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久病入络”理论对糖尿病肾脏病诊治的影响*

2022-10-27 00:30河北省中医院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肾络络病络脉

河北省中医院

任美芳 吴振华△ 辛 鑫△ 曹雯萱△ 檀金川 杨凤文 袁国栋 檀 淼△△(石家庄 050011)

提要 糖尿病肾脏病(DKD)是糖尿病(DM)患者常见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往往会导致DKD患者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SRD)。经过对临床中大量DKD患者的症状和发病特点的总结,结合中医络病理论,总结出DKD的基本病机为气阴亏虚,久病入络,肾脉受损,总结出“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笔者通过总结近年来有关“久病入络”理论在DKD中应用的研究文献,为推进临床治疗DKD提供数据依据。

糖尿病(DM)最容易受损的部位就是患者微血管,其中肾脏微血管受损是最为常见的,当肾脏血管受损后,则会表现为糖尿病肾脏病(DKD),这种疾病也是全世界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主要原因[1-2],给目前社会带来了巨大挑战[3]。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很多人也出现了DM的症状,有研究显示,在各种疾病导致的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患者中,DM患者导致的概率也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了肾小球肾炎患者[4-5]。DKD患者在出现大量尿蛋白后,其发展成为ESRD的速度会非常快,约是其他肾脏病变的14倍[6]。目前现代医学在DKD中的研究较多,然而对于DKD的发病机制仍旧存在很多的争议,有人认为与遗传背景有关系,有人则通过细胞因子来分析,还有的学者从糖代谢紊乱、肾血流动力学改变等角度进行探究,但是都未能得到关键的发病环节。当前,认为RAS阻断药物是各种治疗手段中,研究数据最多的[7],但是在实际的治疗中,RAS阻断药物的效果却不能令人完全满意,因此就需要科研工作者对DKD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以求找到适合的治疗方法。

在中医学中与DKD对应的疾病并不存在,但是根据相关的临床特点可以将DKD归属为“水肿”“肾消”“眩晕”等范畴中。关于消渴病各代医家均有论述,《圣济总录》中认为“消渴病久,肾气受伤”,唐代王焘云:“渴而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通过对DKD发病特点的观察研究可知,此病是较为典型的“久病入络”“久病及肾”病证。络病理论在这些年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在治疗DKD方面,络病理论也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通过络病理论可以使得我们更好的把握病机特点和病理的演变,使得在DKD的临床治疗上更具有针对性[8]。

1 “久病入络”理论

早在秦汉时期,从《黄帝内经》中出现了“久病入络”思想的起源,书中论述:“久病者邪气入深,……去血脉”“久病者不去身者,试其血络,尽出其血”[9]。《灵枢》提到:“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六输不通……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则传舍于络脉”,论述了邪气由轻变重,由外到内的一个发展过程[10]。《灵枢·血络论》言:“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目黑以浊。”则认为病久后,邪气入络,由于不能正常排泄,病变局部瘀血阻滞,颜色会加重加深。这些都可作为“久病入络”学术思想的源头。

清代叶天士结合《黄帝内经》中“络脉”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内科疾病的治疗中。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久病入络”和“久痛入络”;认为“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凡痛证,初起在气者,伤经,当以治气、理气为主;久病在血者,伤络,当以治血、活血为先”“经年宿病,病必在络”“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提出了虫类通络和辛润通络2种治疗法则,从而将“久病入络”理论体系提到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程度。

到了近现代,医学发展到了宏观解剖及微观结构阶段,笔者也开始尝试将“久病入络”及“络病”的探究与微观结构及分子学相结合。从结构上分析,络脉遍布脏腑各个层次,根据分布位置不同,可分为心络、肾络、脑络等;在所发挥的功能上,络脉可以将身体所需的气血散布全身,起到沟通全身,调节气血阴阳的作用[13]。在别络、孙络以及浮络等络脉受到邪体的入侵时,脉络中的气血运输会出现络失通畅等状况,最终造成络病的出现[14]。经脏久病,络脉会受到其中邪气的影响,从而使得络中之血也产生病症。结合现代医学的解剖知识,可以认为中医的络脉与微小血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脉络在肾脏中是非常丰富的,这些毛细血管较为细长,血流的阻力是非常大的,很容易造成痰湿瘀血等病症的产生,破坏肾脏的正常功能的发挥,最终还有可能导致肾脏衰败现象的发生。肾小球和肾小管是肾脏发挥过滤功能的重要结构单位,血液通过肾小球时,水分和小分子物质可以被过滤,过滤完毕后,肾小管则会根据肌体需要将有用的物质进行吸收,最终形成尿液将身体内有毒有害物质剔除[15]。在肌体受到外来邪物入侵后,长久地生病就会危及肾络,人体的功能失去平衡,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2 以“久病入络”探究糖尿病肾脏病的病因病机

2.1 “微型癥瘕”理论 吕仁和教授[16]根据肾络被邪壅塞,总结出肾络“微型癥瘕”理论,认为DKD是由于消渴迁延不愈,耗伤人体气阴,痰、瘀、热等病理产物胶结于肾脏,形成肾络微型癥瘕,最终影响肾脏功能。赵进喜教授[17]基于此理论,结合体质学说,提出三期治疗DKD,早期多为瘀血、气郁、阳盛、湿热等体质,中期以痰湿体质为主,晚期会呈现出浊毒伤血甚则伤神,肝风内动体质。丁英钧等[17]总结“微型癥瘕”理论和叶天士“久病入络”理论,结合临床实践,也认同DKD是由瘕聚渐成癥积的过程。

2.2 “络息成积”理论 吴以岭院士[18]认为: 肾之脉络类似于肾脏的微小血管,与“络病”学说中“脉络”有高度的一致性。提出络息成积是DKD的病理改变。结合现代医学DKD病理改变,细胞外基质成分增加,系膜区明显扩大,最终导致肾脏组织结节性增生与弥漫性肾小球硬化。

2.3 “毒损肾络”理论 南征教授[19]则提出“毒损肾络”来解释DKD关键病机,并认为DKD患者,因为患病日久,伤及肾阴,消渴不愈,则会加剧肾络中气滞痰凝、瘀血、水湿胶着蕴积,逐渐化生毒邪,导致肾脏虚损,肾之体用失职。李楠教授[20]也认为痰、瘀、湿、热胶阻肾络是毒邪产生的病理基础。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甚至将现代医学所说的DN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 、肾组织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病理关系,与中医的痰、瘀、毒之间相互化生、相互胶结有相联系起来。

3 “久病入络”与糖尿病肾脏病的辨证论治

3.1 补气养阴通络 此法适用于气阴两虚、肾络失荣型。糖尿病患者虽然患病周期较长,但是初起多表现气阴两伤。临床表现常见消瘦,疲倦乏力,腰痠腿耎,尿浊且甜,舌红或舌瘦、少苔,脉细等。治疗时需重视补气养阴以及通络。近年来, 有很多人用此法治疗DKD效果甚佳。如梁立革教授[21]用参芪地黄汤加减(太子参、生黄芪、酒大黄、桂枝、桃仁、当归、金樱子、木香、甘草等)治疗DKD患者60例,有效率达到为91.7%,其血糖及血脂等生化异常指标均得到改善。刘建勋等[22]在动物实验中, 发现益气养阴通络法可以有效地降低DM早期蛋白尿,促进废物的排泄,有效地保护残存的肾小球功能,减缓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发展,改善DM对肾脏血管的损伤。

3.2 化痰祛瘀通络 适用于痰瘀互结,壅阻肾络型。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气阴两虚, 阴亏则不能制火, 火烁液成痰。气虚无力运血, 停而为瘀。肾本就为络脉聚集之所,容易堆积痰瘀,从而破坏肾之功能,逼迫精微下注。临床患者常出现面目肢体水肿, 腰脊痠痛, 面色晦黯, 肌肤甲错, 舌黯苔腻, 脉沉涩或沉滑。许陵冬教授等[23]用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DKD患者的研究中显示,具有很好降蛋白,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郭登洲教授[24]在DKD大鼠实验中显示,黄芪、地龙、丹参、乌梢蛇等益气化瘀通络治疗方法,具有很好的延缓DKD进展的作用。

3.3 清热解毒通络 此法用于毒热损肾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气阴两虚, 气血俱伤的一派虚象,无力祛邪,则会出现肾络瘀阻, 湿浊瘀血, 内蕴化毒, 毒邪(糖毒、脂毒等)内生, 毒损肾络。根据临床资料的数据统计,可以得出DKD患者中,热毒证候多见,常用的药物有榛花、黄连、丹参、大黄、土茯苓、六月雪、水牛角等。如朱静[25]采用益肾通络解毒汤加减(大黄、土茯苓、丹参、枸杞子、人参、生地黄、黄芪、甘草)治疗气阴两虚兼毒瘀互结型DM患者60例,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南红梅等[26]使用益肾导邪汤(榛花、大黄、土茯苓、甲珠、血竭等) 治疗DM水湿浊毒内阻、损及肾络型患者,临床疗效也十分满意。

3.4 化湿搜风通络 此法适用于湿邪内蕴,风窜肾络型。糖尿病在气阴两虚,气血俱伤的基础上,湿浊内蕴,风邪壅肾,毒损肾络。蔡浔远[27]在临床中,也非常重视从风论治,认为邪风容易潜伏在肾络,类似现代医学认为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在治疗方面,也非常重视虫药药物,认为肾络隐曲之处,唯虫蛇类辛咸之品,才可以直入邪之深处,将深处的毒邪化解,使络中结者开,瘀者行。方莉等[28]认为风邪从皮毛入于肾脏,形成肾中伏风。消渴日久,正气亏虚,或卫表不固,外感触动伏邪,肾风内动,肾之气化功能失常,精微下泄,失于固涩。何灵芝等[29]认为DKD中漏出的蛋白为人体精微,由脾化生,肾贮藏,病位在脾肾,风邪易与他邪相合为患,由表及里,脾不升清,清气下降,肾失封藏,精微失固,从而形成蛋白尿。此类患者临床症状常见面目浮肿, 面色黯淡,腰脊疼痛,肢体无力或抽搐,脉涩或数。常用的药物有黄连、六月雪、积雪草、土茯苓、地龙、水蛭、青风藤、海风藤、雷公藤等。刘淼[30]应用祛风通络解毒汤,治疗DKD患者30例,很好的减轻了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及β2微球蛋白水平等指标。李琦教授[31]自拟“补肾祛风汤”加减,以补肾祛风、益气滋阴,在临床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张春妮教授[32]自拟“搜风摄白汤”,随证加减,疗效显著。杨洪涛教授[33]在治疗蛋白尿过程中常用青风藤、威灵仙、络石藤等通络之药,有很好的开通肾络的作用。

4 总结

目前的大多数医学研究已经确定,在DKD的早期,病情是可以发生逆转的,在进入终末期后便无法逆转,同时具有非常高的病死率。因此在DKD的早期进行预防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要及时指导DKD患者应用ARB,ACEI类药物,可以有效减轻DKD患者症状。但是有少许研究显示,长期服用此类药物,患者会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34]。随着络病理论的发展,人们也认识到了其在DKD的防治作用。从络病理论来看,当DM患者的肌体因为长时间的处于气阴两虚的状态,导致血瘀、痰瘀等病证的发生。在痰瘀胶结的阻滞下,最终会引发肾络瘀积的病机变化。根据上述情况,在DKD的临床治疗上,应该以通络消积、化痰祛瘀、养阴益气为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该结合DKD的发病机制,根据“久病入络”理论和“络以通为用”的原则,使用益气养阴、化痰祛瘀、 清热解毒、化湿搜风通络等方法,针对性的将DKD“瘀结肾络”的中心环节进行通络治疗。因为肾络和微循环具有非常大的一致性,所以当人体肾络受损披邪时,微循环也会出现障碍,这就指导我们用通络法治疗DKD患者的微循环障碍症状。恰恰现代医学对于人体微循环障碍的治疗领域比较薄弱,所以通过使用中医络病的特色治疗,及时对脉络病变和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从而为治疗DKD寻找合适的方法和药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得在此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有了非常大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肾络络病络脉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曹式丽教授应用辛通畅络法论治慢性肾脏病概述*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脂蛋白肾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基于肾络理论浅析慢性肾脏病的辨证施治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与肾络瘀阻的相关性分析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从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及治疗
结肠络脉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