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I、II型门静脉癌栓初步研究

2022-10-19 12:16亓培君祖茂衡张清飞
关键词:癌栓门静脉肝功能

亓培君,祖茂衡,鹿 皎,许 伟,王 勇,柳 昂,张清飞

(1.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江苏 徐州 221006;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江苏 徐州 221006)

门静脉癌栓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发病率约为62.2%~90.2%[1-2],是导致肿瘤转移、门脉高压和肝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研究证明,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门静脉癌栓,可抑制癌栓生长,提高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整体疗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可采用CT或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多种影像引导,但CT及DSA引导有一定辐射且不能实时监测。我们采用超声引导125I粒子植入,探讨超声及DSA两种不同引导方式对TACE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I、II型门静脉癌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02—2021-0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收治的69例原发性肝癌合并I、II型门静脉癌栓患者,均符合程树群等[3]门静脉癌栓分型标准,按照引导方式不同分为超声组35例及DSA机组34例。超声组中男28例,女7例;年龄28~89岁,平均(61±2.4)岁;I型8例,II型27例。DSA机组中男29例,女5例;年龄26~84岁,平均(57±2.1)岁;I型8例,II型26例。2组患者Child-Pugh分级均为A级或B级,性别、年龄、门静脉癌栓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超声组于TACE术后3 d内在局麻下行门静脉粒子植入术,应用Philips EPQ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粒子植入术前普通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并存储资料,规划植入方案,探查穿刺路径,择点定位,按计划将穿刺针分别穿刺在预定部位(癌栓内及癌栓周围1.7 cm范围内的肝实质或肿瘤内),再逐一植入粒子。如遇非长轴断面,原预定部位植入粒子后,将穿刺针稍后退,调整穿刺方向,再次进入新预定部位植入粒子。术后缓慢退针,局部按压穿刺点,并超声实时探查穿刺点及肝周,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图1)。

DSA机组术前门静脉置管造影,了解癌栓累及部位及管腔情况后行TACE,并根据癌栓情况在体外准备好放射性粒子或粒子条,TACE术后,即可依病情经导管推送粒子条至门静脉癌栓段,或将导管后撤至门静脉癌栓内,间隔植入放射性粒子,结束后以弹簧圈封堵治疗针道。

1.3 疗效标准及观察指标

①缓解:病灶较治疗前减小,超声造影动脉期呈低增强,该部位可见血流信号;②稳定: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超声造影病灶增强强度较治疗前减低;③无效:病灶较治疗前增大,超声造影动脉期呈高增强。

缓解率=缓解例数/该组治疗例数×100%,有效率=缓解率+稳定率。

观察粒子植入术中及术后局部疼痛、出血、恶心呕吐、发热、肝功能异常、血白细胞降低等不良反应。

术后当天2组均行常规超声检查,术后3、7 d行血常规、血肝功能检查,术后1、3个月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组患者均成功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粒子数9~37粒。术后3个月缓解病例常规超声示病灶减小,门静脉部分血流恢复(图2)。

2.1 治疗效果比较

超声组缓解率为51.4%,高于DSA机组的23.5%,(P<0.05)。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n(%)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组患者局部疼痛、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术后3 d患者肝功能及白细胞计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3 d与术前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腹腔大出血、气胸、胆管损伤、肝脓肿、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DSA机组2例患者发生粒子移位,均发生于单独粒子植入病例,粒子移位至病变门静脉次级分支;超声组未发生粒子移位。

表2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n(%)

表3 术前及术后3 d白细胞计数及肝功能指标比较

图1 超声引导II型门静脉癌栓(门静脉右支)粒子植入 图2 病灶减小,门静脉部分血流恢复(术后个3月)

3 讨 论

TACE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由于癌栓肿瘤血管非常细小,碘化油或化疗栓塞乳剂很难进入到癌栓内,因此,单一的TACE对门静脉癌栓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研究表明[4-6],在TACE基础上,将放射性粒子125I精准植入癌栓可有效控制门静脉癌栓。I、II型门静脉癌栓是指癌栓累及门静脉一级及其次级分支[3],且多数癌栓沿血管逆向生长,有效治疗I、II型门静脉癌栓可延缓病情,减少原发性肝癌的复发与转移,对患者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超声可直接显示癌栓回声,定位精准,可适形、按需植入,达到治疗需要。DSA机透视下单独粒子植入,由于透视线无法观察到瘤栓,导管在门静脉癌栓内沿栓子疏松部位走行,粒子植入杂乱,间隔距离不等,分布不均,不能适形,病灶局部有效治疗剂量不足,治疗效果受限。I、II型门静脉癌栓位于门静脉一级及其次级分支,管径较细,粒子条植入后更易导致管腔阻塞;门静脉癌栓形成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在癌栓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以癌栓为主的混合栓子,引起门静脉管腔完全阻塞。DSA机透视引导对于I型门静脉癌栓及完全阻塞的门静脉癌栓多数不能清晰显示,导致不能对病灶完全治疗,因此,对于I、II型门静脉癌栓尤其是门静脉管腔完全阻塞的癌栓,DSA机透视下植入不可避免会出现冷区而影响疗效,超声引导粒子植入更具有优势。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引导方法下粒子植入,超声组缓解率高于DSA机组。

研究表明,门静脉癌栓除引起门静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外,常侵犯门静脉管壁[7],因此,门静脉管壁周围也需要给予治疗。超声引导不仅可将粒子植入门静脉内癌栓病灶,而且可植入至病变门静脉管壁的周围,增大有效治疗范围,其临床缓解率明显高于仅植入于门静脉管腔内癌栓病灶。本研究近期疗效基于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癌栓大小变化、血流恢复状况及病灶超声造影增强程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多于传统的《实体瘤的疗效评估标准》[8]中单一病灶大小评价标准,这可能也是超声组缓解率高于DSA机组的一个原因。

门静脉癌栓的肿瘤类型早期以增殖型为主,对放射线比较敏感,癌栓短期内受粒子辐射易失去活性或处于停滞状态[9],在增强影像上,可表现为粒子治疗区域异常强化强度减低,故2组患者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术中及术后患者主要不适为局部疼痛,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穿刺点疼痛,超声组多点、多针穿刺,可增加患者局部疼痛的发生率,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超声实时影像引导有关。在超声可视引导下将局麻药物准确注射到穿刺区域直至肝包膜,保证穿刺部位的充分麻醉,而且可精准引导穿刺针沿局麻针道穿刺,使得有创操作所致的疼痛得以控制在局麻范围内。

与DSA机组相比,超声组未明显增加骨髓抑制、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粒子植入治疗粒子辐射半径较小,对肝功能及血液损伤较小。本研究中术后部分患者肝功能轻度异常,但组间比较及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肝功能异常与引导方法及粒子治疗可能关系较小,考虑与患者临床分期、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TACE治疗等多因素有关。

综上,与DSA机引导相比,超声能够直接显示癌栓回声,粒子植入到癌栓内的位置更加准确,且超声实时监测,引导方法简单,穿刺一步到位,节约操作时间,避免放射辐射,临床应用较安全,值得进一步推广。超声引导也存在不足,由于血管走形非直线,部分病灶不能沿血管走形的长轴植入,为保证疗效,需多次穿刺;治疗过程中病灶局部回声改变影响观察,需按照治疗计划将穿刺针预先全部穿刺到位后再推送粒子;门静脉癌栓后,门静脉管壁破坏,病灶边界不清,与周围回声差异小,且TACE后,肝背景回声紊乱,超声影像病灶不易分辨,需仔细观察,超声引导粒子植入治疗I、II型门静脉癌栓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

猜你喜欢
癌栓门静脉肝功能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对门静脉癌栓的新认识与新实践
对门静脉癌栓的新认识与新实践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18F-FDG PET/CT预测肾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癌栓侵及下腔静脉壁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乙型肝炎相关肝癌合并门静脉左支与右支癌栓患者根治术后预后研究
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的关系分析
B[a]P和DDT亚急性联合暴露对小鼠肝功能酶ALT、AST和γ-GT的影响及作用形式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