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实验小学 顾亚珠
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交叉和融合,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也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要突破的一个难点。教育部制定的《艺术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学科融合教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课程。艺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以审美和创造为个性的艺术课程,日益显现其价值。
艺术教育的学科交叉融合,既是培养“具有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的需要,又是以学科融合助力艺术教育自身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那该如何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我通过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有了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与想法。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教师生成新的实践智慧的立足点。“动态生成”要求用教师的睿智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有效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通过课堂生成,巧妙释疑,让学生积极发现,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发现的喜悦、探究的兴趣、顿悟的惊喜、思考的快乐。在不断即时生成的课堂中,只有老师充满睿智地调控和引导学生用他们全部的才智、经验和情感去感受、领悟、挖掘艺术的内涵,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智慧,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动是学生表达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毛诗序》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忆江南》教学中,笔者通过诗情画意的语言、婀娜的江南舞韵、深情的吟咏歌唱,让课堂洋溢着意蕴之美、灵动之韵。可在这样美的课堂上,却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有位男生在座位上手舞足蹈,特别煞风景。于是我轻轻靠近对他说:“你这么激动是不是喜欢这首诗?请你为这首曲作幅画好吗?”他含羞地点点头。在同学们优美的歌声中,一幅稚嫩的江南写意简笔画展现在黑板上,音诗画完美结合,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音乐和舞蹈在历史发展中是密不可分的,在艺术形式上也紧密联系。音乐有声而无形,舞蹈有形而无声,人类的情感通过音乐的音调结构、舞蹈的形态结构显现,微妙的激发,渐强和渐弱,流畅与停止,以及极度伤情或兴奋,逐渐平和,缓缓地消逝,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和逻辑上都有相似之处,相结合形成了天然的艺术整体,和谐呈现。
在《小巴郎童年的太阳》这一堂公开课上,歌曲学唱后老师安排了一段新疆舞的视频,可不知由于什么原因,那段视频在点击之时怎么也播放不出来,课堂的时间安排不允许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来静心调整课件,而课堂上的学生渐渐有了些小小的骚动,听课的老师都为之捏了把汗。在师生们翘首企盼的眼神中,老师大方自如地说:“因为课件小小的罢工,我只能临时当一回主角给大家跳段新疆舞,所以老师想请各位同学和听课的老师作一回热情的新疆人,用今天学习的歌曲为我伴唱,铃鼓伴奏,一起表现新疆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四射的舞蹈,和着节奏动感的歌声,老师自信的神态和优美的舞姿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师生,课堂在这里点燃。因此,教师要巧妙捕捉课堂的生成资源,化腐朽为神奇,突破原来设计过程的限制,使之成为亮丽的教育教学资源。
我国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是陶冶情操的熔炉。”让音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即把音乐教学与现实生活紧紧地联系起来。并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音乐知识带到生活中去,以点缀生活、表现生活,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学生是学校中的一员,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家长们不同的知识文化与职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教育资源,学生的艺术学习需要家校的双向互动。每位学生还可根据家庭条件,结合自己的特长,创设“家庭艺术小天地”,开展“家庭艺术俱乐部”等有意义的艺术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拍摄小视频,在音乐课上展示评比,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另一方面增进了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把艺术教育延伸至家庭,融于生活。
艺术教育涉及的范围宽泛,有好多艺术技能并不是艺术教师一朝一夕能学会并传授的,因此艺术教育也可以延伸至学生的生活中,寻求社会力量解决艺术教育中的问题。如教学《太阳出来喜洋洋》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表现这首四川民歌,我邀请了四川籍学生家长来到教室,口口相传教学生地道的四川方言,课堂的温度一下子被点燃了。我对歌曲进行了二度创作,设计了热情爽朗的方言吆喝,多样化的演唱形式高潮迭起,加入了自然界惟妙惟肖的鸟儿鸣叫,地道的四川方言演唱,戴上草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乐观向上。学生在歌唱中获得一种沉醉神往的体验,一种畅达淋漓的飞翔。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三年级马同学的叔叔是一名大提琴演奏手,于是我们邀请他给孩子们上课。马叔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音乐盛宴。他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交响乐团的基本构成,带大家初步认识了解不同的乐器。同学们感受到了小提琴的委婉悠扬、大提琴的浑厚丰满、双簧管的清新响亮、长号的庄严壮丽、圆号的柔和丰满……同学们静心倾听,陶醉其中。巧用身边的家长资源,拉近了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给家长和学生创设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给家长和老师提供了一次增进了解、互相学习的机会,从而促进家校关系和谐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那么,我们能否把音乐教学和生活经验整合起来,让学生的音乐学习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改变这种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太喜欢音乐课的尴尬呢?
生活中艺术课程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教师缺乏的是对于艺术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从而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被限制与浪费。其实,许多不同的艺术材料,如果从艺术课程实施条件的角度来看可能存在天壤之别,而如果从艺术课程要素的角度来看,许多资源的教育价值则是同质的。农村“鸡鸣犬吠小鸭叫、清泉小树野菊花、冬瓜土豆西红柿、日出月落星闪烁、小调故事打夯歌”就是绝好的课程资源。
又如三年级歌曲《树叶儿飘飘》,歌词用拟人化手法寄情于燕子、蚂蚁和小鱼,曲调以切分节奏描绘树叶“飘飘”的动态,旋律用模进的创作手法表现树叶荡高后纷纷飘落的感觉,然后节奏均匀地盘旋运动,归于主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歌曲中感受秋天的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我带学生外出音乐实践活动,当宣布这个决定时,教室里一片雀跃欢腾。我们来到校园里的大树旁,围坐在一起,感受着树叶儿飘落样子,音箱里循环播放《树叶儿飘飘》等秋天元素的歌曲,有的学生不禁手舞足蹈……突然一声低沉的哨声传到了耳边。定睛一看,居然是两个小淘气,嘴里各衔着一片树叶在吹。本想批评他们但又改变了主意,微笑着对他们说:“你们能为我们的歌曲伴奏吗?”这时好多同学都围了上来,一起跃跃欲试。
我又让学生寻找秋天的实物,例如树叶、果实、杂草、泥土等,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实物拼贴成一幅《秋景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捕捉秋天的颜色和气味,拍成小视频,用学生的歌声作为背景音乐,动情歌唱、实践体验,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秋天的喜爱。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只要树立起课程资源的意识,用敏锐的心与睿智的眼光去捕捉生活中的课程要素,哪怕是很普通的一草一木,它的教育价值,对实现课程目标以及发展学生感受和表达美的意义和功能都是同质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运用它们。
艺术课程的教学活动主要涉及到音乐与美术两大块。因此,教学中合作成为完成艺术课教学的必要保证。英国作家肖伯纳说过:两人各交换一个苹果,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两人各交换一个思想,就拥有两个思想。艺术老师不妨在这样的思想启示下,在教学中通过合作,通过共同的建构,通过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的互补与促进,在相互交流、相互激励中共享“互助”与“成功”的喜悦。
“综合”是艺术课程的一个核心。也正因为它的这种特性,使得每堂艺术课涉及的内容相对单科教学要广一些,相应的,教师的教学准备也繁琐了许多。例如课前绘画工具、音乐、范作等教具的准备。此时,如能发挥音美老师之所长,各自分工再加以整合,实现“资源共享”,那么就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一年级《秋天的歌》这一课教学中,我和美术任课老师联盟,一起设计秋天的歌与画。
让学生运用肢体语言、绘画、粘贴等艺术形式表现秋天的动态与形态,教师在课前先要收集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秋叶,制作“树叶画”范作,以及可以烘托秋天情境的相关音乐等。在准备过程中,“音乐资料寻找”这一块由音乐老师负责,如秋天的歌,情景剧“树叶宝宝”纷纷落下时背景音乐的钢琴曲;树叶的搜集和教师范作的准备则由美术老师负责。在安排教学进度时,两位老师的教学内容交叉进行。或当两个平行班的艺术课在同一节次时,老师还可以选择尝试“二人并班同上”的形式,即同年级的两名音、美老师围绕同一个课题,将两个班合并,课上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特长,渗透各自的专业知识,有效弥补个人专业技能的不足,解决对方教学过程中的“盲区”。通过“资源”的共享,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艺术课程开辟出一个“实验园”。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艺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强、信息资源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在艺术教学中,由于电教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范围广、容量大,给教师极大的操作空间,教师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开阔学生艺术视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增长学生见识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我认为要让学生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和表现。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快捷与便利,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的课堂教学已成为过去式。为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同时也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广大同行交流与分享。如可采用电子网络备课的形式,先在艺术教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设计出母案,再由各位教师根据需要进行二次备课,使教学的过程设计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完善。
现代传媒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媒体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如三年级《爷爷为我打月饼》这一课时,老师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和歌曲创作背景的资料,几十个学生就有几十个不同的结果,有的学生从报纸上查找到了中秋节的习俗,有的在书上找到了描述中秋节思念亲人的诗歌与图画。课堂上,学生分享着在那个特殊岁月里,爷爷给孩子们打月饼的感人故事,情感抒发,动情歌唱,学生成了真正学习的主人。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艺术课程对艺术教师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它需要我们拥有新的教学理念与一定的文化积淀与之相呼应,更需要我们拥有睿智的眼光与一颗敏锐的心,去挖掘生活中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推动我们的艺术课程向纵深发展。让我们以“热情”为情绪基调,以“合作”为主体旋律,共同奏响“焕发生命活力的艺术课堂”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