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构建策略探析

2022-10-31 06:42陈婷玉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2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小学生思维

陈婷玉

(含山县张公学校 安徽马鞍山 238101)

有效课堂的特点包括教学结构清晰,教学任务明确,内容充实,教学方法多样有趣,教学时间安排合理,师生角色分配清楚,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学生反馈积极,不同学生个体学习成果明显。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虽然内容简单,但小学生认知、理解能力有限,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充分结合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发育的特点,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创新活动方式、强化思维训练、改善学习环境等方法,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构建意义

数学课作为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在义务教育阶段起着奠定数学思维、逻辑基础的作用。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学习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其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小学生数学学习成果主要由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决定,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高效的数学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达到相应的素质教育目标,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和进步。

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与生活联系不紧密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为目标。但是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解决的问题与实际生活分离的情况,这导致有些学生会感到数学知识离自己很遥远,很难理解和掌握学习的知识点,学习热情低。有的教师的教学只停留在教材上,没有激发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完全按照教师课堂上讲解的思路去答题,不会与生活联系起来举一反三,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独特理解。

(二)教学模式老套

小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应用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反而会使学生形成呆板的固定思维模式,达不到灵活使用数学知识的目的,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长期持续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在面对新困难、新问题时,学生解题水平得不到提高,就会变得无助,导致其内心逐渐缺乏自信,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

(三)思路创新不够

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非常严谨的逻辑运算和推导演示过程,通常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解题思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学习多种方法,在实际中加以灵活运用。但是多数教师没有注意到这点,学生仍处于固有思维中,完全遵循教师教的步骤、方法,没有尝试从其他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也没有表现出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高度依赖老师,无法独立想出其他的解题方法。

三、如何构建起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做好课前备课工作,提高课堂效率

备课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认为小学数学并不难,只要进行简单的备课,就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讲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与理想中的差距较大。教师不做好准备工作,就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做足够的准备工作,以提高教学成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素质教育取代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教师要明确教育的主要目标。小学课堂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基地,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机会。为了给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应将学生的被动学习活动转化为主动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最后,要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搜索相关视频、图片等,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思想,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

(二)做好课堂氛围营造,实现学习兴趣提升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在课堂上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努力享受学习过程,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事半功倍。例如,针对新课程改革目标,教师要善于进行互动教学并精心创建学习环境,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潜在智慧,还可以在课堂上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想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图像和视频能有效地吸引学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使他们切身融入情境中,从而使数学教学变得更加有活力。为了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必须使学生处于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和主动性。此外,教师应成为师生之间良好互动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互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发展的支持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信息处理和应用能力,以实现数学课堂的管理目标并提高教学质量。

(三)做好课堂提问与评价,实现积极主动参与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个体的差异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同。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提供有益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例如《位置与方向》一课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设计简单的问题,当他们无法回答时,教师可以鼓励他说:“别担心,老师认为你可以做到。”让学生敢于表达,使他们变得更有学习动力。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有必要提高评价的有效性,确保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此外,教师要积极丰富评价手段,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评价方法有很多,比如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等。但是,评价方法的选择也必须能够保证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不仅要评价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成果,更要评价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四)做好课后教学思考,实现自主探究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喜欢在教学最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下节课来回答,这样能够有效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课上不敢走神。学生生怕下节课自己回答不出来,于是紧跟教师的思路,积极探究相关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要求学生探究下节课回答。(1)为什么要沿着高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呢?(2)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成矩形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下课后有的比画,有的思考,有的交流,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学生很少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图形和公式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基础的认识。这两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将外部操作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更加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把握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时应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由于家庭成长环境的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在设计课程时,教师应考虑到这点。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时,可以从数学基础和小学生的接受程度出发,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比如教师在给小学生讲解“认识角度”的内容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然后根据学习计划的执行情况让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让接受知识慢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学习相关知识点,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知识,而且思维或行动完全自由,提升了对知识学习的兴趣。

(六)把握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实现能力突破

数学知识来自现实生活,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与数学有关,同时也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局限于课堂,不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有甚者,为了加快教学进度,采取灌输式教育。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师生互动的效果,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和实践生活的能力,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整数”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生活经历,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化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吸收和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教材知识思考相关问题:“同学们,今天我在超市购物时遇到了一些问题,你能帮我解决一下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好。”教师继续说:“上周日,我去超市买了蔬菜和水果。西瓜每斤1.5元,我买了6斤;番茄每斤1.8元,我买了4斤;苹果每斤3.5元,我买了3斤。你能帮我算一下我总共需要付多少钱吗?”问题一提出,学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一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把握抽象到具体之间的转换,实现综合素质提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在正确的时间渗透数学思维。首先,教师可以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运用数学思维,在解释概念或得出结论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向学生深入介绍数学思维,加强学生的认识和熟悉程度,为学生后续良好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用简单的数学图形和图像来表达教材里的数学思想或知识,以实现数学知识从具体表示到抽象思维的过程。例如,当学习条形统计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思维制作统计表等,加强学生对数学思维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还应着眼于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改变小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进而稳步提高他们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

(八)把握教学活动方法的创新,实现良性竞争

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也有竞争意识。竞争氛围一形成,学生就可以积极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可以让所有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比赛,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四则运算》一课,其第一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比如根据431+256=687,快速计算出687-431=、687-256=;第二部分要求学生理解乘除的意义和关系,例如根据5×6=30计算出30÷5=?、30÷6=?;第三部分是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例如24+45÷9-6=,内容从易到难。教师在教完所有内容后,可以根据这三个层次出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忽视后进生,在后进生参加竞赛时,及时拍拍他们的后背,用言语激励他们,让这些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有效构建高效课堂。

综上所述,针对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需要,教师要积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课前精心准备课,提高教学效率,还要有效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加强数学思维的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展提问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适时举办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此外,教师还要在课堂上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积极开展课堂评价,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实现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小学生思维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是小学生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