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体育赛事逐年增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相继举办了南京青奥会、广州亚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大型国际赛事,中国体育赛事语言服务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和显著提升。本文对中国国际体育赛事中出现的若干翻译问题进行探讨,旨在解决现有的翻译不准、用语不规范等各种语言问题,实现国际化和标准化的完美融合,提升中国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的综合能力,促进国际体育赛事在中国的长远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体育盛典。为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北京奥组委承诺将为所有奥运会参与者提供5个方面的高水平服务,其中的一项内容便是为所有奥运会参与者提供周到的语言服务。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英文译名在当时也引起极大关注,北京奥组委最后确定了直接使用“福娃”的汉语拼音“Fuwa”,而没有采纳“Frendilies”的英文名称,得到了国内国际的认可和支持,充分体现了汉语拼音国际化的趋势。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前20天,北京机场的航站楼、地铁站、高速公路、奥林匹克公园等公共场所指示牌上的英文标注全部替换成汉语拼音,如“前门”的中文下面标注为拼音“Qian men”,“Beijing Station”改 成“Beijing zhan”。当时外媒认为此举系中国对“指示牌标注语言系统”进行大刀阔斧的“去英语化”“去美国化”,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此番变动会给不懂汉字或拼音的外国访者造成不便,但大部分民众认为,这是一种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也为外国友人真正入乡随俗、了解真实的中国、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环境和动力。
体育领域的语言是随着体育实践和赛事的同步发生而产生的,具有传播面广、影响范围大、实时性强等特点。不同体育领域对语言的要求也不一而同,主要涉及国际统一规范和国内行业要求两个层面。以比赛中的裁判语言为例,要求裁判统一使用国际通用语言;而赛场解评则没有成文的语言规范,用语因人而异,形成不同风格。国内许多体育赛事现场解说评论存在一些用语不规范的地方,比较突出的是在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中,解说员常常直接搬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中的英文单词“Defence”(防守)活跃现场气氛。
体育场馆语言主要涉及公示语问题,包括体育场馆公共标识不统一、体育场馆没有形成标准化称谓、翻译版本多种多样等问题。国内许多体育场馆的命名往往与当地的地名联系在一起,对地名的翻译不准必然会造成对整个体育场馆的翻译偏差,目前这种现象也较为普遍。
体育项目比赛规则作为体育活动中重要的书面语,多从国外翻译而来,不同的项目体现出其鲜明的语言特色。体育项目比赛对规则的语言使用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赛事中裁判肢体语言的统一认同性,二是对裁判员在赛事针对具体行为判罚口头语言的认同性。为了避免运动员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文化所产生的意思表达错误,就必须要求同一语言在不同的赛事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各国际体育单项协会也对体育项目规则做出了统一的要求,为裁判语言的规范性、统一性奠定了基础,体育赛事中的裁判语言是中国当前体育领域内最为规范的语言。球员在网球比赛中击球出界时,裁判员使用的便是遵循国际标准的英语单词“OUT”(出界)。
在运动员服装及电视转播时,存在大量中文姓名、罗马字母拼写不规范的现象,如人名中姓和名的顺序、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写、名字使用缩写等问题。在许多国际比赛中,“马龙”的罗马字母拼写顺序就有2个:Ma Long和Long Ma,对于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而言,他们分不清哪个是姓、哪个是名。此外,还有其他国家队一些著名运动员的人名拼写存在问题。调查中也发现,很多比赛中(常见于赛会秩序册、比赛服以及电视转播中的运动员介绍等方面),中国运动员的人名拼写存在问题。
在对国外体育机构组织及人名的翻译中,规范和标准的问题比较突出,给体育语言的规范化带来很多困难,也极大影响了体育传播中语言的准确度。其主要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1)在对国外体育组织、人名的翻译过程中,选用来源语种不同而造成差异。例如,对法国前著名足球运动员Zidane的译称就存在两种:“齐达内”和“齐丹”,国内较多的译法是“齐达内”,是根据意大利发音直接译出的;而根据阿拉伯语的读音,则其应译为“齐丹”。(2)在翻译过程中选用中文文字音同字不同而造成差异。例如,对意大利lazio足球俱乐部的翻译,有“拉齐奥”和“拉奇奥”两种不同的译法。(3)同一个国家因地域的不同也产生不同的译称,如大陆对英国著名球星David Beckham的翻译以贝克汉姆为主,而香港地区等多以碧咸这种译法为主。
体育新闻报道中目前的主要语言问题是其不健康的倾向:暴力化和色情化。
(1)大量使用含有暴力化寓意的词汇。例如,“德意志血洗英格兰”“森林狼加时‘咬死’国王”“扼杀”“屠戮”“残暴”“干掉”诸如此类的“暴力语言”,其将残暴用语误认为是生动形象的描述,以达到渲染紧张激烈的比赛氛围。这类新闻用语在向人们传递新闻的同时,也夹带了暴力化的倾向,背离了体育原本的价值。(2)色情化倾向突出,主要出现在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一些露骨的词汇与图片频频出现在网页中,为体育版块贴上“性感花边”的名称。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会给媒体带来流量,但是对中国体育新闻传播的损害却是长期的、深远的。媒体低俗化是其产生的土壤,对体育精神的理解歪曲与媒体从业人员的素养缺乏也是原因之一。(3)体育新闻报道存在滥用字母词,严重影响了传播质量。体育新闻中字母词的使用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便,人为制造了语言障碍。常见的体育类字母词包括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IOC(国际奥委会)、C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WTA(国际女子职业网球协会)等。
从2001年成功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以来,北京举行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的语言服务水平显著上升,但仍有许多信息无法准确无误地从一方传递到另一方,主要是部分译者缺乏所译语言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体育专业知识所造成的。因此,复合型体育领域的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亟待解决。
运用语言,没有一定标准,不遵从一定的规范要求,就不能很好地实现语言传递思想感情信息的功能,甚至会造成混乱。国际体育赛事领域内的语言也是如此。规范不等同于限制,而是通过研究翻译语言的各种变异现象,按照语言的自身规律,因势利导,促使其规范、丰富、健康发展。因此,本文提出有利于规范化中国国际体育赛事发展的一些建议,旨在利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性体育赛事充分展示与宣传中国文化。
中国运动员人名拼写亟待规范,尤其是运动员在参加国际赛事时的人名拼写必须规范。为此,建议由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并颁布中国运动员人名拼写规范。该规范须对中国运动员的人名的拼写做出详细的要求,包括姓氏、名字的顺序与它们的拼音要求及其缩写要求。同时,应将规范提供给国外体育组织、体育用品企业和各类新闻媒体,积极宣传中国运动员人名拼写规范。此外,针对人名拼写问题,还应建立相应的监查机制,对存在的问题一经发现立即改正。
体育术语、人名、机构名等的规范工作有待加强。应加大研究力度,强调汉语的规范翻译,建立国内标准的体育术语库,同时还要研究制定与海外华人社区体育用语的规范对照表。在人名、机构名的翻译过程中达成译法的统一性,在国内提倡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对体育人名、机构名的译法为参考标准,并建立对其进行推广的模式。
字母词的规范是语言文字规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针对新闻媒体在报道国外体育机构时大量使用字母词的问题,建议建立体育语料库,使规范字母词更具可操作性,在使用体育类字母词上应该把握好“必要、适当、规范”的原则,防止滥用误用。
当今传媒具有巨大的语言影响力,主导着今天的社会语言生活。体育新闻、现场解说等在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社会宣传语言范本和语言规范导向,应该成为语言应用规范化的榜样。建议新闻出版的主管部门联合出台法规,建立良好的管理监督和处罚机制,监控体育语言传播过程,重点解决体育新闻语言中“色情化”与“暴力化”的问题。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引起世界人民广泛关注中国、关注北京,为使外国朋友来华后依然能够良好地体验中国文化,后冬奥时期应建立一套可持续性、公益或半公益性、多种方式、多重渠道的语言帮助服务,为他们提供及时、便利的汉语和中华民族其他语言的帮助。其具体包括举办语言学习基础班、强化班,开发网络教学、翻译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