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川路小学 招 敏
新时代,“人才”这一词语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想要成为一名新时代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通识知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等素养,更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当下,“立德树人”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理论的关键词,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学科教师都要积极将德育工作渗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基于立德树人背景高效开展德育工作,教师必须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进行解读。结合对当今社会发展状况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分析,在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工作期间,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完成以下德育目标: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培养有道德的人才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左传》中,范宣子就与叔孙豹讨论过何为“死而不朽”的问题,叔孙豹提出:“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此外,儒家、墨家、法家等人物对德育相关的问题也积极展开了讨论,相关著作和思想不断丰富着我国传统美德的内涵。精忠爱国、勤俭廉政、谦和好礼、仁爱孝悌、见利思义、修己慎独等品质都是我国优秀传统美德的体现。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期间,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日常表现,自然地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渗透于教学活动中,培养更多能够主动继承优秀传统美德的人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道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与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通过引导学生继承社会主义道德,可以使其深入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做到为人民服务,以集体利益为先,以诚实守信的态度与人交往。可以说,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开展德育工作,必须引导学生主动继承社会主义道德。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德、智、体、美、劳相关教育虽然各有侧重,但这些教育活动绝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要坚持“五育并举”的方针。教师要注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在开展德育工作期间,帮助学生在良好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下,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强健其体魄,学会鉴赏真正美好的事物和言行,培养其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鼓励其通过劳动构建美好、和谐的班级、家庭和社会。
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有着独特性,从教材内容分析,学科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紧密关联,如在“欢欢喜喜庆国庆”“团团圆圆过中秋”等课题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家国情怀相关的知识;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人大代表为人民”等课题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内容渗透社会主义道德相关知识;在“我是班级值日生”“我们爱整洁”等课题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可见,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师而言,开展德育教育与日常教学活动无法分割,很多学生都能通过参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然而,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期间,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学生呈现出学习效果不佳的状态,表现为以下几点: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越来越多的教师都意识到必须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习压力,这样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所学知识缺乏趣味性,很难感受到所学知识对自己的积极影响,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期间,都会出现学习热情不足的问题,很难快速从课间的休闲状态进入到学习状态,导致教师只能放缓知识讲解的速度,课堂内容容量被压缩,德育工作开展的效果也自然会受到影响。
道德与法治不是一门机械记忆教材文字的学科,学生需要受到所学内容的影响,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示自身积极的思想态度和道德观念。然而,不少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存在思维受限的问题,认为自己只要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就可以取得满意的学习成果,导致其缺乏实践意识,即不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关联,从而使德育工作难以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
德育工作的开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想要提升德育效果,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如在学习家国情怀相关故事后,要反思自己是否在生活中践行爱国、爱家、爱人民的思想,如果生活中出现了不当的言行,要如何避免出现此类问题。然而,小学生缺乏反思意识,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引导。
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想要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需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将德育工作更好地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组织课堂教学:
针对学生无法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巧妙的课堂导入方式,帮助学生顺利走进课堂活动中。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课堂,即在新课题导入前引入生活相关案例,激起学生参与新课探究的兴趣,进而主动与教师开展深度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开展新课知识的探究活动。以统编版一年级下册《干点家务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课堂。
1.生活情境创设
学生在座位上坐好后,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以下视频:
【视频一】学生A帮父母摆放碗筷后,主动到厨房将母亲做好的饭菜端到饭桌上。
【视频二】学生B上学时,随手捡起门口的垃圾,将其扔到了小区的垃圾桶内。
【视频三】学生C想要帮助奶奶择菜,但奶奶说:“你快去玩吧,别把你的衣服弄脏了。”但学生C坚持要帮助奶奶做家务。
【视频四】学生D在父母的鼓励下,主动承担洗碗的工作。但在洗碗过程中,学生D不仅没有像父母一样顺利完成任务,还把自己的衣服弄湿了,露出了沮丧的表情。
【设计说明】
上述四个视频是由学生家长分享给教师的,这些视频生活气息浓厚,且视频中的主人公为本班同学,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顺利引入本课课题。除这种播放家长分享学生生活经历的视频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通过鼓励表演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设计情景剧表演、分享社会热点新闻片段、播放具备较强生活气息的自媒体视频等途径,使学生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活动中。
2.开展师生互动
完成生活情境创设的工作后,很多学生都会对新课内容产生探究的热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开展互动。首先,教师可以提出讨论问题:“你比较欣赏视频中哪一位同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对不同同学的表现进行分析。提出“学生A和学生B都能够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学生C虽然得到奶奶的关爱,但坚持为奶奶分担的行为值得肯定”“学生D虽然不会洗碗,但其敢于尝试的品质值得学习”等观点。教师可以以板书的形式简要记录学生的观点,并适当分享自己的想法。
【设计说明】
结合生活情境开展师生讨论,可以使学生从观看生活视频的角度出发,细致思考视频中的内容,体会视频中同学们的劳动态度、为家庭付出的行为和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自然地渗透德育元素,还可以巧妙引出新课课题,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地融入到课堂活动中,解决学生无法快速入融入课堂的问题,为深层次培养学生良好价值观念做好准备。
以上,通过科学引入新课课题,可以使学生在新课内容学习前就思考“劳动”这一话题,并分析劳动期间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使其更好地融入到新课学习活动中,培养其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帮助其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针对学生缺乏将所学内容应用于生活实践的问题,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流程进行优化,构建活动型课堂,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期间,打开思路,分析在不同生活场景下解决问题的方法,让课堂回归生活,打破课程与生活之间的壁垒,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升教育效果。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组织表演活动让课堂回归生活:
1.提供活动背景
【背景一】部分居民在乘坐公交车期间不遵守规则,等车的人们相互推挤,没有排队,有些乘客从公交车的前门上车……
【背景二】学生没有认真研究学校制定的课间活动规则,在上下楼梯时嬉戏打闹……
【背景三】一位司机夜间行车时,认为路边没有其他车辆,做出了闯红灯的行为……
【设计说明】
通过提供这些活动背景,可以为学生提供启发,使学生意识到校园里、社会上都充满了规则,但也有很多人缺乏遵守规则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活动主题,可以结合教师提供的背景编排情景剧,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设计新的活动背景,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2.鼓励学生表演
为学生提供8—10分钟的准备时间,随机选择2—3个小组演绎本组作品。表演结束后,小组需要推选出代表,简要论述本组表演情节设计的目标和表演的主题。同时,鼓励观看表演的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想,阐述对情景剧中的各个人物的理解,分析自己今后遇到相同的事情后会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设计说明】
在表演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主动将自己带入到生活场景中,并分析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如何遵守规则,遇到不遵守规则的现象时应该如何引导他人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传承修己慎独的优秀道德品质,还可以使其承担起社会责任,为构建有规则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提升德育工作的开展效果,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以上,通过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走进生活情境,可以使其分析所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后,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重新将注意力集中于教材内容的解读中,使其在教材的引导下,系统梳理本课所学知识,并反思自己的生活经历,判断自己是否在生活中存在不恰当的言行,从而提升德育工作的开展效果。以统编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学为例,完成“公民的基本义务”相关知识讲解后,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反思活动:
1.教师进行反思
教师结合学生表演的情景剧,分析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存在不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情况。教师可以提出:“观看遵守公共秩序这一表演后,老师反思了自己的言行,在多数情况下,老师都能够做到遵守交通规则,在医院就医、到电影院看电影时,也能够主动排队。虽然,有时候也会产生插队的想法,但一想到自己的基本义务,便会放弃这个不当的想法。”
【设计说明】
小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感和信任感,在学习和生活中,乐于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通过开展反思活动,分析自己遵守社会秩序的生活经历,可以使学生受到积极的影响,分析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存在插队、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促使其开展反思活动。
2.学生进行反思
鼓励学生结合课堂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生活经历。当学生指出自生活中曾做出违反公共秩序等不恰当的行为后,教师要对其敢于承认错误的态度进行肯定,并鼓励其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学生表示自己能够履行公民的义务或在今后的生活中关注自己的言行后,教师要对其进行肯定和表扬。
【设计说明】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有所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独立开展反思,可以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而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乐于主动结合所学德育内容反思自己的生活经历,意识到自己需要改进的行为习惯。
以上,通过科学组织反思活动,优化反思环节,可以提升本课教学效果,督促学生继承社会主义道德,提升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
简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分析当下的教学现状,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真正理解教材中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劳动精神等相关教育素材的内涵,并能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改正不当的行为习惯,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更好地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