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军,陈海泉
(1.濮阳市油田总医院 医学检验科,河南 濮阳 457001;2.菏泽市立医院 检验科,山东 菏泽 27400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常累及直肠与结肠,呈反复性发作,患者可出现间歇性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UC具有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的特点。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是诱发UC的重要原因[1]。当肠道出现炎症时会打破菌群分布的平衡状态,进而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可引发UC[1-2]。肠道菌群改变可能是UC发病的始动及持续因素[3]。因此评估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征对患者治疗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分析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征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100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A组;另收集同期体检的100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纳入B组。纳入标准:UC符合相关诊断标准[4];心、肝、肾功能正常;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胃肠疾病;不依从用药;入组前1个月内使用过菌群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合并其他肠道急慢性炎症疾病。
1.2 菌群分析在清洁环境中采集入组患者10 g新鲜粪便放于厌氧罐中送往采样室。选取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属为肠道代表性菌群。准备各菌型相应的选择性培养基(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日本光冈知足法测定菌属数量。具体操作:取0.5 g新鲜粪便标本存放于无菌安瓿瓶中,均在瓶中放入4.5 mL稀释液及3粒玻璃珠,使用南精迈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提供的XH-E型漩涡混合器震荡1 min,转速为300 r·min-1,另准备7只无菌安瓿瓶,均加入1.8 mL稀释液,从首只安瓿瓶中取0.2 mL混匀液到第2个安瓿瓶中震荡混匀,依次以10-2、10-3至10-8倍数进行稀释。准备好培养基,以标准滴管(47滴·L-1)由高稀释度往低稀释度滴种,需氧菌平板底面往上倒置在37 ℃恒温培养箱SHX150Ⅲ(上海树立仪器仪表有限公司)24 h后观察结果,厌氧菌平板倒置在37 ℃恒温培养箱24 h后观察结果。
1.3 基线资料查阅UC患者临床资料明确患者性别(男、女)、年龄(≥60岁、<60岁)、病变范围(左/右半结肠、直肠)、疾病分期(活动期、缓解期)、病情严重程度[轻度(大便次数<4次·d-1,体温<37.5 ℃,脉搏<90次·min-1,血红蛋白>11.5 g·dL-1,红细胞沉降率高于正常值,但<20 mm·h-1,C反应蛋白水平正常)、中度(大便次数4~6次·d-1,体温≤37.8 ℃,脉搏<90次·min-1,血红蛋白≥10.5 g·dL-1,20 mm·h-1<红细胞沉降率≤30 mm·h-1,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值,但≤30 mg·L-1)、重度(大便次数>6次·d-1,体温>37.8 ℃,脉搏>90次·min-1,血红蛋白<10.5 g·dL-1,红细胞沉降率>30 mm·h-1,C反应蛋白>30 mg·L-1)]。
1.4 观察指标(1)肠道菌群测定结果:明确所有入组者的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梭菌属、肠球菌属、拟杆菌属、大肠埃希菌属数量。(2)不同特征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病变范围、疾病分期、病情严重程度UC患者的肠道菌群数量。
2.1 肠道菌群测定结果A组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数量均较B组低,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属数量均较B组高(P<0.05)。见表1。
表1 所有入组者肠道菌群测定结果比较
2.2 不同特征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不同性别、年龄、病变范围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4。活动期UC患者的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数量均低于缓解期组,肠球菌属及大肠埃希菌属数量均高于缓解期组(P<0.05),见表5。
表2 不同性别患者肠道菌群测定结果比较
表3 不同年龄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比较
表4 不同病变范围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比较
表5 不同分期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比较
2.3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重度UC患者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最低,中度UC患者次之,轻度UC患者最高,重度UC患者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属最高,中度UC患者次之,轻度UC患者最低(P<0.05)。见表6。
表6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比较
2.4 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将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作为因变量(轻度=1,中度=2,重度=3),将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属分布情况作为自变量(均为连续变量),以轻度UC患者作为参照,行有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高水平是病情严重程度的保护因素(OR<1,P<0.05);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属高水平是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OR>1,P<0.05)。见表7。
表7 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
健康机体肠道中有600种细菌菌落存在,且每种菌落的数量众多,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保持相对稳定,但如出现失调,则可诱发多种消化道疾病,在UC研究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意到优势肠道菌群分布情况的改变在UC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5-6]。
肠道固有菌主要分为生理性细菌及条件致病菌,生理性细菌也叫做益生菌,主要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等专性厌氧菌;条件致病菌以兼性需氧菌为主,如肠杆菌、肠球菌。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乳杆菌属、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梭菌属数量均较B组低,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属数量均较B组高;且活动期UC患者的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数量均低于缓解期UC患者,肠球菌属及大肠埃希菌属数量均高于缓解期UC患者。表明活动期UC患者的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数量远低于缓解期UC患者及健康体检者,活动期UC患者的肠球菌属及大肠埃希菌属数量远高于缓解期UC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由此可见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较为紊乱,较缓解期UC患者,活动期UC患者肠道菌群失衡更明显。行有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降低,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属升高,患者病情越严重。分析其原因为,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均是对人体有益无害的益生菌,能发挥促进营养吸收、合成大量维生素、提高机体免疫力尤其是肠道免疫力、减少肠道吸收过量类毒素等作用[7-8]。肠球菌属及大肠埃希菌属为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损害人体健康,一旦此类细菌过度增殖或由肠道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则可能引发相应的肠道疾病[9-10]。当肠道内益生菌数量降低且条件致病菌数量上升时可破坏肠道原有菌群的动态平衡,会使得肠上皮细胞对菌群信号的反应功能紊乱而引起患者免疫应答失调及肠黏膜屏障功能减退,会加剧肠黏膜损害,增加肠道通透性而不断损伤肠壁微循环系统,进而引起UC[11]。益生菌与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衡状态越严重,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越明显,肠壁微循环系统受损越严重,引起以激肽系统为中心的继发性肠道黏膜炎症反应,不断损害肠道黏膜正常生理功能而导致疾病不断进展,长期处于活动期状态[12]。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未对患者病情分期进行限制,疾病分期可能也会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造成影响;第二,本研究属于单中心研究,纳入患者较少,可能对研究价值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呈失衡状态,以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数量下降及肠球菌属与大肠埃希菌属数量升高为主要分布特征,同时肠道菌群分布情况与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