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的三重境界

2022-10-23 15:37胡宏枚
新教师 2022年9期
关键词:纳兰纳兰性征途

胡宏枚

一、抓住词眼,捕捉诗词的灵魂精髓,把词教薄

所谓“词眼”,就是诗词中最能表现整首词核心、灵魂、精髓的字、词或句子,词眼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媒介,是整首诗词的精华。王老师在教学中就是抓住词眼,引导学生聚焦、锁定诗词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实现诗词教学的第一重境界:把诗词教薄,达到大繁至简、去粗取精、融会贯通的境界。

师:同学们,读完这首词带给你们的第一感觉是思念、牵挂、艰辛,是吗?我就很奇怪,这种感觉你们是怎么产生的?这首词的哪些字眼带给你们这种感觉。请大家默读这首词,在那些带给你们这种感觉的地方标上记号。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在旁边做一些标注。

生默读课文并标注。

师:现在我提两个问题来考考大家,看大家的感觉到底准不准。(板书:身)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外。

师:山海关外,榆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完全有这种可能。继续说。

生:在山上。

师:来形容一下。怎样的山?

生:陡峭的山。

生:雪花纷飞的山。

师:再想想,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这就是他的身。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同学们,一个身在征途的诗人,有多少艰辛啊!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词,把身在征途的那种艰辛读出来。

一个学生朗读课文。

师:是啊,一道道的山,一程程的水,那就是词人的身所经历、所感受的。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师:用这首词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

生齐答: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

师:好。同学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心永远思念故乡。

【赏析】这样一首文字浅显的词,王老师通过“剥竹笋”的方法把它教薄:上片抓住词眼“身”字,引导学生感受纳兰性德的行军轨迹,“山一程,水一程”是身在跋涉,“身向榆关那畔行”是身在行进,“夜深千帐灯”看似是身在军营休息,其实是为下一个“山一程,水一程”积蓄力量,纳兰性德的身,行行复行行;下片抓住“心”字,引导学生走近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风一更,雪一更”,纳兰性德是风雪夜不归的羁旅客,既然夜不能归,在梦里回家总可以吧。“聒碎乡心梦不成”,风雪聒噪,归梦都做不成,“故园无此声”,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心在期待,心在憧憬,心在思念。一首36个字的词,王老师只把它浓缩成“身”和“心”两个字,上片是“身在征途”,下片是“心在故园”。王老师引导学生巧妙地拨开一层层“笋衣”,直接咀嚼鲜嫩的“笋芽”,吸取其精华,把它教薄,这种“薄”不是浅薄,而是大道至简的“简”。这种教法更能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词中独特的审美张力:纳兰“身”离故园越来越远,而“心”系故园越来越紧;纳兰“身”的行进可以停歇,而“心”的思念无法停止;纳兰“身”的轨迹不断变化,而“心”的方向始终如一。

二、展开想象,构建诗词的主体画面,把词教厚

诗词是静止的,是凝练的。诗词静止,意境才会深远;诗词凝练,才会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教诗词,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诗句,凭借对诗词中文字意义的理解,发挥想象,看见诗句背后的画面。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积淀、审美想象,洞察诗词创作者的主体情思,并对诗词内容进行再创造,在诗词主体画面中让思维自由飞翔,从而实现诗词教学的第二重境界:创造性地构建诗词的主体画面,把诗词教厚。

师:你们看到跋山涉水的画面,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他的记忆里面,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们的想象,把你们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生伴随着乐曲《琵琶语》,展开想象并寫话。

师:好,请停下你们手中的笔。我们知道,在纳兰的家乡那里将会有让他魂牵梦绕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那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纳兰的母亲正在月光下一针一线仔细地缝补着他的衣服,他的妻子正抱着儿子在院子里仰望天空,看着月亮。而他的父亲此时刚刚从田里回来,正准备将老黄牛关进牛栏里。

师:好一幅温馨的画面啊!正是这样的画面,让纳兰魂牵梦绕。我们再来听听在纳兰的家乡,你又将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在纳兰的家乡,他的妈妈在为他修补鞋子。妈妈年纪大,在穿针线时不像以前那么娴熟了。

师:是啊。这样的画面让我们想到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呀!是的,正是这样的画面让纳兰牵肠挂肚啊!然而,这样的画面只在纳兰的心中、梦中,而就在那样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这样一个温暖的、祥和的、宁静的梦却也做不成了。

【赏析】王老师首先让学生抓住词中的“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梦不成”等文字去想象生成诗词的画面,如跋山涉水的画面、辗转反侧的画面等。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词作者的主体情思结合在一起,进行第二次想象,构建诗词的主体画面。这个过程就是把诗词教厚的过程,教厚就是由诗词生发开来,扩充下去,拓展进来……

三、对话作者,读懂诗词的一往深情,把词教活

诗词教学,教薄是关键,教厚是重点,教活才是终极目的。诗词教学的第三重境界:读懂诗词的一往情深,把诗词教活。教活,不仅是把学生“放进”诗词里,还要让学生自己从诗词中“活”出来,让诗词照亮、温暖学生的一生。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你们是不是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了。你们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在路途中,你看到的山和水是不是特别多?

师:这是你特别关心的,你担忧着他的安危,是吗?还有什么问题想问问纳兰?

生:纳兰性德,你在帐篷里睡觉时有多么的寒冷?

师:好!好一个知暖知冷的孩子。他在关心纳兰的温暖。还有什么问题想问问纳兰?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你的家乡,那你为什么不快点打好仗,然后回去和家人团聚呢?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同学们,你们都问过了,是吧?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蘭性德也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词名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词,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课件呈现两句词)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你们看,纳兰在问自己呀。“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

师:其实啊,纳兰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是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所以他重任在肩,责任如山。当皇帝有令的时候,他不得不执行,然而他的心中却永远装着他的故乡,牵挂着他的亲人。于是在卫国与思乡之间,他的心永远就是那样的纠结、难受。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长相思》中。我们一起读!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家乡,爱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赏析】对话作者,就是经由文字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经由文字倾听作者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把《长相思》教活,就是将纳兰性德的故园之思、家国情怀植入到学生的思绪中,成为学生今后长途羁旅中的精神慰藉。当学生走在“山一程,水一程”的人生逆旅中,会想起“故园无此声”的温暖,从而步履更坚定;当学生漂泊在“风一更,雪一更”的孤冷夜晚时,会想起“故园无此声”的灯光,从而内心更明媚。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纳兰纳兰性征途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百年征途
《纳兰的雪》
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点绛唇·咏风兰
真切自然:纳兰性德悼亡词风格
“红楼”与“纳兰家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