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徐丽珠
2020 年1 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是统筹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和育人方式转变的基础。该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测评的本源性问题,从而给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在高考领域的答案,从而形成了“一核四层四翼”的新高考评价体系。其中,“一核”是总体框架,“四层”与“四翼”是“一核”的有机组成部分。据此,我们可以制作如下高考命题特征图:
从新高考的顶层设计出发,高考复习应以“价值引领、素养导向”为纲;从新高考的命题特征出发,一轮复习则更应凸显“能力为重、知识为基”,使高考考查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契合。那么,如何在“价值引领、素养导向”的前提下,有效地实施“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一轮复习模式呢?笔者以为首先可以从教材的体例入手。
统编版教材在体例和内容上的特点是:“一纵一横,一简一繁”与“点、线、面相结合”。“一纵”,以通史体例呈现的《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以下简称《纲要》)是历史学的基础知识,规定为必修课教材。在教材编写中,《纲要》大体贯彻“简”的原则,删繁就简,详今略古,重要人物和事件点到为止,勾勒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规律,重点培养学生历史纵向思维的能力。“一横”,以专题史形式横向展开的选择性必修三册——《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供高中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要而选择使用。选择性必修教材则进一步扩展知识面,由“简”而“繁”,让学生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不同角度分别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这里的“繁”,相对《纲要》而言,在历史内容的介绍上更为具体,有更多历史细节,面也更宽,引领学生从不同视角去认识历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体现新理念——核心素养,展示新要求——学业质量,呈现新体例——通史与专题结合。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现实的教学弊端,比如通史体系和专题史体系内知识点的高重合、多头绪、碎片化问题,学生对通史和专题史两种框架体系不能将问题融通自如,文本解读和实际运用中思路混乱等问题。如何在一轮复习中扬长避短,深入浅出,使学习更加的有效甚至高效呢?在复习开展前,教师有必要就“如何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符合学生认知思维、操作性强的知识体系”而深入探究全部教材。鉴于从夯实基础、形成立体化知识网络出发,在不打破教材原有体系编写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对五本教材按照“大通史体系下的小专题”模式来融合纲要和选择性必修的体系,以达到驾驭全局的目的是很有必要的。大通史指的是把中外历史分成三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每一编再各自按时序进行阶段划分。小专题指的是每个阶段按照历史学科思维模式横向分为三部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每个部分再按照选修编写精神分成若干个小专题。按照这一小专题体系,把五本教材的相关知识点分门别类地梳理整合进去,并在开篇总括各个阶段的历史地位和特征。
下文笔者将以中国古代史中的隋唐时期为例进一步来阐述:
以通史形式编排的纲要必修教材是“纲”,它构建了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的基本框架;以专题史形式编排的选择性必修三本教材是“魂”,它在前述“框架”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丰富了史事的表现,深刻了历史的内涵。“大通史小专题”式的复习体系,既吸取了通史复习和专题史复习各自的优点,又兼顾了历史学科自身的逻辑结构,更加符合学生的惯性认知思维,使其在一轮复习中既能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发展进程,又能从“微观上”细品历史的“韵味”。
完成体系架构后,如何落实一轮复习课堂的有趣且高效性?通过创设情境,落地“能力为重”。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十五)深化考试命题改革指出:“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可见,新高考评价体系下,学科素养情境化是必然趋势。情境化复习课堂的基本模式为:
复习中,教师创设历史情境可以分为三类:
1.简单情境:比如漫画、图片等,对历史素材的基本理解,其材料信息构成单一,问题指向是显性的,方法和路径是再认再现的。例如“打结的手枪”直观地表达了珍爱和平、制止战争,禁止杀戮的价值观念。
2.综合情境:对素材的理解、分析、整合与论述,其材料的信息构成多样,问题指向是显性和多维度的,方法和路径需要比较、概括和说明,作答指向需要叙述和论证。例如:苏格拉底之死与弗里娜之活,见证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
古代希腊有过两次著名的生死审判,一次是“对理智的审判”,即对“思想亵渎者”、大名鼎鼎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审判。另一次是“对美的审判“,即对“道德的亵渎者”弗里娜的审判。两位被告均被指控为渎神罪和腐蚀青年,虽都面临死亡的厄运,但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前者被判死刑,后者被无罪释放。苏格拉底可以说是西方历史上(或许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因为思想和言论而被处死的哲学家。
问1:苏格拉底为什么“死”?
问2:弗里娜又为什么“活”?
问3:通过两个案例,你如何看待雅典的民主政治?
可以说苏格拉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为真理而殉道的科学家,亦可称之为因执着于真理而被处死的知识分子。更为重要的是,苏格拉底不是死于人们公认的残暴专制政体下,而是在古希腊号称最珍视人类言论自由、最民主的城邦雅典,由人民按合法的程序,经过民主的投票审判处死的,这让近代以来将民主政体奉为神圣的价值与制度体系的知识分子们深感尴尬。如果民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那它为何将这位人类罕见的优秀思想家杀之而后快?处死苏格拉底是民主政体的一个偶然失误,还是其先天固有的局限性?这些问题使得对苏格拉底之死的追问,自然而然地走向对西方近代以来奉为圭臬的基本政治制度的追问。
3.复杂情境:具有较为开放性特点的文字或图片,指对素材的解释、辨析、探究与实证,其材料的信息构成复杂,问题指向是多维度和多层级的,方法和路径需要分析和论证,作答指向需要现实材料、观点、论述和历史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例如对全球化的认识:
《世界是平的》or《世界是弯的》,有一定对比性的材料出处可给学生带来非常深刻的历史情境感,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全球化是福还是祸?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一趋势?
当然,情境创设还可以利用课题来完成,教会学生学会读书:按教材标题细读教材。比如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主题之间的关系:
那么,如何让有情境的课堂知识脉络清晰,落实“知识为基”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体系化构建。
必备知识是学生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问题时,能够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是高考的基石。在一轮复习中,必备知识一定要形成结构化、体系化。新教材的编写结构,具有以史事发展形成叙事结构、以活动深入形成叙事层级、以丰富素材加深历史理解等特点,但由于编写侧重点不同,使得同一个主题往往分散在不同本的教材或者同一本教材的不同地方。因此在一轮复习中,创设相应主题,整合主干知识,十分必要。
例1:横向串联法——创设主题之“对外交往”。在这一主题中,关于政治的交往基本落在了选择性必修1,经济的交往基本落在了选择性必修2,文化的交往基本落在了选择性必修3,而必修教材可能还会从综合的角度有所阐述。
笔者利用上图表,对清朝各领域的对外交往进行知识串联,使散落在多本教材的知识点“串联”到一起。从清统治者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而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到有意识地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从周边众多“藩属国”的进贡到因走私鸦片而“闭关锁国”的政策,从“走出去”(服饰文化外传欧洲)到“引进来”(钟表进口),学生面前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他们从中可以感知清朝“康乾盛世”的强大、政治家智慧的卓越和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伟大。同时,也深切体会到列强早在工业革命前已经对中国“虎视眈眈”,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亦是一种“保全自己”而“一刀切”的无奈之举——尽管它的确造成了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主题鲜明,层次合理,逻辑紧密。
例2:纵向串联法——创设主题之“侵略与反侵略”。抗日战争史是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14 年的抗战,既是一部法西斯的侵略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凝聚民族向心力的反侵略史。教材中关于抗战有多幅图片,包括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等地图,但学生很难从14 年抗战的全局角度来把握。鉴于此,围绕着侵略与反侵略这一主题,下图以纵向时间为主线索,通过空间的转换,呈现出日军14 年侵略中国的路线图。通过对日军侵华整个过程的知识串联,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把握14 年抗战的历史发展进程,更能直观的使学生体会到法西斯侵华的“蓄谋已久”和“穷凶极恶”,以及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誓死保卫国家领土的民族力量和爱国精神。
例3:归纳演绎法。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轨迹,并呈现一定的趋势。总结其发展趋势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脉络。比如: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以下图表的归纳整合。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赋役制度为什么会不断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样的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发展趋势?通过层层深入的设问,引导学生从标准、形式、时间、徭役和税种等各方面进行再认识、再总结。学生分析和归纳上述问题的过程,就是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即社会的发展进程是朝着“国家对社会成员的控制逐渐放松”前进的,这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
教师要充分利用考试数据,作好测试作业讲评与分析。讲评课教学流程可以为:
激情导入——明确目标——考情分析——失分原因——展讲评析——解题策略。
试卷讲评课应注意以下四个要点:
1.做到三不讲: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难度系数高于0.6 的不讲;试卷发下后,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问题不讲。
2.失分原因分析环节,要从学生答题的思路、步骤等规范进行分析。
3.展讲评析环节,由学生展讲,教师追问、纠偏和拓展。
4.教师要在解题策略,包括命题特点、规律的分析,一题多解,多解归一,答题步骤、答题规范等,做详细的讲解,再做拓展演练。
变全面覆盖为重点讲练,突出高考热点问题;变介绍方法为选择方法,突出解法的发现和运用;变以量为主为以质取胜,突出讲练落实;变以补弱为主为扬长补弱并举,突出因材施教。
针对一些似是而非、学生容易理解错乱的知识点,则可以设计了一个“错误曝光台”,错误主要来源于学生学习、答题中的错题。这个曝光台可以不断汇总延续下去,然后及时再反馈给学生。这既可以弥补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师生之间教学的良性互动。
统编新教材的一轮复习是当下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提高一轮复习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更新教师的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地探索复习课中不同教学环节的有效处理手段,精准施策。只要尽力提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有效率,则整节课一定逐渐有效且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