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敏燕
[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广西革命纪念馆),广西 南宁 530000]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中提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一词迅速成为社会热词。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社会教育的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社会教育资源的需求在质与量上都空前加强。在此背景下探讨如何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育,对提升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2021年7月,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社会教育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双减”政策背景下,作为义务教育对象的中小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及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校教育以外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同时,《意见》规定:“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的社会机构、团体及个人对青少年及人民群众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博物馆是社会教育实施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减”政策促使社会教育资源需求快速增加,给博物馆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笔者将近十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关于把博物馆资源运用于学校教育的相关政策及其主要条款做了整理和归纳。2014年出台的《国家文物局开展“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的通知》、2015年出台的《国家文物局 教育部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2020年出台的《教育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及2022年出台的《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等重要文件多次提出实现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等要求。可见,多年来国家文物局、教育部、文旅部等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的链接。
博物馆有丰富的教育资源。笔者认为,博物馆中可用于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陈列展览、文物藏品、专业工作者、场景空间、设备设施、宣传读物等显性要素及博物馆的品牌价值、文化意识等隐性要素都是博物馆宝贵的教育资源。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以学术研究资料和文物标本为基础,以展示空间、设备和技术为平台,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进行组合,实现面向大众进行知识、信息和文化传播,具有高度综合性、专业性和前瞻性的工作。”博物馆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博物馆的基础性教育资源。文物藏品是历史信息的记忆载体,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博物馆中具有显著的实物性特点的教育资源。博物馆的文博工作者是博物馆中“活”的教育资源,也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执行者和参与者。博物馆的场景空间给社会教育提供了区别于学校课堂教育的独特教育环境,营造了沉浸式的体验氛围。博物馆的多媒体设备设施是进行社会教育的有效工具,能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作为对外提供公共服务的场所,博物馆的品牌效应、文化资源等是博物馆内看不见却发挥着巨大影响力的隐性教育资源。
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因其处在博物馆的体系内,具有自身的特点。
①开放性。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开放性是由博物馆主体的开放性、内容的开放性及表达方式的开放性决定的。博物馆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社会教育机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资源是面向社会公众敞开的、公共的教育资源,其范围超越了教室的墙壁、学校的围墙,向无限的社会空间延伸。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执行者和接受者都是具有开放性的个体—人。同时,博物馆教育资源的表达方式也是开放的,有传统的文字、图片、文物展品,也有多媒体技术、智能操控、全息投影等多种表达方式。
②系统性。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系统性是由博物馆主要服务内容的系统性决定的。陈列展览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博物馆陈列展览是以学术研究资料和文物标本为基础进行的展览展示。陈列展览内容是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的,涵盖多个门类和学科,是较为成熟、跨学科、体系化的知识载体。文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进行组合”。因而,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具有系统性。这也是博物馆教育资源可以转化为系统性的教育课程的依据。
③实物性。“物”是衡量博物馆实力的主要依据之一。国家文物局制定的一级博物馆评定标准中,要求藏品必须2万件以上。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展陈的筋骨,使展览“有物可证”“有史可鉴”。实物性是博物馆教育资源最突出的特点。“学生通过想象实践与感受了解过去,因为他们看到的物件与图像变得更加真实,并且因为历史事件的信息以他们可以联系到自己生活的方式呈现。科学与技术变得更加有意义,因为他们看见了事物本身是如何被运作、观察、提问与检验技术的。”博物馆的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动人的故事,是进行社会教育的生动教材。
④知识性。知识性是博物馆教育资源公认的一大特点。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知识性既体现在内容的知识性又体现在博物馆工作的专业性。无论是博物馆的展陈内容还是文物展品,都是博物馆向公众传达信息、知识的载体。博物馆展览展示、文物保护研究、宣传教育等核心工作都需要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工作人员来完成。“从展览的教育方式上看,传统的博物馆以文物展品陈列为主。而现代博物馆注重启发式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使到博物馆的观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主动地摄取知识营养。这一深刻变革使得博物馆发生了质的改变。”因而,博物馆教育资源具有知识性。
⑤情境性。博物馆教育资源的情境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博物馆整体上来说是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场景,博物馆的空间、环境、氛围都构成了情境性的教育资源。二是为体现展陈主题的主要历史事件或人物而设计的局部展陈场景也是博物馆的情境化教育资源。如广西革命纪念馆内基本陈列展览“光辉的历程”中“广西最早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广西河池市东兰县武篆乡列宁岩”场景复原就为对青少年进行情境化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此处陈列空间按照真实的列宁岩进行场景复原,以仿真水泥为基本材质,打造了一个高约4米、长约6米、宽约5米的大山洞,配以韦拔群使用过的马灯、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吴有仁使用的笔记本等实物及多媒体投影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示,真实还原当年农民运动讲习所简陋、艰苦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体验感。笔者就南宁市玉兰路小学二年级的一个班级参观本展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问卷中,“本展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项内容?(可多选)”的选项统计结果表明选择场景化设计的展陈内容占73%。可见,博物馆中情境化的教育资源与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相契合,运用于课程教育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即课程开发者把博物馆的教育资源转化为课程的过程。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4号)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开放性、系统性、实物性、知识性、情境性等特点与中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在跨学科的综合性、教育对象与方式的开放性、教育环境的情境性及教育评价的多元性等方面深度契合。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的导向及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特点,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的主要方向是转化为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是对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绝不是简单地把学校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移植到博物馆来,换个地方上课,也不是把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搬到学校去机械化地讲解和传授。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是课程开发者把博物馆能够调动、支配和掌握的教育资源融入课程与教学活动中,形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课程技术方法、课程效果、课程评价等要素完整的课程体系的过程。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目的在于打破博物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界限,实现提升教育对象综合素质的基本目标。因此,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作,需要明确执行主体。长期以来,博物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一直是博物馆行业热议的问题。多数观点认为博物馆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主与辅的关系。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夸大了学校教育的作用,弱化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主体性。博物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互补共进的平等关系。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向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转化可以由教育、文博行政部门,博物馆专业人员,教育工作者等多方联合组成开发团队,共同推进博物馆教育资源的课程化,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博物馆工作者或教育工作者一方为主体,另一方辅助,共同合作完成。
在“双减”背景及《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中“支持学校课后服务”政策号召下,博物馆的文化工作者更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挥主体性作用,加强对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加快推出质量保证、效果突出的综合实践教育课程,同时发挥博物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优势,实现向文化辅导员的角色转化,大力支持学校课后服务,使博物馆教育资源及专业人才成为学校课后服务的有力支撑。
根据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基本特点,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有多个切入点。
①立足场馆特色开发。每个博物馆都有自身的特色和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立足博物馆的场馆特色开发综合实践课程能更好地利用博物馆品牌影响力,加大对教育对象的吸引力。广西革命纪念馆是抚慰烈士英灵、教育后人的场所,以弘扬烈士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为核心职能,有缅怀纪念、革命教育、国防教育、警示教育等多个类别的陈列展览主题。结合“弘扬烈士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场馆定位,近年本馆开发了系列面向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国防教育课程、文物故事进校园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②根据陈展内容及文物开发。展陈内容及文物是博物馆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博物馆经过一定的学术研究形成的较为成熟的教育资源。根据展陈内容及文物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能够直接运用博物馆的展陈内容及文物相关的研究成果,提高教育资源课程化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课程内容的质量。同时,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一般是专题化、系统化的,这也为其转化为专题化、系统化的综合实践课程提供了素材和思路。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博悟之旅”系列课程。“博悟之旅”系列课程以五大主题词为核心,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维度进行解读,又将每一个主题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解,体现了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创造”主题:发现—发明—创造;“生命”主题:生存—生活—生命;“责任”主题:勇气—合作—责任;“尊重”主题:爱戴—尊严—尊重;“规则”主题:诚信—正直—规则。该课程是依托中国国家博物馆展陈内容及文物设计的课程体系,通过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多维度、多层次地诠释五大主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念融入其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教育。
③依据教育对象特点及其需求开发。教育对象因其年龄、知识水平不同而有各自的特点。2021年2月,教育部制定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并发布通知,根据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三个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开发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过程中,也需要依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年龄心理、生理特点,结合青少年认知发展理论进行分众化的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设计和开发。同时,根据社会环境变化和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与时俱进地改变课程授课方式方法。广西革命纪念馆为壮大志愿者队伍,自2019年以来设计开发了面向南宁市中小学生的“小木棉”小小讲解员培训课程。通过筛选的学生可参加培训课程,经过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学员可聘为本馆的“小小讲解员”并为观众提供志愿讲解。2019年,本课程采取线下实地训练、考核为主,线上理论知识讲授为辅的授课模式。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线下活动受限。为此,广西革命纪念馆根据疫情防控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授课模式,采取线上理论知识讲授及虚拟展厅实训、阶段性考核为主,线下分批实地训练、最终考核为辅的授课模式,实现了课程的连续性,保证了课程的效果。
④根据博物馆评级要求开发。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的本质是实现博物馆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对双方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双赢,达到1+1>2的效果。博物馆的运行评级标准体系对于不同级别的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了明确的考核指标。博物馆工作者在进行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的具体工作中,以相关的评估体系为目标导向,保证其达到基本要求,甚至使其成为加分项,促进博物馆整体工作的稳步向前发展 。
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是一项系统化的专项工作,包含了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运行、课程开发、课程评价等多个环节,且每个环节下还有多个步骤。如课程开发环节又包含了课程目标取向—课程资源分析—课程主要内容—课程模式—课程技术支持—课程效果分析等。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的环节和步骤都是互相联系、影响的,缺一不可。因而需要用系统思维指导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整体工作。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施行及社会教育资源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把博物馆教育资源转化为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意义。加强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高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的效果,能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服务社会的教育功能。
注释
①单霁翔.浅谈博物馆陈列展览[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5:63.
②艾琳·胡珀-格林希尔.博物馆与教育:目的、方法及成效[M].蒋臻颖,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7:148.
③李文昌.国家文物局调研湖北省博物馆免费开放经验[N].中国文物报,2007-12-21(001).
④陈慰.博物馆教育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博物馆,20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