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希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改革和创新,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小学课堂出现了种种问题,新课改的全面深入因此刻不容缓,一些新型的授课方法和模式逐渐兴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反响。数形结合思想在学生学习阶段,能够指导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方式,不断提升自身数学能力。可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对“数形结合”的运用研究,有利于优化教学课堂、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文章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相关问题的分析,探讨了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提升数学教学水平,为数学教师优化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形结合思想;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6-0049-04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效互动和共同成长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字、图形作为常见素材,两者是否能够实现有效结合,对课堂教学效率有着直接影响。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1],本文根据研究者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主要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探讨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数形结合思想的概述
数与形的结合,不仅涉及“数”,而且还涉及“形”,是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途径。数与形的结合是一个双向过程,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使数字和形体相结合,使学生对数学的脉络有更深刻的认识[2]。利用数与形相结合的思维,对应两种现象:一是以数解形,即利用数字的精确性来研究形体;二是“以形助数”,即通过形象化的方式来解释数字(如图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则是最常用的。这样的教学方法能体现出更好的效果,能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掌握,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把抽象的数学定义和公式具体化,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
二、数形结合思想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一)立足数形结合思想,可提升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度
在数学教科书上,有许多关于定义的公式,如果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忆和领悟,不但没有太大的效果,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烦躁的情绪,让他们对数学失去兴趣。此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课堂实际反馈和教学实践,充分掌握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运用数形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对公式的理解。如可以图表的形式向学生演示和说明公式的来源,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公式的适用范围和运用技巧[3]。通过这种方法,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让他们的思维变得简单明了,并且让他们能够及时掌握这些公式。这种方法既能减少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困难,又能帮助他们解决数学上的困难,有利于其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把那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二)提升思维敏感性
教师可运用数字与图形的结合,使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直观,并能更好地了解数学与图形的结合,并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解题思路和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理解力和思考能力。
(三)使数学问题更加简化
由于数学问题的复杂性,使小学生在智力发育不完善的情况下,很难理解和求解抽象的数学问题。这时,把数形结合的概念适当渗入,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成生动、容易理解的圖形,能使困难变为容易,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4]。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鸡兔同笼问题,一个笼子里有鸡和兔子,一共14个脑袋,38条腿,请问鸡和兔各有几个?教师在假定有一只鸡的情况下,通过假设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解题;13只兔子,就有64条腿,不能满足题意;2只鸡,52只兔子,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并找到正确的答案。采用简单的数型组合推理方法,使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大降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防止“结而不合”问题
教师在讲解数字关系,把数形结合的概念介绍给小学生时,可为他们做一些图画的示范,但是“形”的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特点,使学生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图的展示上,而忽略了“数”。如在计算圆面积的公式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把预先准备好的圆片取出,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把圆片平均分为n个等份。把它们切掉,再把它们拼接起来,形成一个近似矩形的形状。大部分学生都能拼出一个矩形,但在拼图时,他们忘记了思考[5]。本案例表明,尽管一些小学数学课程中有数、形结合的教学设计,但学生对数、形的综合经验缺乏,空间意识较薄弱。“结而不合”的矛盾时有发生。为了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教师要在学生自己动手做较复杂的图形时,提前设计问题,让他们自己动手实践。
(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维
在数形结合方面,小学生不仅有“结而不合”的问题,而且也有“自主结合”的现象。数与形的结合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小学作为培养数形思维习惯的初始阶段,需要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进行数形结合意识的培养。在小学数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方式。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找物”“摆小棒”等数学问题的指导;在小学高年级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们在手抄本上“写一写”“画一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份草稿,在草稿上绘制线段图、几何图等,从而使数学问题变得简单[6]。如在解决惯例问题时,学生可在手写本子上绘制素描;在解题时,教师可把教学思考的过程用简单的图形描绘,使思维过程具象化。
(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问题分析能力
小学数学是未来数学学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数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做好备课工作,把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到每一项知识中。通过这种方式,可提高小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就要使其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
四、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好学习基础和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培养学习数学所需要的抽象思维,帮助学生培养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本文将从引入基本图形,促进对“数”内涵感知;通过数形相通,促进数学思维的有机活跃;组织学生画图,进而培养其数学思想;通过数形“互变”模式,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形“相通”,促进数学思维的有机活跃;在数学课堂中实现“数形结合”的多样化渗透;依托现代化技术,实现以“数”化“形”七个方面,探索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有效激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一)引入基本图形,促进对“数”内涵感知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抽象到具体的过渡阶段,在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思维也会出现混乱和困难。因此,教师要善于引进基础图形,以图形取代抽象的数字,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的含义。如在教育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的第一节课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分子、分母,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图形,注意学生对数学的经验。在教学中使用基础图表而不是得分。如在学习“1/3”的时候,把一个四分为三的方块,用阴影画出一部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使他们对分数的含义有更完整、清楚的理解[7]。
(二)通过数形相通,促进数学思维的有机活跃
数字与形状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数学较抽象,图形较直观,易于理解。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抽象的知识进行形象化,从而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图形的方法,让知识更为直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白纸,再用钢笔把白纸分成八份,三份用红漆,红的地方代表八分之三。有一份涂上绿色,这是1/8。接着,让同学们看一下最终的数值,结果显示,红色和绿色的面积刚好是4/8。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获得两个得分的相加的结果。
(三)组织学生画图,进而培养其数学思想
图画是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贯彻到实践中去,使孩子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用画图来帮助他们体会到量的变化。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体会到图形的特点和优点,从而使他们了解绘画的神奇,从而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8]。如在教学“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第一节课时,遇到问题始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师可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明的家和小红的家有3000米的距离,小明的走路速度是100米,小红的速度是150米,他们要多久才能碰面?”在阅读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来画线条,并绘制出相应的解题思路,通过数字与形体的结合,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要领。
(四)通过数形“互变”模式,建立数学模型
形-数转换的实质是形-数-分解-形的组合。要求学生不但要用抽象、直观的形体联想数,还要把这些数字抽象为直观的图形。在课堂上,应经常采用数形思考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数字与图形的结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算法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对数学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本质,探索和认识数学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形的组合,并注意到数形组合中的等效转换,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数形组合下的各种数学条件的转换。因此,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是非常必要的。
以近似数为例,将数轴的概念引入教学,将“四舍五入”的概念引入数轴的学习中,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四舍五入”的基本原理。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体会数字与图形的融合,加深对数学思维的领悟;从问题搜集、分析,通过对数据的解释、猜测,再到自我表达与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建立数学思考。
(五)通过数形“相通”,促进数学思维的有机活跃
数字与形状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数学较抽象,图形较直观,易于理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图形的方法,让知识更为直观,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9]。
(六)在课堂中实现“数形结合”的多样化渗透
1. 在新知识中进行渗透。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模仿教师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发现新的知识所包含的内容[10]。在具体教学中,一方面可运用数学的符号来进行数形的结合。如小学数学中有“+,-,s,t”等数学符号,但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很难掌握具体的抽象符号和语言。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数形结合的观念,使学生能有效地将数学符号与现实事物相联系。如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書桌等来认识矩形的表征。再如老师可用书、苹果等来指导学生初步理解“1”的概念,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1”的含义。
2. 采用图表对照法。如在六年级的“扇形”课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扇形的正反两个例子,让学生做出判断,并及时反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进行假定和判断时,会逐步地意识到“扇形”的基本性质,也就是由两条半径与一部分周长围成的一个封闭图形。因此,在讲授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把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融入教学中,能为学生对扇形概念的正确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十分有益。
(七)依托现代化技术,实现以“数”化“形”
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知识是一件较困难的事情,为了尽量降低他们数学理解上的难度,可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数”与“形”是数学知识中的一种对应,而“形”则更为直观、具体,因此,数学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掌握“数”的“形”[11]。如五年级下卷《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这本书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是一门“大学问”。为了使“形”由“数”变,数学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绘图板,用三维图形显示统计数据,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字间的关系。保证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立足数形结合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想象力,提升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度,有利于降低数学知识难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数形结合思想,促进抽象问题的直观理解和数学思维的有机活跃,建立数学模型和问题情境,进而有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翁嘉傅.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分数的意义为例[J]. 读与写,2022(07):160-162.
[2] 陆兰.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索[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05):52-54.
[3] 卢雪珠.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2021(05):35-36.
[4] 陈尾春.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考试周刊,2021(08):67-68.
[5] 黄盈盈.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 读与写,2021,18(09):169.
[6] 陈增永,杨义卫.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 家长(上旬刊),2021(03):67-68.
[7] 李海燕.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新一代:理论版,2018(13):145.
[8] 邓飞平.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30):128.
[9] 袁小红. 基于数形结合思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 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9(08):24.
[10] 沈国强. 以形助数化难为易——试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华夏教师,2020(08):59-60.
[11] 马晶.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39):40.
(荐稿人:刘树仁,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