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创新教育探索

2022-10-30 02:55:52李金凡
成才之路 2022年24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语文素养探索

李金凡

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探索;语文素养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因此,立足学生身心特点及学习规律,研究语文创新教育内涵、要求及路径,对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受文化观念、教育评价、创新氛围等影响,部分教师对创新教育认识不足,在教学实践中仍沿用旧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元素较少。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背景下语文创新教育进行探索,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一、信息技术背景下语文创新教育的意义

1.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创新教育,本质上是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语文学科的任务是多方面的,阅读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写作教学与口语交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创新教育,能够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学会学习,通过正确检索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拓宽语文阅读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2.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语文创新教育包括教学理念、学习方式、课堂评价等多方面的创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为语文创新教育提供资源支持, 有利于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信息技术平台能够提供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具有便捷的交互方式和开放的阅读空间。

3.促进学生思维的训练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创新教育,重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知识建构、习惯培养、技法掌握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训练与发展。语文创新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无论是主题活动的开展,还是知识网络的建立,都体现了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双元组合特点,对于学生形成归纳与整理、对比与联系等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创新教育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整合少

在语文创新教育中,课程资源整合程度严重不足,部分教师不能有效利用网络热点、生活素材等,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低, 不会使用电子白板或制作课件,不能贯通线上线下,实现网络资源库与语文课堂的有效对接。

2.多媒体课件制作较为随意化

语文创新教育重形式轻实质,多媒体课件制作随意化现象较为普遍。部分教师或简单套用PPT 模板,进行基本的知识填充,或奉行“拿来主义”,直接从网络下载别人的课件,在课堂上使用,或将旧的课件大致修改,简单呈现。

3.过于依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让传统课堂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局限性日渐明显,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情境、便捷流畅的交互空间、即时动态的评价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语文课堂充满探索兴趣。然而,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过于依赖, 多媒体课件贯穿课堂始终,甚至出现了“无课件不成课”的现象。

三、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创新教育

1.贯通线上线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创新教育,需要教师以整合为主,有效贯通线上线下,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入融合,网络中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可以共享与交互。教师贯通线上线下教学,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学习资源,丰富阅读体验,获得思维启迪,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阅读教学方面,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与单元篇目主题相近的文本, 建立阅读资源库,让学生通过群文阅读,实现学法的迁移和知识的拓展,发展创新思维。例如,在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限, 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乡情怀不容易体悟到,需要教师贯通线上线下, 使学生立足教材并有所拓展,以理解文本主旨。为了让学生理解“对家乡、童年往事及童真的怀恋之情”这一主题,教师可利用网络搜集散文《烟愁》《春酒》《粽子里的乡愁》等,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以丰富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在写作指导方面, 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素材,并建立素材庫, 让学生在丰富的资源中选材与组材。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储备、整合能力,教师可为学生建立个性化的“作文小档案”,将学生整个学期的作文集中起来,进行对比与分析,以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比如,在“写某个熟悉的人”作文指导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素材, 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营造写作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结合现有的写作经验,自主总结人物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及时呈现写作范例,让学生对某个细节或片段进行模仿。在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可呈现学生作文,组织学生进行评改,并借助电子白板,让学生写评语。这样的作文评改,既有趣又有效,使写作亮点成为大家的学习范例。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可结合传统节日,选取某一人文主题,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并整理素材,自主创作手抄报,并进行展示与交流。这既是对“双减”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培养。在“综合性学习”方面,教师可建立线上资源库或专题网站,便于学生联系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立足学生需求,加强课件创新设计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及直观形象的课件设计,能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发展及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支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身心特点及学习需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情景化、多元化、趣味性的优势,通过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寓教于乐, 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创新设计,让学生在生动情境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丰富对语言建构、思维训练、审美创造的理解,从而实现从“乐学”到“会学”的飞跃式发展。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教学中,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见过草地吗?它是什么颜色的?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思考并交流, 教师可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草地由绿色变金色的过程。教师还可通过课件的创新,引发学生生活认知与信息理解的冲突,使其对“金色的草地”产生强烈的追问兴趣与求知心理。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充分激发,他们对文本的阅读期待将会更加强烈,必然会推动阅读创新思维的发展。这需要教师熟悉动画制作技术, 在PPT课件制作中加入Flash 动画, 以使学生直观理解草地颜色变化的动态过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新素养,需要从教学的创新做起。而课件创新是信息技术背景下语文教育创新的具体体现。首先,课件的制作应遵循“大道至简”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突出语文元素与人文主题的双元组合特点,而并非为了情境活动而使用课件。课件形式要简约美观,但不能太过花哨,以防“喧宾夺主”, 导致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动画形式或情境元素上,而分散对语文知识的探究与建构。例如,在部编版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教学中,教师可用2 分钟~3 分钟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视频,以视频的方式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故事梗概,使学生初步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这样,既能够将情境活动与文本内容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在故事性的情境活动中理解“主旨”,又能够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其次,课件的创新要有个性化元素的融入,要根植生活并体现丰富的想象力。无论是文本阅读还是写作训练,都是一种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活动,需要学生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这就要求课件在疑难之处给予适时点拨,在思维节点给予适当留白,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提供学习支架,在思维发散之处营造想象空间。而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创新教育,恰恰体现了对学生多层次需求及学习主体的充分尊重。

3.创设情境活动,推动课堂多元互动

创设趣味性的情境活动并开展互动学习, 是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掌握常用课件的类型及制作方法。在熟悉PPT、Focusky、希沃白板等软件后, 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 并对学情进行调研,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实践型、趣味性、结构化的情境活动。这有利于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推动课堂多元互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活动,应树立大语文观,既要根植生活,又要立足教材并最终实现对教材的超越。比如,可开展小组探究合作,可组织趣味识字游戏,可开展师生对话交流,以触发学生思维火花,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由于情境活动的实践性、趣味性、结构化特点,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够得到训练,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例如,在《遨游汉字王国》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汉字故事”“成语接龙”“趣味谜语”“偏旁换装”等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汉字故事”中理解“册”“典”“删”的来历,感受汉字的魅力,在“趣味谜语”中感受到汉字构成的意趣,在“偏旁换装”的游戏中体会不同汉字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基本的造字方法。學生的语文基础、词汇积累、思维能力等存在差异, 教师可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在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中,学生既能丰富知识学习的体验,又能感受到语文活动的乐趣。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考的。”情境活动的创设,能够激活学生的眼、耳、口、鼻、脑等,使其多感官参与语文教学活动,感受语言的积累与建构,获得思维的发展与训练,在学用结合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进而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4.整合信息技术,发展学生创新素养

实现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需要从教师、学生、课堂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系统化的建构。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语文课堂,将声音、动画等资源充分融入语文教学活动中, 给学生提供充分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陌生。在生活中,他们或利用SIRI 语音搜索查汉字,进行字词认读,或在某些学习类APP 上搜习题,进行习题训练,或在学科网站上下载资料,帮助理解教材,或运用手机、平板、Kindle 进行电子化阅读,开阔阅读视野。教师应正视信息技术发展这一现实,全面认识信息技术的利与弊。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信息技术, 充分整合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以教学的创新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发展。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梅花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希沃白板创设“识字挑战闯关”游戏,让学生限时抢答。课堂游戏的开展,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能检测学生预习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借助网络搜集有关“梅”的古诗词,理解“梅”的象征意义及文化品格。再由文化品格到外祖父钟情于梅,使过渡自然巧妙, 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充分培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教师可提出问题:请你找出文中能够体现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的事件。学生通读,明确:“我”弄脏墨梅图,外祖父严厉训斥;临行赠梅,外祖父泪眼蒙眬。这时,教师提出问题:说说你儿时的某个玩具,或某一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物品,你为什么对它“情有独钟”? 学生交流并联系外祖父将自己视若珍宝的墨梅相赠,是为了什么。学生探讨,明确:因为自己思乡不绝,归国无期,所以将满腔爱国怀乡之情寄托于梅花,他期待“我”能圆他的梦,还希望“我”做个具有梅花秉性的人。学生受生活体验所限,对梅花精神的理解需要情境氛围的营造。许多学生未走出家门,未曾脱离父母的视线,没有浓浓的乡愁,他们对外祖父浓厚的家国之情体验不深。为此,教师可让学生在“文本拓展”环节,搜集关于梅花、爱国或思乡的诗词,从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到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体会梅花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品格;让学生聆听《红梅赞》等歌曲,从声腔节奏上体会人们对梅花的赞美。语文本身就是生活的再现,它体现了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不必囿于教参的解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现,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发展求异思维,让学生从“求异”走向“创新”。从学生身心发展角度来看,敢于质疑权威并能够就问题进行多角度求解,本身就是创新精神的体现。教师应鼓励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进行“深度追问”,或为自己的立论寻找“相关论据”,实现从创新意识到创新实践的飞跃。例如,在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扮演“小画家”,将画板当作雪地,画出动物的脚印,结合所画图片看看雪地里都有哪些动物,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练习说话。在角色扮演中,学生能感知不同动物脚印的特点,从而对竹叶、梅花等形状有更加形象的认知,发展对比与联系思维。

四、信息技术背景下语文创新教育实践的反思

1.合理看待“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创新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创新教育, 重在实践行动, 然而实践行动的落实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因此,教师对待信息技术的观念及态度至关重要。正确看待并对信息技术善加利用, 是实现语文创新教育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对信息技术“一刀切”, 或盲目抵制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至于课堂形式守旧落后,内容枯燥无味,或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出现“凡上课必有课件”的畸形现象。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以教学创新带动学生创新,让学生有思考与想象的空间,保持对美的感知、理解、追求与创造。这样,学生的创新热情才能持续,创新素养才能得到有效培养。

2.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的不仅是教学方式或育人方式, 还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深刻的学习革命。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不仅是教学软件与硬件的变化,更应该是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创新。语文创新教育实践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而将其置于信息技术背景之下,更需要我们以“不变”应“万变”,守住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提升信息素养,最终能够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来迎接时代的挑战,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语文素养探索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00:31:41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41:48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06:18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54:10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00:23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6:03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