李原原
(大连市中心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3)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或者器质性病变,造成心肌功能受损,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等是该病常见临床病症[1],部分严重者出现猝死,该病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心绞痛是一种综合征,其是因为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造成心肌快速出现暂时性缺血、缺氧导致的胸痛或者胸部不适[2],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因为冠心病心绞痛病情相对严重,显著影响了患者正常生活以及工作,因此,科学、规范的护理方法尤为重要[3]。基于此,本文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详情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6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本院进行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冠心病心绞痛),基于双模拟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女例数分别为16、14例;年龄45~76岁,平均(55.34±3.11)岁;患病时长:3~13年,平均(6.37±1.26)年;其中,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分别有21例和9例。观察组中,男、女例数分别为18、12例;年龄43~75岁,平均(55.33±3.24)岁;患病时长:2~13年,平均(6.44±1.27)年;其中,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分别有22例和8例。在临床资料方面,包括患病时长、年龄及性别等,差异较小(P>0.05)。入选标准:①与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4](ISFC)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心绞痛的诊断标准相符。②沟通、表达和理解能力均正常。③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书面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相对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②由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等导致的心脏疾病。③合并肾、心、肝器官功能障碍。④具有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史。⑤神志意识模糊。⑥具有药物过敏史。⑦具有病毒感染及细菌感染者。⑧具有外周血管疾病史、脑血管意外疾病。⑨合并恶性肿瘤和慢性结缔组织疾病。⑩因个人因素拒绝参与本次研究或者中途选择退出。本次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方法,具体如下:首先,自患者入院后,为患者详细讲解关于冠心病心绞痛知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疾病的出现;分发冠心病防治知识手册[5]。其次,对患者日常饮食、生活习惯进行询问并对其饮食进行指导。再次,增加体育运动,禁止吸烟。及时疏导患者负面情绪;并指导患者利用轻松、愉快的方式缓解内心压力。最后,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确保药物服用合理,加强对患者药物禁忌证的重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6]。
1.2.2 观察组 临床护理路径方法的详情如下: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由其负责开展各项护理工作。①入院第1日,实施入院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解医护人员、病房环境,同时为其介绍护理注意事项,合理控制访视时间、休息时间,并对患者病情变化全面评估[7]。②入院第2~3日,帮助患者将各项检查工作做好,联合实际病情发展指导患者饮食,告诉患者按照低盐低脂原则饮食,叮嘱其根据医嘱服用药物,并为其讲解药物作用原理、注意事项等。此外,根据每位患者文化水平,利用简单、容易理解的言语进行表达,协助患者初步认识自身疾病,进而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护理期间,密切监测患者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等[8],一旦发生心律失常,立即向医师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处理[9]。以患者个人需求为依据对室内光线、温度及湿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将患者病情变化准确记录下来,具体有疼痛状况、心率及血压等。③入院第4~8日,对患者心理状况综合评估,联合心理特点、情绪变化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主动与患者接触、交流,与之建立和谐、友好的护患关系,结合有关药物进行治疗。其中,在入院治疗的第5日,为患者讲解康复训练内容,以患者实际状况为依据制订科学、规范的康复训练方案,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开展,并为患者详细说明可以进行的日常运动类型,具体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还有运动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患者治疗第6日,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不良作息时间进行纠正,对于患者存在的一些问题要给予专业的解答,要注重对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积极的调整心态。同时,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具体的治疗情况,为患者制定科学的作息规划,这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为患者讲解预防并发症方法和治疗对策。④路径监督,由主管护师或者护士长监督患者路径实施状况及治疗状况,并对其治疗期间存在的问题全面了解并进行纠正,针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⑤出院前的护理干预。患者出院之前,需要护理人员做好相关的指导工作,叮嘱患者出院之后,需要继续维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注重有规律的运动和保持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为患者讲解自我预防知识,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叮嘱患者严重根据医嘱用药,禁止随意增加、删减药物,甚至擅自停药,要定期来医院复诊,一旦发生异常情况,立即来院就诊并接受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60例患者抑郁评分、焦虑评分、临床指标(血压、心率、心绞痛发病次数、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抑郁、焦虑评分判定依据分别是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10],分值越低表明抑郁及焦虑状况越轻。护理满意度判定[11]:分值总计100分,分为满意(80~100分)、基本满意(60~79分)和不满意(60分以下)3个级别。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研究数据准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接受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接受χ2检验;两组对比,差异明显为P<0.05。
2.1 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抑郁、焦虑评分差异较小(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焦虑、抑郁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抑郁与焦虑评分(分,)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抑郁与焦虑评分(分,)
2.2 对比两组血压、心率、心绞痛发病次数和住院时间 观察组的血压、心率要较对照组优,且绞痛发病次数和住院时间要更少(P<0.05)。见表2。
表2 对比血压、心率、绞痛发病次数和住院时间()
表2 对比血压、心率、绞痛发病次数和住院时间()
2.3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22/30)](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心脏疾病之一,包括栓塞和炎症的有关引起的官腔闭塞或者狭窄[12]。心绞痛指的是心脏缺血反射至机体表面出现的疼痛,临床特征以前胸阵发性疼痛、压榨性疼痛为主,发病部位集中在胸骨喉部,部分分散至左侧上肢和心前区域,一旦情绪波动明显或者疲劳过度则会发生,每次发作时间通常为3~5 min,通过口服硝酸甘油或者经过短暂休息后,病情则会减轻或者消失,发病者大部分是男性,而且主要是超过40岁的中老年人,若未及时治疗,很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显著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13]。
予以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有助于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减少医疗成本,缩减住院时间。为进一步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需要予以其有效的改善方法。此外,临床护理路径的开展可优化护理环节、治疗环节及诊断环节,显著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及水平,改善紧张的医护患关系,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有关资料显示,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优点包括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该护理模式是一种标准化的诊疗模式,在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观察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对患者进行观察、问询、评估等一系列标准化的流程,这样能够避免由于护理人员责任心不足,或业务水平问题而造成差错。护理步骤及内容清楚,其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明确自身责任,确保日常护理工作开展顺利。且护理人员在这一护理干预标准化及程序化模式下,能够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缩减诊断及治疗时间,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紧张的护患关系。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其次,清晰规范的护理流程,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更主动地完成护理内容,还能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自律性,有效提高工作的效率,还有助于工作整体质量的提升。标准化的护理流程能够缩短术后无价值的住院时间,从而能够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还能够降低患者住院的费用,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医院工作的满意度。最后,这一护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护理人员能够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能够及时了解到患者的合理需求,从而可以依据患者的反馈,来及时的评估和修改护理效果,更好地满足患者个性化的需求,让患者感受到贴心、周到的护理服务,有助于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有效改善护患关系,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14]。
本研究结果发现,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抑郁及焦虑评分、护理满意度、血压、心率、心绞痛发病次数、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开展临床护理路径,通过与患者交流、接触,改善紧张的护患关系,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利用知识讲解、药物监督等方法可帮助患者更好的认识自身疾病,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提高;临床护理过程中,冠心病心绞痛一旦发作,需立即停止各项活动,若病情未减轻,则可以为其提供硝酸酯类药物,并让患者戒烟、戒酒,以此减轻患者临床病症,防止其他因素,如戒烟、酒等导致心绞痛,并对患者饮食合理控制,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及行为习惯,必要时予以患者硝酸甘油,从而缓解病情,确保良好的治疗和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提供临床护理路径,不仅可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缓解负面情绪,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为血压、心率情况,减少绞痛发病次数和住院时间,有效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