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题中常见逻辑偏差举隅
——以三道高相似度的单项选择题为例

2022-10-17 22:12江苏王必闩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6期
关键词:汉武帝题干选择题

江苏 王必闩

选择题是历史学科常见的题型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选择题的命制与使用存在着诸多问题。不少选择题从题干到选项可谓高度相似,但最终答案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有多方面,但命题逻辑偏差则是不可忽视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选取三道高度相似的选择题,尝试对此作一粗浅探析,旨在抛砖引玉。

历史学科考试题型主要有选择题、材料解析题、论述题等几种类型。其中,选择题形式相对固定且使用频率高,在实际教学中,因其构成简单,备受师生青睐。笔者基于对选择题的大量训练发现,教师命制试题的规范性与筛选试题的质量参差不齐,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训练效果,甚至对学生学习与思维能力的提升产生误导,需引起足够的重视。由此,笔者以多份试卷中出现的三道高度相似的选择题为例,尝试对历史选择题中存在的几种常见逻辑偏差进行梳理阐释,以期对高中历史教学有所启发与帮助。

一、试题分析

以下列举的试题是笔者近期在部分教辅资料以及网络上能查阅到的各地试卷中发现的反复出现的三道选择题。其实,倘若进一步搜索,可能还会有类似的变式题目出现。限于篇幅,笔者只选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道题进行分析阐释。

例1: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设有盐铁官,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政策。请思考盐铁政策有利于 ( )

A.民营手工业发展

B.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C.有利于地主兼并土地

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例2: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 )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例3: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利于 ( )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强化中央集权

D.小农经济发展

以上三道选择题从题干到选项,无论是试题情境、呈现形式,还是文字表述,基本无较大的差异。顶多是个别语句多几个字或少几个字的问题,但这并不影响作答。从现行教辅资料以及网络上提供的参考答案及解析来看,只要还是这四个选项,正确答案都选择“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就本题而言,这个答案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若从试题中的文字表述,尤其是不同教师的答案解析来看,这中间明显存在着几种常见的思维倾向与逻辑偏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偏差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则会明显制约学生甚至教师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与拓展。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作出认真梳理与说明。

二、逻辑偏差

从选取的这三道试题来看,笔者以为至少存在着以下四种常见的逻辑偏差:

第一,断章取义。所谓断章取义是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选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话的意思,导致引用与原意不符。于此不仅影响考生正常阅读,还会引起考生误判。这在很多材料型选择题中尤为常见,比如例1 中题干“设有盐铁官,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政策”,可能会使学生误以为这是汉武帝在位时的举措,而例2、3 中的题干则交代得很清楚,此举发生在东汉时期。进一步查阅史料,还会发现,在实行“纵民煮铸”政策前面少了一句话“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后汉书卷四·孝和孝殇帝纪第四》)。或许在命题人看来,这些文字无关紧要。其实不然,将原文应有之意进行人为取舍,使史料意思没有能够清楚完整呈现。在此题中或许不影响作答,但这不代表所有题目都不影响,毕竟西汉与东汉属于两个不同的朝代。何况此举不符合历史学本质特征,那就是选取史料必须严谨准确,真实可信。

第二,理所当然。所谓理所当然就是按照道理应当是这样的,或为情理之中发生的,合乎情理的,不容怀疑。这样的观点也许在其他特定场合能够成立,但在历史学科中则未必,因为历史教学讲究的是客观真实,而不是简单地按照某种道理来说,主观臆断,这样便容易产生误导。就这三道题而言,可能教师或学生一看,这是一道考查“盐铁官营”这项经济政策的作用或影响的题目,于是自然顺着这样的思路在提供的四个选项之间进行甄别。实际上如此理解是不够准确的。这是两汉时期为了实现并巩固统一而在经济上实行的一项重大政策,其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当然还有其他作用或影响,比如增加财政收入,促进民营手工业发展等。换言之,若所给选项区分度明显还可以轻松对付,倘若选项迷惑性很大,那么“理所”就未必“当然”了。

第三,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不可否认,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能够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相关问题,少走很多弯路,也更少浪费时间精力。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们采用新的方法与行动,消极的思维定势更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通常情况下,解答选择题的常用方法就是排除法。于是,学生一拿到题目,便习惯性的对照选项逐个排除,只要确定有三项是错的,那正确答案自然就是另外一项了。这种解法听起来不无道理。但回过头看,剩下的那一个选项也不一定就是正确选项。其实,现在很多选择题的选项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尤其近几年全国卷的选择题基本都有这样的特点,四个选项最多只能排除两项,另外两项的意思非常接近,很难排除,此时若再用常见的排除法则很难正确作答(其有效解法,笔者将其概括为“覆盖法”,由于其不是本文重点,不再赘述)。因此,提醒师生,“思维定势”有时可能会适得其反。

第四,牵强附会。所谓“牵强附会”是指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或者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人为的硬说成有,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混为一谈;或者解释得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主观色彩浓厚。如此很容易会造成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之消极影响。就这三道选择题而言,无论是网络上还是实际教学中,笔者相信很多教师都是这样向学生解释,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时期或东汉时期“实行盐铁官营”这项经济政策的作用,首先这与“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小农经济发展”无关。同时,既然中央放松了对盐铁经营的管制,所以无法体现出“强化中央集权制度”。这样的解释虽有道理,但若仔细分析则经不起逻辑推敲。尤其是文科内容的理解,主观性比较强,要证明某一项政策就一定与其他事件无关这需要大量的、足够的证据。单以这三道题为例,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措施或政策。最新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 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中第二框题“西汉的强盛”有这样的表述:“经过60 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军事上…”不难理解,汉武帝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盐铁官营”政策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在讲评时务必严谨客观,切忌牵强附会,主观臆断,以免造成误导,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启示

针对历史选择题存在的几种常见逻辑偏差,笔者认为这为教学带来了几点启示,以期引起关注:

第一,规范命题。上述列举三道选择题,可以说高度相似,但从命题视角以及历史学科特点来看,不够严谨规范,要么丢字少字,要么表达含糊不清。建议教师们在命制历史试题,尤其选择题时,选取的材料或题干的表述必须完整严谨,切忌断章取义,过于主观。

第二,慎重选题。教师在选择历史试题尤其是选择题时,务必认真仔细通读题干与选项以及提供的参考答案。若感觉题干或选项有歧义,表述不准或很难理解,则一定要及时查阅相关资料或请教有关教师与权威人士求证。如果还是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与结论,那就应毫不犹豫地放弃此题,另选其他,以免人为造成困扰。

第三,严谨变式。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对常考易错易混知识点进行反复变式训练,认真挑选类似题目,甚至当堂改编。应该说课堂上采用变式训练对学生充分准确掌握某一部分内容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与效果,此举值得提倡。但是建议教师在选择变式试题时同样要把握一个原则,凡是有歧义、不严谨、牵强附会的题目必须课前认真查实,不能用的试题必须果断丢弃,避免给学生造成思维混乱。

第四,准确讲评。教师在讲评试题时,事先必须认真细心地做一遍甚至多遍,不可过度信赖参考答案,要大胆质疑,因为答案也都是教师分析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尤其文科内容主观性较强,很难用简单的对或错来判定。因此,对拿不准的内容可以上网搜索或请教他人或通过其他方式来查证,直至弄清楚为止。其实,不断查证求真的过程也是学习提升的过程,可谓一举多得。

上文只是笔者针对历史选择题在命制与解答中存在的几种常见逻辑偏差的阐述。其实,这种现象在材料解析题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只不过在选择题中显得更为普遍与突出,由此笔者作一粗浅阐述,旨在引起一线教师们的注意与重视,尽可能加以避免,从而真正彰显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凸显真实、接近真相的本质特征,推动历史研究不断深入发展。

猜你喜欢
汉武帝题干选择题
数字算式
单项选择题狂练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东方朔智答汉武帝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树为何名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陪你一起读历史(6) 汉武帝竟是“玄幻控”
在阅读题干中寻求解题锁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