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涛
(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华英学校,广东 佛山 528200)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促使我国教育行业发生巨大变革。“双减”政策指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各方都过度关注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关注升学率等问题,在过重的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下,缺乏体育锻炼,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甚至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功能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因此,在“双减”政策下,应重视体育教育在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方面的作用,分析当前青少年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立足于“双减”政策分析青少年体育发展机遇与策略。
许多家长过于重视青少年文化艺术方面的培养,而忽略了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的引导。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基于升学压力,家长要求青少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文化课程的学习与培训上;另一方面是家长对体育运动价值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科学合理地参加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虽然义务教育阶段都开设了体育课程,但相较于文化类课程,体育课程的开课比例以及重视程度显得十分不足。这也是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制度相关联的,中考虽然说也有体育成绩,但是所占比例较小,最主要的还是要求青少年具有较好的文化课成绩,这样才能够保证他们考上好的好的高中、好的大学,这种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就助长了教育行业的“内卷”,导致青少年、家长、教师都一致认为应将时间、精力、教育支出投入文化课成绩的提升上,制约了青少年体育发展内在动力的提升。
青少年体育发展主要可分为2个部分:校内体育与校外体育。在此本文主要针对校内体育教育模式的落后进行研究。虽说当前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下,中小学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得到了提升,要求学校开足体育课,保证青少年的体育学习时间,但是因为受升学考试的影响,仍然存在着体育课被占用的情况。并且就体育教学模式来看,体育教师更多的是采取粗放型、简单型的教学模式,甚至只是将运动器材发放下去,让青少年自由活动,体育教师缺乏教育研究与创新精神,没有针对教学大纲将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思考与实践,枯燥、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不但难以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影响了中小学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从青少年体育投入力量不足来看,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一方面,对场地器材投入的不足。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除了学校能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活动场地与器材之外,校外、社会力量能为其提供锻炼的场地与器材的十分少,部分城市即便在校外有专门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的场地,通常也存在着收费高、场地陈旧等问题。另一方面,对青少年体育教育人才投入的不足。青少年体育的发展需要大量体育专业人才的支撑,但因为体育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一直以来不受重视,加之社会上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发展不规范,使许多体育专业人才都不愿意从事青少年体育行业,阻碍了青少年体育的发展。
在“双减”政策实施前,相比于其他文化类、艺术类社会培训机构的发展,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的发展相对较差,虽说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动下,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得到了提升,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在体育培训内容全面性、体育培训方式多样化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诸如青少年体育培训教师缺乏资格证书、训练内容缺乏科学合理性等问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校外青少年体育发展体制。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青少年的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叫停了课外文化类课程培训机构,旨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而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在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方面的功能也逐渐被大家所认可,中小学体育教育重视程度得到提升,青少年体育校外培训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就中小学体育教学来看,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得到了提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体育教师开始关注青少年的需求去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青少年的体育学习热情。
就青少年体育校外培训机构来看,“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战略刺激了我国体育产业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这为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双减”政策实施后,减少了青少年的许多学业负担,让青少年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加上体育在青少年升学考试中的占比逐渐提升,也使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让青少年在课外时间参加校外体育培训,以此来提升青少年体质与运动能力。
“双减”政策强调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要求青少年体育教育要树立“全人教育”“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等科学的体育教学理念,要做到以青少年为主体,立足于青少年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与需求,科学合理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使青少年能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从而扭转青少年对体育课程的固化认知,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青少年能在课余时间内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以促进青少年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就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只有走向市场化,才能使体育产业发展更具活力,才能扩大其发展空间,实现体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青少年体育产业作为我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以市场化为支撑。“双减”政策对我国青少年体育产业发展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关停,为校外体育培训机构、校外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则是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要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鼓励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同时,各地区也陆续出台了青少年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应将其交予市场,要在市场的需求下,创新体育服务,以更好地满足青少年的体育锻炼需求,以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完善的服务体系激发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兴趣,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良好的体育培训氛围。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场地资源发展存在人均场地不足、场地分配不平衡等问题,因此为推动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则要求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挖掘与开发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现有资源。
就家庭体育资源而言,在2020年初,因受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的影响,青少年开始居家学习,在此期间要求青少年居家体育锻炼,各个家庭都充分利用家庭环境与现有器材开展了体感游戏、跑步机等多种家庭体育活动,由此可见,只要积极开发家庭资源,是可以保障青少年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与环境的,家长的陪伴也更容易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提高体育锻炼效果。
就学校体育资源而言,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是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与保障,充足、安全的场地器材设施是实现青少年素质教育、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中小学开设了课后延时服务,青少年可在延时服务时间内参加体育锻炼,但当前因为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制约了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性与积极性。为解决这一问题,除科学合理地安排使用学校现有的体育资源,积极组织青少年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外,还应适当地将空闲教室改建为体育活动室,加大财政支出,根据青少年的运动需求采购多种多样的运动器材,以有效缓解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
就社区体育资源而言,首先,政府、体育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社区体育建设的重视程度,增加各社区体育健身器材的种类及数量。其次,还必须要协调好社区内成年人与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上对场地器材使用上的需求,为青少年参加社会体育锻炼提供较好的条件。最后,在“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城市的建筑布局也必须将大众的体育锻炼需求考虑在内,以保障青少年能在良好的社区健身环境下积极主动地参加社区体育锻炼。
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要实现素质教育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青少年体育教育与青少年体育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满足青少年的体育锻炼需求,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努力,以构建出一个“家、校、社”一体化的青少年体育发展联动共同体,为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