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2-10-19 17:46吴逢春
中国德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协作笔者

■ 吴逢春

为了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学习更有深度,笔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采用了“1+2”的课程实施策略。这里的“1”指的是一种学习方式——协作学习;“2”指的是两种教学模式——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和基于项目学习的整合性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标中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形成跨学科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组成。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在“五育并举”背景下,如何推进和落实数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成为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课题。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谈谈实践中的思与行。

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发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领域,它要求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分析生源现状,制订课程计划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设计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出发,主要是着眼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数学学习潜能。所以,在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之前,笔者首先充分调查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再对症下药,找到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例如,笔者对学校的兴趣班“数学游戏班”的学生进行调查,利用“SWOT分析法”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本班学生数学水平整体偏低,同时由于是跨年级、跨学段,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大。针对此种情况,在制订课程计划时,笔者遵循了以下原则。

第一,课程目标定位不能太高,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第二,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适合每一名学生,课程内容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要适合学生跨年级、跨学段的特点;

第四,课程评价模式要多元化。

(二)关注学生发展,制定课程目标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三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于是,笔者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出发,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课程目标。

目标一: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该目标直指文化基础和自主发展。)

目标二: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文化,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推理能力、实践能力并形成创新精神。(该目标直指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

目标三: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协作交流、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了解数学的价值,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该目标直指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

(三)依据培养目标,规划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笔者把课程内容锁定在两大类:数学文化类和操作实践类。

数学文化类包括了数学家、数学知识的历史由来、数学美学等。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数学家,于是,笔者就以数学家为线索,挖掘典型的、适合班级学生水平的数学游戏趣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实践操作类的课程内容设计主要是想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其在活动中学会协作学习,学会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等。通过梳理我们正在用的北师大版1—6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内容,笔者发现其中的“班级旧货市场”“小小设计师”“校园中的测量”“绘制校园平面图”“设计秋游方案”等内容之间存在微妙的联系。于是,笔者便创生了项目活动——义卖跳蚤市场,由此确定了实践操作类拓展课程内容。

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为了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学习更有深度,笔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采用了“1+2”的课程实施策略。这里的“1”指的是一种学习方式——协作学习;“2”指的是两种教学模式——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和基于项目学习的整合性教学模式。

(一)协作学习保证人人参与

“数学游戏班”的学生大多为随迁子女,多数孩子羞于表达、交流。该班建立的初衷:一是希望能让来这个班的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学习一些数学思维方法;二是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为学生将来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提供保障。为实现初衷,同时基于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原则,笔者设计的课程活动都需要通过小组协作来完成。

协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一般有同质分组和异质搭配两种情况。由于数学游戏班的学生本就来自不同的班级,因此笔者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巧妙地设计“破冰”活动,实现异质搭配,保证每个小组均有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如此,既可以使小组间的学习能力相对均衡,又让每名学生可以和更多的新同学认识、交流与协作,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随机性,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独立学习与协作学习看似对立,但是只有在开展协作学习之前让学生充分地独立思考与探索,才能在协作过程中将他们自己的深度想法与同伴交流,只有这样的交流才是有质量的交流。例如,在“设计店名和店标”的小组协作活动环节,笔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再在小组中开展交流,学生通过先期的独立思考对设计店名和店标就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独立的见解,在交流时就能各抒己见,最后再进行头脑风暴,才能实现集小组智慧于一体的目标。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特别是组建协作学习小组的初期,学生在协作中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思考、表达。看似简单的三点要求,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长期持久的训练,才能培养其良好的倾听与表达的习惯。

在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协作交流后,一定要让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只有通过总结反思,才能让他们把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所接收到的不同信息集结起来,形成最优化的学习成果,将所学内容内化于心。

(二)问题驱动促使自主参与

为了保障活动课程顺利开展,教师需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之一。要达到这一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问题驱动。于是,笔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教学模式由现实的问题引起,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究、交流研讨等一系列思维操作活动,使具体问题得以解决。该模式一般要经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交流研讨—深化整合,解决问题—回顾反思,知识建构”等环节。这种教学模式主要用于数学文化类课程内容的实施。

(三)项目学习促进深度参与

项目学习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它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学科的独特价值以及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于是,笔者在实施“实践操作类”课程内容时,采用的是基于项目学习的整合性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项目为主线,去寻找完成项目任务的方法和途径,最终完成项目任务,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是过程而非结果,通过这个活动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笔者设计的项目活动都是以真实的学校活动为载体,经历了“呈现任务—制订计划—准备筹划—开展活动—总结反思”五大阶段。这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活动的推进也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这就使得学生更加地投入,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参与。

此外,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笔者还注重运用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笔者根据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的协作学习方式为主要评价内容,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评价者,运用活动报告、课堂观察、活动自评表等评价方式,形成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的多元化评价机制。这样的多元化评价机制,不仅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协作交流和自我反思,也能帮助教师进行总结反思,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协作笔者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创新协作的四个阶段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粤桂扶贫协作成效显著 天等脱贫号角铿锵嘹亮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方春明在2018年粤桂扶贫协作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摘录)
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