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生
一、什么是体态律动
瑞士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身体就是最好的乐器,学习者可以将创设的动作结合音乐进行表现。但是表现的动作不是舞蹈,而是以体验音乐为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乐曲的情感,这种状态下的动作是非常自然、放松的。体态律动教学是一个多元化的整体,是一种非常实用、高效的教学手段。
二、體态律动进课堂的意义
1. 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关注课堂的纪律,并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互动,使学生无法去感知音乐、体验音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无法对音乐产生兴趣,更谈何感知和体验。如果教师能够适当改变教学模式,巧妙加入体态律动,便能激发学生有兴趣的学习。例如在课前,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热身活动,带动学生进行律动游戏。这种律动游戏可以是随机性的,现场生成的,如随着音乐节奏玩一玩拍手游戏,训练学生的节奏的同时又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让学生浸润在音乐音响的声韵弥漫中,让学生感知、体验音乐节奏。教师也可以结合教材事先进行设计,有针对性展开律动,如利用拍腿、拍肩等方式结合教材中的难点节奏进行互动。如此,学生在有趣的律动中感受、体验音乐,并利用身体这个大乐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知识中的难点。
2. 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相对容易受外界干扰。将体态律动融入音乐课堂,让学生模仿节奏、律动进行游戏、创编动作等,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效率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咏鹅》时,学生对这首古诗很熟悉,但是在歌曲中由于反复记号及相同歌词不同旋律的出现,学生在演唱时不容易把握音准。笔者一开始就以边唱边律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顿时被笔者的律动吸引住,学习热情一下子提高了。他们觉得有意思,主动地模仿,课堂因此变得十分有趣,同时也解决了这首歌曲中反复记号及相似乐句音准的难点。又如歌曲《小雨沙沙沙》中有两句歌词和旋律都比较相似的乐句,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如果单纯地让学生反复唱这两个乐句,学生还是容易唱错。因此,在教唱这两个乐句的时候,笔者设计了加入不同的体态律动进行表现,于是学生在模仿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模仿教师的动作,在律动中逐渐明白二者之间的区别。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还解决了旋律音准的问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表达。总之,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学段的音乐课堂,通过体态律动让学生感受音乐、把握节奏,甚至对于音乐知识的学习,都非常实用、高效。
三、体态律动进课堂的有效运用
1. 提升音乐能力。
(1)融入听觉训练。
听觉是音乐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之一,它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律动引导学生学会用心倾听音乐,发现音乐的美。比如歌曲《大钟和小钟》,歌曲中有一个乐句是二声部合唱,低学段学生难以掌握。笔者在教学3-1-|3- 1-|这一乐句时,让学生唱高声部旋律,并让学生注意:“听听老师是怎么唱的?老师唱的和你们一样吗?”同时结合旋律的音高特点,在演唱时设计不同位置的动作模仿大钟。如唱3的时候,两手向外做柯尔文手势;唱1的时候,双手叉腰。通过科尔文手势让学生感受到音高的变化,用不同动作的设计巩固学生对旋律节奏的掌握。学生在聆听和模仿中,感受音乐优美情绪的同时更能逐渐感受到旋律的音高变化,唱好音准。这样的体验对歌曲音准的把握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有效解决了二声部旋律的演唱问题。
(2)融入节奏训练。
不同节奏赋予音乐不同的情感表现。在课堂中,我们通过创编不同类型的节奏,结合体态律动,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感受到不同节奏所表现的不同效果。
例如,在教学《白桦林好地方》时,本课的后半段节奏为×××××|×××××|×××××|×- - -|×-×- |×- - -|×- ×- |×- - -|×- -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乐句的节奏,笔者将身体作为打击乐器,按照旋律的节奏设计了鼓点。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他们乐于参加学习、体验,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难点节奏。在欣赏《哨子与小狗》第一主题时,教师随音乐踏步,并提问:“老师刚才是怎么走的?”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节奏及其重要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边听音乐边踏步。学生始终浸润在音乐的弥漫中,律动、哼唱……兴趣盎然,他们都乐于参与到音乐中来,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的同时,更轻松巧妙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
(3)融入意境创作。
对于小学课堂来说,加入体态律动,会使整个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教师可根据音乐情绪的不同、意境的变化、节奏的起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有趣的身体律动。笔者就曾欣赏过一节极具特色的唱歌课《可爱的家》,这首歌曲对学生的演唱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在演唱时要注重气息的控制,同时还要求演唱时做到深情,声断气不断、声断意不断,表现温馨甜蜜的氛围。但讲解气息方面的知识,小学阶段的孩子难以理解。于是,该教师在范唱时,就巧妙用到一根橡皮筋,边唱边轻轻拉动,随后慢慢往回收。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方法,让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歌曲的情感、演唱的技巧。教师无需太多的言语,大部分学生就已经理解。
2. 体验音乐情感。
小学阶段学生特别是低年段的孩子,对于音乐情感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但是通过体态律动,可以让学生在体验时更容易感受音乐的情绪。例如一年级的《小胖胖》,这首歌曲前后两段表现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在聆听翻唱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边听边看教师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看到了教师动作的变化,明白了情感也是有变化的。在聆听结束后,学生甚至能够表达出小胖胖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可见,体态律动让学生加深了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在欣赏乐曲《森林狂想曲》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会听辨乐曲的三个主题。聆听第一个主题时,笔者让学生在主题旋律中每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加入刮奏动作模仿蛙叫声;聆听第二个主题时,笔者让学生哼唱旋律记住主题;第三个主题音域最高,笔者设计了夸张的动作来表现音符之间跨度大。通过这样不同的设计,学生对三个主题印象深刻,听辨时用体态律动来记忆主题,也体验到三个主题所蕴含的不同的音乐情感。
体态律动是一种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式,它让更多的孩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律”中有乐,“动”中也有乐,让律动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对小学音乐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让每一位学生都是参与者、创造者,从而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白沙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