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庆新
(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山东淄博 255000)
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系统性增生性疾病,EB病毒于咽部淋巴组织复制,进入血流后累及具有淋巴细胞的组织及内脏所致[1]。主要发病群体为4~6岁儿童,患儿发病后表现出发热、咽峡炎等多种症状。经治疗后多数患儿病情转归,少数患儿伴随严重并发症,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治疗对单核细胞增多症具有积极意义。当前无特效药物,临床治疗以抗病毒、退热等对症治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但其主要依赖患儿免疫功能,康复期较长[2]。阿昔洛韦多用于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疾病,可有效发挥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地塞米松能抑制多种病原菌,如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阴性杆菌,有效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改善病情。但两者联合用于治疗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就其联合治疗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效果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淄博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92例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46例。对照组中男、女患儿均为23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4.04±0.23)岁;症状表现:发热34例,咽峡炎21例,脾肿大16例,淋巴结肿大27例。观察组中男、女患儿分别为25、21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4.11±0.26)岁;症状表现:发热36例,咽峡炎23例,脾肿大19例,淋巴结肿大26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法定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3];②临床资料完整;③发热持续5 d以上;④出现并发症。排除标准:①合并病毒性肝炎;②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③合并先天性免疫功能障碍;④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⑤合并其他严重疾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卧床休息,加强护理,给予物理降温、补液、保护脏器等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阿昔洛韦(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8119,规格:0.25 g/支)5 mg/kg +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注射,3次/d,治疗7 d。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969,规格:1 mL∶5 mg)0.25 mg/kg静脉推注,1次/d,治疗1~3 d。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有效率。显效:治疗后5 d体温恢复正常,7 d后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治疗后5 d患儿体温有所下降,7 d后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有改善;无效:治疗7 d后体温未下降,症状无改善[4]。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希森美康,型号:XN-9100)检测白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采用荧光免疫层析分析仪(华科泰,型号:Savant-300)测定铁蛋白水平。③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国械注进20152401423,型号:FACS Calibur)检测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计算CD4+/CD8+比值。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临床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临床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有效率比较 [例(%)]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白细胞计数、铁蛋白、异型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比治疗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x)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CD3+、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水平比治疗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CD3+、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比对照组低,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水平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x)
EB病毒是一种疱疹类病毒,于全球范围广泛传播,发病率存在地域性差异,亚洲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欧洲,且发病率有上升趋势。EB病毒感染者多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感染性病,患儿多表现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等症状,严重者可侵犯多个脏器,对中枢神经造成严重影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白细胞水平明显增加,伴随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可能出现一系列其他临床变化。目前临床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临床以对症和支持疗法为主,重症患儿加强护理、卧床休息,致命性并发症较为少见。常规抗病毒治疗中多使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药物进入机体后可快速磷酸化,抑制病毒合成酶及病毒传播和复制,但易出现不良反应及耐药性,导致应用受限[5]。近年相关学者提出用阿昔洛韦治疗本病,但单一用药有效性不足,建议联合药物治疗以提高疗效[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临床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阿昔洛韦用于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疾病治疗,可直接进入病毒细胞,选择性与脱氧核苷竞争病毒胸苷激酶或细胞激酶,抑制病毒复制[7]。其抑制病毒复制的路径不同,既可以干扰病毒DNA多聚酶,同时可在DNA多聚酶作用下,结合增长的DNA链使其中断复制[8]。地塞米松作用机制为进入机体内后干扰免疫系统,激活淋巴因子,促进淋巴因子分泌活性酶物质,活性酶对细胞膜发生作用,使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减少毒性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可能性。两者作用机制不同,阿昔洛韦直接进入病毒细胞发挥灭杀病毒作用,地塞米松通过干扰机体免疫系统发挥协同作用,促进治疗效率提高。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患儿白细胞计数、铁蛋白、异型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儿CD3+、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CD4+、CD4+/CD8+比值升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有研究证实,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受到不同程度影响,CD3+、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降低,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不足,使患儿免疫功能异常[9]。本研究结果提示阿昔洛韦加地塞米松治疗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调节免疫功能。血清铁蛋白为急性时相蛋白,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时,其水平异常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铁蛋白水平比对照组低,提示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可抑制患儿机体炎症反应。EB主要侵犯B淋巴细胞,产生新的抗原,分泌炎症因子,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导致异型淋巴细胞增加[10]。地塞米松辅助治疗下,可抑制炎症因子表达,防护器官损伤,诱导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逆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造成的免疫损伤[11]。但因为EB具有一定致癌性,有研究显示,EB病毒与鼻咽癌、淋巴瘤、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12]。激素治疗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因此对于轻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不主张使用激素治疗。
综上所述,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采用阿昔洛韦与地塞米松治疗可提高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且有助于改善患儿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