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怎么办?》中灌输论的三重逻辑

2022-10-31 04:51韦洪发刘阳阳
理论月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社会民主党灌输列宁

□韦洪发,刘阳阳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灌输思想由来已久,经过一系列阐发和发展,最终在列宁的《怎么办?》一文中得到了系统化表达。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错误思潮甚嚣尘上,马克思主义受到挑战和攻击,这直接导致俄国社会民主党陷入了“混乱、瓦解、动摇”的境地。为了结束这一动荡时期,推动俄国革命发展,列宁分析了工人运动的自发性与自觉性,重申了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列宁指出,工人无法自发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他结合俄国实际,第一次在《怎么办?》中对灌输论进行了系统论述。当下,回到列宁系统阐发灌输论的原点,重新梳理《怎么办?》中灌输论,揭示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灌输论的理解。

一、历史逻辑:灌输论是通过批判性继承而完成的理论创造

任何新思想都是从积淀中发展而来的,都有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灌输论也不例外。在《怎么办?》中,列宁多次引用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思想家的言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要达到对灌输论的科学认识,必然要考察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灌输的讨论对灌输论的奠基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蕴含着灌输思想,其中直接出现“灌输”二字的就有五十处左右。马克思曾指出,一个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要求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必然会不遗余力地向人们灌输本阶级的思想。恩格斯在《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中描述了威廉四世为了实现基督教国家所采取的种种措施:“他首先必须向几乎已经不信教的理性主义的官僚国家灌输基督教思想,必须提倡礼拜,想尽一切办法鼓励大家去做礼拜……采取措施促使一般人,特别是官吏们上教堂。”而随着物质上的统治地位的丧失,统治阶级在精神上的灌输也会变得举步维艰。所以在1848年之后,威廉四世再也不能将“中世纪的行会制度和其他浪漫的狂念,灌输到本国的铁路、蒸汽机以及刚刚开始发展的大工业中去”。除了统治阶级,其他想要扩大自己影响的阶级也会用到灌输这种手段,比如小资产阶级。恩格斯在1846 年9 月18日致马克思的书信中称,格律恩以“花言巧语”灌输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把愚蠢的青年工人“弄得这样糊涂”。对于这种可耻的“灌输”,恩格斯表示决不会置之不理。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强调科学思想与理论的重要性,非常看重科学思想与理论的灌输。写于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灌输思想的初次表达。在文中,先进的思想被比作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无产阶级被比作物质武器。他指出,思想闪电彻底击中素朴的人民园地,即精神武器与物质武器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人类才能获得解放。“彻底击中”就意味着思想的灌输,这是马克思从人的解放的角度对灌输的重要意义的确认。随后,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再次重申,群众只有同革命理论相结合,才会起到决定胜负的作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回答了由谁来完成灌输的问题。他们指出,共产党人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一般结果,是革命运动中最坚决的部分,一分钟也不能忽略对工人的教育。在这里,他们指出了共产党人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的优势,认为共产党人理应担起教育无产阶级的责任。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中也隐含着对灌输的载体和方法的说明。

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灌输的思想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但这些宝贵的思想火花同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其他原理一起,为列宁灌输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考茨基关于灌输的理论对灌输论的启示

在《怎么办?》中,列宁引用考茨基在《新时代》杂志上的观点来证明经济主义对于意识形态作用的认识是“极大的错误”。考茨基认为,社会主义意识不是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必然和直接的结果,而是奠基于深刻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并被传授给无产者。这种观点得到了列宁的高度认可。由此可见,考茨基关于灌输的理论对列宁灌输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启示作用。

考茨基灌输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其萌芽可以追溯至19世纪80年代。早在1886年,考茨基就在其系列文章《〈哲学的贫困〉和〈资本论〉》中表达了他在社会主义学说、工人运动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等方面的重要观点。考茨基在深入总结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得出了“社会主义学说无法从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的结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初期的雇佣工人并未意识到他们自身的贫困状况其实是整个阶级的共同状况,这影响了他们对于贫困原因的认知。他们更多地将贫困的原因归结为封建社会的停滞,而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缺陷。考茨基指出,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学说在最初是分离的,两者的结合是工人运动发展的需要。魏特林虽然曾经促进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但最终被工人运动所抛弃,这是因为他无视工人运动的发展规律,拒绝科学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而马克思经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研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顺应了工人运动发展规律,首次实现了科学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考茨基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任务,即领导工人运动从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状态。此时考茨基虽没有直接使用“灌输”一词,但他已经认识到:工人阶级由于自身局限,无法进行理论创造,也找不出贫困的根源。若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情况下,他们无法自发形成阶级意识,而阶级意识在实现工人运动最终胜利中起着关键作用。在1888 年的《海因菲尔德纲领》中,考茨基正式使用了“灌输”一词。

考茨基在1901年与伯恩施坦主义进行激烈斗争时对灌输思想进行了较完整的表述,将其基本内容概括为:第一,社会主义意识和无产阶级斗争是在不同前提下并列产生的;第二,现代社会主义是从个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头脑中产生的;第三,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尽管考茨基最后堕落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叛徒,但是列宁仍然肯定了他的灌输理论的价值。他在对考茨基观点进行批判性接受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进一步充实了灌输论的内容。

(三)普列汉诺夫的灌输思想对灌输论的影响

普列汉诺夫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争议的重要人物,列宁在批评其政治错误时,对他的贡献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普列汉诺夫在列宁的思想发展上起过很大的作用,列宁的灌输论就受到了普列汉诺夫相关思想的影响。

早在19世纪80年代普列汉诺夫就指出,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工人阶级最具革命性、前途最远大、最具开创性,只有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倡导者、担当者。他在《我们的意见分歧》一书中提出,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先锋队要从工人中间产生。在俄国历史上,他首次明确提出,必须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工人政党,指出“尽可能迅速地组成工人党,是解决现代俄国所有经济和政治矛盾的唯一手段”。普列汉诺夫认为,错误的或落后的理论指导会导致共产主义运动革命意义的丧失。他将马克思主义学说比作“有力的武器”,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名副其实的革命运动”。

基于这些思考,普列汉诺夫强调,要在工人中宣传社会主义的思想。这对列宁的灌输思想产生了直接影响。普列汉诺夫指出,要努力在工人中间进行社会主义宣传,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灌输给无产阶级以无比的干劲”。他认为,对工人进行系统的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不然工人无法如同战士一样战斗。除此之外,他还强调了工人革命家对于知识分子的教育。他认为,知识分子在理论与实践中也会遇到软弱无力的情况,工人革命小组要靠帮助知识分子进行政治斗争。由此可见,当时的普列汉诺夫已经认识到理论灌输以及政治教育对工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些看法深刻影响着列宁,他沿着普列汉诺夫所开拓的道路不断前进,提出了系统的灌输论,同时在后期批判普列汉诺夫对《怎么办?》中灌输思想的曲解中进一步澄清和完善了灌输理论。

二、理论逻辑:灌输论是全面系统阐述灌输原因、内容和路径的科学体系

在《怎么办?》中,列宁分析了当时俄国工人运动的优势与不足,总结了“新派别”的错误,提出了完整的灌输论体系,充分说明了理论灌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一)灌输的原因: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

不屑于总结失败经验,一味地屈从和崇拜自发性,就会导致工人运动无法摆脱自发性的窠臼。列宁在《怎么办?》中指出,以《工人思想报》、“自我解放社”、《工人事业》杂志为代表的“新派别”的基本错误“就在于崇拜自发性”,在于不了解工人运动规模越大,就会越迫切地要求在理论工作、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方面的自觉性。列宁指出,社会民主党人要密切关注群众需求,从外面向工人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因为社会主义意识不是工人天生的或是后天自发生成的,唯一的来源只能是灌输。

第一,工人单靠自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列宁认为,工人自发捣毁机器、罢工、以武力对抗工厂主的剥削与压迫等行为,只是出于简单的报复心理,如果没有革命的社会民主党人的引导,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反而有可能落入资产阶级的陷阱之中。英国就是一个例子。英国早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就出现了第一批工会组织,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工会组织发展得更为迅速,但是,由于其自发性,英国相继出现了工联主义、费边主义、工党,工人组织逐渐资产阶级化。

第二,“社会主义学说……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工人普遍生活贫困、文化水平低,且需要赚取微薄工资养家糊口,因此不得不长时间地投入工厂繁重的生产活动之中。工人自身的情况决定了他们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从事精神生产、学术思考、理论创造。列宁指出,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学说同样不是工人在参与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创造的,而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人所获得的社会主义思想源于思想家的灌输。

第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不同程度的轻视和脱离,意味着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列宁指出,俄国的工人在刚开始觉醒时,本能的“斗争手段总会是工联主义的斗争手段,而‘最初碰到的’意识形态总会是资产阶级的(工联主义的)意识形态”。列宁指出,如果俄国社会民主党不去反对自发性,工人运动就只会沿着阻力最小的资产阶级工联主义路线进行,“受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控制”。这是因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占据着更多的传播渠道,也拥有更多的传播工具。

(二)灌输的内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既然工人无法靠自身生成社会主义意识,那么只能由社会民主党人“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所灌输的内容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创立的。毋庸置疑,科学社会主义“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任何思想理论都是对同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同时也是对以往思想理论进行批判继承的产物。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早在18世纪末就敏锐地发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不合理性,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的理想王国,并将希望寄托在社会上层和富人身上,试图通过宣传、示范等方式将头脑中凭空构想出来的社会制度强加于现实社会之上。当时资本主义生产状况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还没有完全显露出来,所以这些理论注定沦为空想。尽管这些理论有诸多缺陷,但其中已经包含着唯物史观的萌芽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天才预测。这些“处处突破幻想的外壳而显露出来的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出来的。18 世纪,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了顶点,他指出“思维的任务是透过一切社会生活的偶然现象揭示人类历史运动中的内在规律性”。但荒谬的是,他将世界看作观念的现实化的反映,同时其哲学体系中存在着“关于自然和历史的认识体系”和“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这一对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这就注定了其失败。19 世纪30 年代英国、法国爆发工人运动的历史事实迫使人们重新研究以往的全部历史,结果是:以往除原始状态外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都应当到同时代经济方面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中寻找。马克思恩格斯基于辩证法的基本原则研究历史,提出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发现论证了资产阶级的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指明了社会主义的任务——研究两大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过程并找到解决冲突的手段。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它必须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而要更进一步去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揭露剥削是如何产生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大重要发现使社会主义第一次摆脱空想,成为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是“工人运动的旗帜”。它指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道路,找到了人类解放事业的物质力量,能够解答俄国无产阶级在运动中碰到的问题,唤醒无产阶级沉睡的反抗意识。只有当工人阶级从科学社会主义中领悟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时,俄国工人阶级才能团结一致。列宁指出,尽管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工人装备简陋,缺乏作战计划,工人运动呈现自发状态,初期通常会连遭失败,但以科学社会主义武装头脑的工人敢于以木棒对抗现代军队,实现革命队伍的不断壮大,使工人运动表现得顽强有力、势不可挡,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对“怎么办?”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向敌人进攻的号召”。

(三)灌输的路径:社会民主党人深入一切阶级、各个方面

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就是灌输政治意识,引导工人运动由自发到自觉。因此,列宁强调,社会民主党人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深入一切阶级、各个方面,“供给工人真正的、全面的和生动的政治知识”。

俄国社会民主党人不是工联书记,而是人民的代言人。工联书记印发传单,揭露工厂中胡作非为的现象,抨击对工人的暴行,指明那些关于罢工的法律的不公正,号召工人进行能产生显著结果的“平凡的日常斗争”,只是帮助工人同厂主作经济斗争,丝毫没有触及政治制度本身。列宁强调,社会民主党人应当成为深入居民生活各个方面的政治领袖与人民的代言人。社会民主党人应领导各个阶层的革命行动和提出积极的行动纲领,要分析各个阶级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特点,揭露“同各个不同的居民阶层的利益相抵触的”政治制度,“要善于利用每一件小事来向大家说明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自己的民主主义要求”,“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既以鼓动员的身份,又以组织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列宁指出,虽然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将工人召集起来开会并非易事,但还是“应当善于把居民一切阶级中那些即使只愿意听民主主义者讲话的人召集起来开会”,应当向全体人民旗帜鲜明、语气坚定地传达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列宁指出,社会民主党人要做好全民而不单是工人阶级的组织工作。只有在全民中展示出自己的政治力量时,社会民主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先锋队。

社会民主党人有基础也有力量深入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干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一切问题”,增强群众的政治意识。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在1894—1901年间取得了巨大进步,各省各地都增添了很多支持、参加运动的人,有许多“有教养阶级的年青一代的一切优秀分子”加入社会民主党队伍,壮大了社会民主党人的革命力量。与此同时,取得巨大进步的工人运动不断激发着群众对专制制度的不满情绪,逐渐深化着对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认识,这为社会民主党人深入居民的一切阶级中进行工作打下了群众基础。列宁指出,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在群众高涨的自发性面前表现得缺乏足够修养,致使自身的威望下降,并使工人沦为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后卫队,这与历史上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形成鲜明对比。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每次政治事件后威望总会大增,就是因为他们处处走在群众前面,深入居民现实生活的一切领域,用革命的态度“激发政治上的不满,唤醒沉睡者,鼓励落后者,提供各方面的材料来提高无产阶级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积极性”。

三、实践逻辑:文字灌输和语言灌输的相互配合

灌输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完成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各种灌输形式,否则灌输就沦为一句空话。列宁不仅于理论方面论证了灌输对俄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而且身体力行,积极探索和充分采用了多种形式进行灌输。

(一)文字灌输形式:传单、小册子、文章

文字灌输形式指使用书面语言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列宁在《怎么办?》中告诉知识分子:“你们有责任比过去多千百倍地供给我们这种知识(引者注:政治知识),并且也不要仅以专著、小册子和文章为限。”这里提到的专著、小册子、文章都采用了文字灌输的形式,但灌输形式并不仅限于此。

传单主要用来揭露经济(工厂方面和职业方面)的情况,具有即时、简便、传播快、影响广、效果明显、隐蔽性强的特点。社会民主党人提供的传单主要用来揭示工人的“贫困生活、无比艰苦的劳动和无权地位的全部真实情况”,抨击工厂里压迫剥削工人的现象,反映工人的心声。这会引发工人们的情感共鸣,促使他们向社会民主党人反映工厂的真实情况,源源不断地为传单提供内容。传单在多数场合充当了“宣战书”,工厂主往往不堪忍受强大的道义压力,宁愿不等“战争”的到来,就会满足工人的一切要求或部分要求。同时,传单因为灵活、隐蔽性强、难以搜查,是有效、安全的形式。但传单所具有的特点也决定了它无法系统说明工人生活中的问题,无法传达深刻的政治知识。所以,传单被看作使工人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工作条件的手段,是“经济斗争的重要杠杆”和“第一种形式的社会民主主义文献”,是灌输政治知识、唤起阶级意识的起始阶段被广泛使用的形式。

小册子文字篇幅较长,足以成册,如《怎么办?》以及在《怎么办?》中被提及的《论鼓动》《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俄国的工人事业》《新工厂法》等。与传单不同,小册子主要用来向错误派别和思潮作“系统的‘说明’”,具有内容丰富、系统,论据具体、翔实,观点明确、深刻的特点。小册子往往要揭露“我国政府和我国统治阶级在实际生活各方面的所作所为”,要传授工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永远也不可能获得的政治知识。所以,小册子会涉及对工人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描述,触及政治制度本身,并会在论析当下各种派别和廓清错误思潮中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正因如此,它“往往是枯燥无味的”,但却能够起到捍卫理论纯洁性、灌输政治知识、坚定政治信念的作用。工人通过阅读小册子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政治知识和政治意识,可以说,小册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中最重要的文字灌输形式。

文字灌输的另一形式是文章,多发表在报纸上。文章的篇幅介于传单和小册子之间,内容较传单深刻但并没有小册子系统,具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常常围绕某个问题展开,旨在将这一问题阐释清楚。如列宁在《怎么办?》中提到的《从何着手?》一文,全文约5000 字,是列宁阐述建党思想,强调建党迫切性和重要性的文章。列宁在《怎么办?》的序言中指出,《怎么办?》原本要详细阐发和充分论证《从何着手?》中所谈及的那些思想,但因为将所有国外社会民主党人组织起来的尝试的失败,《怎么办?》的写作内容由原来《从何着手?》中被论及的三个问题扩充到五个问题。由此可见,文章能够用来较完整地说明问题,或者阐述和灌输某一方面的思想与理论,作为文字灌输形式之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语言灌输形式:演说、开会、讲课

语言灌输形式是指使用口头语言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主要有演说、开会、讲课等形式。列宁在他一生的革命事业中,非常注重使用口头语言形式进行灌输。

演说是向工人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常用的语言灌输形式之一。列宁指出,从全俄各地搜集起来的用于揭露政治和经济现状的材料,将为工人提供精神食粮,为演说提供素材。演说除了有“揭露工人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作用之外,还有“鼓动”的作用。列宁在《怎么办?》中论述“宣传员”和“鼓动员”之间的区别时,认为演说者的角色类似于鼓动员。他指出,演说要举出全体听众最熟悉、最明显的例子,并尽力利用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来向听众提供特定的观念,以达到灌输的效果。此外,演说的作用还在于“驳斥”,即驳斥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观点。列宁指出,对于俄国出现的支持专制制度和腐蚀工人政治意识的流派,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应该在每次公开演说上对他们的观点加以驳斥,撕下它们的虚伪面纱。演说者要掌握理论的内在逻辑,通过演说富有逻辑、有理有据、简洁通俗地将理论灌输给工人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演说激发热情、鼓舞士气、扩充知识的作用。

开会指把马克思主义者、居民中的一切阶级召集起来。列宁在《怎么办?》共提到了三次社会民主党的会议,其作用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怎么办?》的注释中写道:1899 年8 月,在叶尔马科夫斯克村召开的会议上,列宁与与会者们广泛、深入讨论了经济派的《信条》,通过并签署了《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由此看来,开会起到了分析其他派别、研判革命运动中舆论形势、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精准回击惑众言论的作用。列宁指出,俄国的社会民主党人应当把那些愿意听社会民主党人讲话的工人召集起来开会,向他们说明一般民主主义的任务以及社会主义信念。这说明开会作为一种语言灌输形式,发挥了传达任务、说明观点和强化信念的作用。

讲课指通过马克思主义小组、各地工人小组、星期日学校、夜校等为马克思主义者或工人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讲课这一语言灌输形式在《怎么办?》中出现较少,但它却是所有灌输形式中最有效、最重要、最必不可少的形式。列宁在谈到培养革命军战斗队时指出,“应当请地方革命组织派遣革命军人来讲课、座谈和提建议,可是如果没有革命军人,战斗队就务必自己去做这些事情”。列宁也非常重视在工人小组和学校给工人讲课,呼吁革命的知识分子深入群众中讲授革命理论。列宁认为,对工人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晦涩难懂,讲课能够为他们提供系统的政治知识、社会主义观念、革命经验,从而培养出“受过专门训练、经过长期教育的工人革命家”,推动工人走上同知识分子一同学习的道路。同时,列宁强调,讲课要注重方法,要与军事训练相配合,“重要的是利用伟大革命事变的实际教材”,向群众进行讲授。总之,讲课是系统、快捷、有效的灌输形式。

四、结语

列宁的灌输论内涵深厚,有着系统严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不仅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列宁所言,“《怎么办?》是用论战方式来纠正‘经济主义’,因此离开小册子的这个任务来看它的内容是不对的”。一方面,这说明我们要将列宁的灌输论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把握;另一方面,这也启示我们要依据时代特点为灌输论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灌输论不是唯意志论,灌输也不是指方法上的强制灌输。列宁从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入手,论述了向群众灌输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指明了这种教育的本质就是灌输。时过境迁,今时今日不同于列宁所在的时代,但马克思主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面依然发挥着重大作用,意识形态的争锋仍然存在,而“科学思想体系,正确世界观只能通过学习、教育、实践而自觉形成”。因而,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与灌输,并结合时代要求,注重探索理论灌输的新形式、新方法,提升灌输的科学性、艺术性与有效性。

猜你喜欢
社会民主党灌输列宁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有必要的灌输教育
拉美有多少“列宁”?
“第一绿色福利国家”是怎样炼成的
张添翼:德育应坚持“最少灌输”原则
求同存异与国家利益:中国共产党与世界社会民主党的关系
灌输理论的当代境遇及其改进
德国左翼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纪念列宁
评“灌输论”的学术论争
最后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