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介导缓释型载药纳米粒促进抗结核药物增效杀菌的实验研究

2022-10-31 12:59张志飞胡璨杜永洪杨敏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肉芽肿结核结核病

张志飞 胡璨 杜永洪 杨敏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引起的世界上第二大传染病,2020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约990万,与结核病感染直接相关死亡患者约161.4万[1-2]。结核病治疗的特殊性和难治性主要在于MTB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结构致密,且感染后易形成纤维病灶并包裹形成结核球,导致药物难以进入MTB菌体内发挥有效的杀菌作用[3-4]。研究[5-6]表明,超声辐照能提高细胞膜通透性,其所致的声孔效应可使细胞膜表面产生临时通道,为药物进入细胞内创造了有利条件,可增强多种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杀菌效果。另一方面,纳米载药递送系统通过药物在靶组织的缓释作用,具有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用量、降低毒副作用等优点,在抗肿瘤、高耐药率(如多药耐药细菌)和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治疗中备受关注[7-8]。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是一种减毒牛结核分枝杆菌活株,与MTB具有相似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常被用于替代MTB的基础研究[9]。本实验选择药物作用靶点在MTB细胞内的抗结核药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EV),应用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共聚物高分子材料制备载LEV缓释纳米粒(levofloxacin nanoparticles,LEV-NPs),旨在探讨超声介导LEV-NPs对减毒牛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内外增效杀菌作用。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实验动物、材料及仪器

1.实验动物:健康雌性SD大鼠20只,6~8周龄,体质量约200 g,来自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

2.主要材料:BCG菌株冻干粉购自成都生物产品研究所(批号:S20013057)。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COOH)购自济南岱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聚乙烯醇、2%异丙醇、7H9肉汤培养基、甘油、OADC增菌液、活细菌/死细菌双染(SYTO 9/PI)试剂盒均购自美国Sigma公司。

3.主要仪器:低频低强度超声治疗仪(苏州工业园区海纳科技有限公司),换能器直径45 mm,固定频率42 kHz,输出声强0.15~0.60 W/cm2;马尔文激光粒度仪(3000 HS,英国Malvern公司);激光共聚焦显微镜(A1+/A1R+,日本Nikon公司);场发射扫描电镜(SU 8010)和透射电镜(H-7500)均购自日本Hitachi公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Nano Drop 2000,美国Therm Scientific公司)。

二、实验方法

1.BCG培养及最小抑菌浓度检测:将BCG菌株冻干粉复苏后,接种于7H9肉汤培养基中,3周后离心重悬收集菌液,调整菌液浓度为107CFU/ml备用。按照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操作标准检测LEV对BCG的最小抑菌浓度。

2.LEV-NPs的制备及物理特性检测:采用双乳化法制备LEV-NPs。将40 mg PLGA-COOH完全溶于2.0 ml三氯甲烷形成有机相,加入0.2 ml LEV水相,采用声震仪声震60 s形成初乳,然后加入4%聚乙烯醇,声震150 s形成复乳,再加入6.0 ml 2%异丙醇,室温下磁力搅拌3~6 h后,离心、洗涤收集得到LEV-NPs。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检测LEV-NPs的粒径和Zeta电位;场发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LEV-NPs的形态和结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LEV-NPs的载药率、包封率。

3.LEV-NPs药物释放情况:采用透析袋法检测LEV-NPs在自然条件下及超声辐照后下的药物累计释放量。称取20 mg LEV-NPs干粉溶于2 ml PBS缓冲液中,采用声强0.15 W/cm2的超声辐照10 min,然后将样品转移到透析袋中。将透析袋放入含有25 ml PBS缓冲液的烧杯中,在37℃下以120 r/min的速度摇动烧杯,使烧杯中的溶液均匀化。在预定的时间点(0、2、4、8、10、12、24、48、60、72 h)取2 ml透析液,在烧杯中加入等量体积的PBS缓冲液。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303 nm处LEV的吸收值,计算LEV累积释放率,公式为:LEV累积释放率=(PBS缓冲液中的LEV量/LEV-NPs中的LEV总量)×100%。

4.体外实验分组及方法:将制备好的BCG菌液加入30 mm培养皿中,随机分为4组:①LEV组,加入1 ml LEV,调整培养皿内最终浓度为4.0 μg/ml(此浓度为LEV对BCG的最小抑菌浓度);②超声联合LEV组,加入1 ml LEV,调整培养皿内最终浓度为4.0 μg/ml,然后立即经超声辐照;③超声联合LEV-NPs组,加入1 ml LEV-NPs,调整培养皿内药物最终浓度为4.0 μg/ml,然后立即经超声辐照;④对照组,加入1 ml PBS缓冲液。超声联合LEV组和超声联合LEV-NPs组的超声辐照方法一致,均于培养皿底部均匀涂抹耦合剂,平面换能器紧贴培养皿底部,辐照参数均为声强0.15 W/cm2,连续辐照10 min。实验处理24 h后,采用平板菌落培养计数法检测各组活菌落数,计数结果经Log10对数处理后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SYTO 9/PI试剂盒对各组细菌进行染色标记,其中SYTO 9可将活菌标记为绿色荧光,而PI可与死菌DNA结合显示为红色荧光,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BCG活死菌变化情况。取各组菌液制成爬片,沿孔壁加入固定液,4℃冰箱保存,于场发射扫描电镜下观察BCG表面结构。

5.体内实验建模、分组及方法:选取20只健康雌性SD大鼠,右侧臀部常规脱毛消毒,皮下注射浓度为107CFU/ml的BCG菌液1 ml,注射14 d后观察注射部位局部凸起情况,取组织行抗酸染色,以组织中见红色杆状BCG细菌即证实皮下BCG结核肉芽肿模型成功建立。将成功建模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①LEV组,皮下局部注射1 ml LEV(浓度为5.0 mg/ml);②超声联合LEV组,皮下注射1 ml LEV(浓度为5.0 mg/ml)后立即经超声辐照;③超声联合LEV-NPs组,皮下注射1 ml LEV-NPs(药物浓度为5.0 mg/ml)后立即经超声辐照;④对照组,皮下注射1 ml生理盐水。超声联合LEV组和超声联合LEV-NPs组的超声辐照参数一致,均为声强0.15 W/cm2,连续辐照10 min。在治疗后第3、7、14天分别测量各组大鼠皮下BCG结核肉芽肿体积,计算并比较各组治疗效果。

三、统计学处理

应用Graph Pad Prism 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LEV-NPs的物理特性和药物释放情况

镜下见制备好的LEV-NPs呈球形,大小均一,分散性良好,LEV成功包载入纳米粒内部。见图1。LEV-NPs粒 径 为(282.42±3.55)nm,Zeta电 位 为-(20.40±0.63)mV,载药率、包封率分别为6.21%、65.30%。LEV-NPs在24、48、72 h自然条件下LEV累计释放率分别为31.2%、45.7%、46.9%;超声辐照后24、48、72 h时LEV累计释放率增加,分别为42.7%、65.0%、67.7%。见图2。

二、体外实验各组BCG细菌活性及其表面结构

1.各组细菌活性检测结果见图3。对照组、LEV组、超声联合LEV组、超声联合LEV-NPs组活菌落数分别为:(7.50±0.34)Log10CFU/ml、(5.98±0.08)Log10CFU/ml、(4.58±0.36)Log10CFU/ml、(1.96±0.03)Log10CFU/ml;其中超声联合LEV-NPs组细菌活性下降最明显,菌落存活率约26%,低于LEV组及超声联合LEV组(80%、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2.各组活死菌变化情况见图4。对照组及LEV组中以绿色荧光为主,提示活菌落更多;超声联合LEV组中菌落分散,死菌明显增多;超声联合LEV-NPs组可见视野下呈明亮的红色荧光,以死菌为主,仅见少量活菌落。

3.各组细菌表面结构变化见图5。对照组中细菌呈杆状,形态完整,聚集分布;LEV组细菌聚集性降低,少量菌体结构不完整,提示细菌受到一定损伤;超声联合LEV组细菌分散,菌体结构破坏严重,视野下可见较多断裂菌体;超声联合LEV-NPs组细菌数量明显减少,菌体伸展、断裂,细菌损伤情况最严重。

三、体内实验各组皮下BCG结核肉芽肿体积变化

各组大鼠治疗后皮下BCG结核肉芽肿体积变化见图6,7。肉眼观可见超声联合LEV-NPs组治疗后结核肉芽肿体积较其他各组明显减小。连续测量各组治疗后结核肉芽肿体积,结果显示:对照组结核肉芽肿体积在第14天较治疗前增加约2倍;LEV组结核肉芽肿体积在第14天未见明显减小;超声联合LEV组结核肉芽肿体积呈下降趋势,在第14天较治疗前减小约18%;超声联合LEV-NPs组结核肉芽肿体积减小最明显,在第14天体积约79 mm3,较对照组减小约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讨 论

结核病防治是世界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多重耐药结核病和广泛耐药结核病使临床治疗面临严峻挑战[10]。研究[4]发现有两种机制被认为与天然耐药有关,即MTB细胞壁通透性屏障和活性多药外排泵基因表达。随着对MTB生物学认识的深入,改变致密细胞壁结构、增强药物渗透性是抑制日益增加的结核耐药的关键[11]。

超声作为一种微无创技术已在多种疾病诊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低频低强度超声已被证实对皮肤、实体肿瘤等宏观组织及细胞膜、细胞壁等微观结构具有明显的促渗作用[12]。此外,其安全性亦不可忽视,本课题组前期通过交叉试验筛选出声强0.15 W/cm2的超声波连续辐照10 min对皮肤无明显病理结构损伤,同时具有良好的促渗作用[13]。由于超声可以改善载药纳米粒在特定位置的释放潜力,载药纳米粒获得适当的超声波能量后其药物释放能力显著提高[14]。本实验结果发现,制备的LEV-NPs物理特性稳定,载药率、包封率分别为6.21%、65.30%。自然条件下LEV-NPs在24、48、72 h的LEV累计释放率分别为31.2%、45.7%、46.9%,表明LEV-NPs具有明显的药物缓释特性。超声辐照后24、48、72 h时LEV累计释放率增加,分别为42.7%、65.0%、67.7%,表明超声辐照可促进纳米粒中药物的释放,提高缓释效率,有效增加局部感染区的药物含量。另一方面,纳米粒是有效的外源性空化核,在超声促发纳米粒爆破的过程中,更多的空泡膨胀坍塌所产生的激波和微射流是产生“声孔”促进药物渗入的根本原因[15]。本实验中超声联合LEV-NPs组利用超声促进缓释型载药纳米粒加速释药,并通过声孔效应促进药物渗入,在体内外实验中表现出的抗菌效果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表明二者具有协同增效杀菌作用。

本实验探讨了超声介导LEV-NPs对减毒牛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内外增效杀菌作用,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超声联合LEV-NPs组细菌分散、菌体结构破坏,细菌活性下降最明显,菌落存活率仅26%。同时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活死菌含量结果可知,超声联合LEV-NPs组杀菌效果也优于其余各组,证实了低频低强度超声可有效提高LEV-NPs抗菌疗效,具有显著的协同药物增效作用。另外,在治疗大鼠皮下BCG结核肉芽肿实验中,超声联合LEV-NPs组结核肉芽肿体积减小最明显,较对照组体积减小约80%,表明超声联合LEV-NPs可明显抑制结核肉芽肿生长。

前期研究[16]结果证实,超声增强纳米粒修饰的药物传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各种物理参数的影响,其动力学过程复杂且激烈。在超声辐射力和声流的作用下纳米粒产生瞬态空化,提高了细胞壁通透性,从而增加药物进入MTB菌体内的浓度[17-18],由此推测超声瞬态空化产生的临时“递药通道”为药物递送提供了快速途径。实际上这种瞬态空化是指在声波的负压半周期内空化核(微小气泡)迅速膨胀,随后又在声波正半周期内气泡被压缩以至崩溃。而纳米粒的存在更降低了这种超声瞬态空化的阈值。由此可见,超声增强载药纳米粒在促进药物进入菌体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同时利用纳米粒的药物缓释特性,可以实现抗结核药物靶向运载、持续治疗,降低游离药物毒副作用,有望缩短结核病治疗疗程,提高耐药结核病的药物治疗效果,为结核病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综上所述,本实验成功制备了LEV-NPs,并验证了超声介导LEV-NPs可显著提高对体内外BCG的杀菌效果,二者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为临床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肉芽肿结核结核病
吡美莫司乳膏外用治疗早期蕈样肉芽肿
南京地区2017—2020年结核及非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析
警惕卷土重来的结核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长得丑?但价值无限!
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临床病理分析
抗生素在脐窝的局部应用
为什么全球结核病人数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