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高考真题,探究新增考点命题趋势

2022-12-02 05:53山东于云雁安徽徐自如山东赵铁军江苏岳昌强沈玮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6期
关键词:考查

山东 于云雁 安徽 徐自如 山东 赵铁军 江苏 岳昌强 沈玮

一、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前提。大约1 万年前,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人类社会发生了“农业革命”,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人类迈进文明时代,古代文明产生并逐渐发展。

(一)命题前瞻

对于本单元的考查,与旧教材聚焦于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这两个孤立的知识点相比,新教材下的高考命题似乎已意识到碎片化设问的弊病,转而强调历史时空的变迁,重视人类文明的演进,与教科书一道呈现出宏大贯通的特色。

除了传统的古希腊罗马这一知识点,本专题的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古代文明的扩展、古代世界的帝国、文明的交流、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2)、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2)、古代西亚和非洲文化(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3)、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3)等诸多新增内容,简明扼要,彰显了文明史观和唯物史观指导下的编撰理念。

从未来命题趋向的视角看,上述新增知识点中,古代世界的帝国、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等值得学生重点关注,其他与现实的关联性较弱的考点可淡化处理,了解即可。在复习中,学生既需要纵向地关注文明的变迁,也要横向地进行文明比较,尤其要把中国史的相关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其中。

(二)真题示例

例1.(2022·山东卷·11)图1 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 ( )

图1

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

【答案】C

(三)真题复盘分析

本题以两种农作物的传播路线为情境,考查人类的生产生活,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以古代人类的农耕文明为考查基础,考查小麦和甘蔗作为两种重要作物,在世界物种交流过程的传播路线,彰显了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

考点关联:农耕的起源地、农业出现的影响

①农耕的起源地:从世界范围内看,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西亚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中国是水稻、粟、大豆的原产地;美洲是玉米、马铃薯、甘薯、南瓜的原产地。

②农业出现的影响:农业的出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四)原创试题展示

1.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斯塔夫里阿诺斯把大约1万年前的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转变”称之为“农业革命”。由此可知,“农业革命”的直接影响是 ( )

A.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

B.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C.铁农具的发明与推广

D.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

【答案】A

【解题思路】通过题干材料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所指的“农业革命”是指农业的产生,即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农业的产生引发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例如人类逐渐过渡到定居、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所以本题A 项正确。农业革命确实发展了农业文明,但是并没有完全代替游牧文明,所以排除B 项;铁农具的发明与推广确实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但不是农业革命的直接影响,所以C 项错误;农业革命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但受到战争、瘟疫等因素的影响,全球人口并非持续增长,所以D 选项错误。

2.文明古国的天文历法大多比较发达:古埃及人编制了世界第一部太阳历;古巴比伦人重视天象观测,知道设置闰月来调整季节;中国的夏朝已有天干纪日法,夏历将一年分为12 个月或13 个月。这一现象主要由于 ( )

A.农业技术的成熟

B.社会经济的需要

C.精神生活的丰富

D.水利设施的改良

【答案】B

【解题思路】通过题干材料可知,文明古国的天文历法水平较高,这主要因为天文知识对于农业生产尤为重要,这是生活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所以本题B 项正确。通过题干材料无法推测出各国农业技术的成熟,所以排除A 项;精神生活的丰富有利于天文历法的进步,但不是天文历法进步的主要原因,所以C 项错误;天文历法的发达与水利设施的改良缺乏直接关系,所以D 选项错误。

3.从全球范围看,西亚是大麦、小麦的原产地;东亚的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粟和大豆;美洲则是玉米、甘薯、马铃薯的原产地;西非的班图人较早培育了西瓜、甜高粱和棉花等农作物。由此可知 ( )

A.农耕文明呈现多元一体

B.亚洲和美洲的粮食产量较高

C.作物培育具有地域色彩

D.亚洲耕作技术较为先进

【答案】C

【解题思路】通过题干材料可知,西亚、东亚、美洲和非洲都有不同的原产作物,作物培育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所以本题C 项正确。世界各地的作物培育反映了农耕文明的多样性,但无法体现“一体性”,所以排除A 项;通过题干材料,无法直接推测出亚洲和美洲的粮食产量,所以B 项错误;农作物的培育与耕作技术的水平缺乏直接的因果联系,所以D 选项错误。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

二、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命题前瞻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高考历史试题必考内容。2022 年高考,本单元在全国甲卷中的分值占12 分以上,在全国乙卷的分值占4 分。当下,高考试题已经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转向“素养立意”。把“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导向教学”作为高考核心,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目标,注重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因此对历史知识的考查注重于将国家制度、政治及社会治理,社会经济与生活以及文化交流与传播等相融合,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综合性考查,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第十单元将人教版必修一第22 课、第24 课部分内容;人教版必修二第12 课、第13 课内容;人教版必修三第18 课、第19 课部分内容、第20 课部分内容整合成一个单元,新增了对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描述、十九大内容、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等内容。设置了《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一目,涉及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均收入、教育文化经费增长、国防和军队,充实了国际影响力方面的内容。

进行本单元的复习时,学生要注意本单元的特点,即这些内容涉及面广,时代感强,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大理论成果、经济成果、教育文化科技成果和外交成果,在高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要特别关注新增内容的复习,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具体表现(基础设施建设、人均收入、教育文化经费增长、国防和军队),关注对中国国际影响力方面的新增内容。最后,要树立大单元理念,注意本单元知识与国内外相关知识的对比,关注该单元内容与当前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真题示例

例2.(2022·全国甲卷·31)

图2 为1978 年 和1987 年 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 )

图2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

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

【答案】B例3.(2022·全国乙卷·31)

图3 是1978 年与1986 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

图3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答案】B

(三)真题复盘分析

1.考查情境复盘

例1 以改革开放后各经济成分占比情况的变化为切入点,例2 以北京郊区男户主从事农(林、牧、渔)和从事工(商、运等)的比例的变化情况,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一句点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民众从业观念的变化

上述两例以经济体制改革为考查基础,考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民众的就业观念和从事的职业选择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在就业选择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他们用事实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

3.考点关联:改革开放、就业观念

①改革开放,是1978 年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 年11 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②就业观念,就业观念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劳动者所希望从事的为获取报酬进行的务工劳动。就业观念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主要涉及就业思想、就业条件、工资条件、时间条件。

(四)原创试题展示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都聚焦于回答时代课题,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再到如何“从理论和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说,这些变化是 ( )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产物

C.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体系发展变化的本质。社会主要矛盾就是要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这一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故选C 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的外来理论与中国实践结合问题,不是本质问题,排除A 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问题,排除B 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奋斗目标,排除D 项。

2.2022年6 月5 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 3 名航天员领命出征,开启为期6 个月的飞行任务。据此,从2003 年杨利伟首飞太空,到2022 年神舟十四号发射,中国已有14 名航天员累计23 人次上太空。这表明 ( )

A.中国的科技水平世界一流

B.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达到顶峰

C.中国已经迈入世界强国行列

D.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

【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技术的发展,涉及诸多领域、部门、技术,是一项耗资巨大、投入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故选D 项;中国科学技术正处于发展之中,目前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排除A 项;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但还没有达到顶峰,排除B 项;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代表,经济暂未迈入世界强国行列,排除C 项。

3.21 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派出多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2022 年6 月17 日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入列。中国海军已经建成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下列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

A.国家对海军力量发展的重视

B.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

C.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内在驱动

D.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中国现代海军的发展,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不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故选B 项;海军力量的迅速发展,与国家的重视有很大的关系,排除A 项;科技发展和创新,是海军得以发展的技术因素,排除C 项;国家经济实力为海军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排除D 项。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三、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世界殖民体系,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是西方列强压迫和剥削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的体系。20 世纪初,通过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列强最终建立了世界殖民体系,激化了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如火如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1990 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从国际关系的视角看,殖民体系与朝贡体系、条约体系成为了主要的三种国际关系体系;从全球史的视角看,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过程,是亚非拉地区被迫卷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也是亚非拉地区被动开启近代化的过程。

(一)命题前瞻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这一专题已成为新高考的高频考向。与传统高考侧重于“世界市场的形成”这一角度不同,在新课标指导下新高考,对该考向的考查倾向于物种交流、人口流动、文化传播、民族意识的觉醒等新的视角,进而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具体而言,新教材主要增加和丰富了列强瓜分非洲、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2)、殖民扩张与美洲种群的变化(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3)、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3)等诸多知识点,在以上知识点中,又以欧美列强的殖民政策、亚洲的觉醒等知识点最为重要。前者是影响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而后者则与中国近代史密切相关。

在复习备考中,学生首先做好时空定位,明确阶段特征,其次梳理和识记主干知识,再从“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维度,对上述新增知识点进行多维度、发散性的历史解释。值得一提的是,本专题的考查不仅局限于分值较少的选择题,还有命制大题的可能性,先前已出现以地图为依托、融合近代国际局势和经济政策的高分值试题,故师生在备考中不可掉以轻心。

(二)真题示例

例4.(2021·重庆卷·32)1888 年,一位热衷于殖民主义的访客在德国首相俾斯麦面前摊开一大张非洲地图,指着地图说明当地的资源有多么丰富。俾斯麦表示:“您的非洲地图非常漂亮,然而我的非洲地图位于欧洲。俄国在这里,法国在这里,而我们夹在中间。这是我的非洲地图。”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 )

A.意在限制法国和俄国的崛起

B.当务之急是实现统一

C.殖民野心受限于其地缘政治

D.要在非洲拓展殖民地

【答案】C

例5.(2022·山东卷·13)1913 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相同的理想”指的是( )

A.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答案】A

(三)真题复盘分析

例4 以俾斯麦的言论为情境,考查列强的殖民扩张政策,考查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以19 世纪末德国的殖民政策为基础,考查德国在1871 年完成统一之后,殖民野心膨胀,其急于殖民扩张又受制于地缘政治的特点。德国的这种对外扩张政策,进一步激化了欧洲列强间的矛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祸根。

考点关联:1884 年柏林会议、1897 年胶州湾事件

①1884 年柏林会议:在抢占非洲殖民地发过程中,列强矛盾激化。1884 年俾斯麦在柏林主持集会,试图缓解矛盾。柏林会议提出了“有效占领”原则,会后列强加快瓜分非洲的步伐。

②胶州湾事件:1897 年威廉二世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军舰强占青岛,要求强租胶州湾。胶州湾事件使山东沦为德国的势力范围,中国的半殖民地危机更严重。同时,这一事件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纷纷发起救亡运动。

例5 以列宁的言论为情境,考查20 世纪初的世界形势,考查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以“亚洲的觉醒”为基础,考查19 世界末以来,亚洲社会的深刻变化,即在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和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亚洲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考点关联:辛亥革命、拉美的民族独立运动

①辛亥革命:1911 年中国爆发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了20 世纪初亚洲最有影响力的民权宪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极大地鼓舞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②拉美的民族独立运动:受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的影响,从19 世纪初开始,拉美民族独立运动轰轰烈烈。但独立后的拉美,大多政局动荡,实行军事独裁,种植园经济占主导,经济停滞不前。

(四)原创试题展示

1.16—18 世纪的美洲,除了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之外,欧洲白人、非洲黑人、亚洲的契约劳工都从自己的母国带来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行为习惯等。这一现象 ( )

A.冲击了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

B.刺激了美洲人口的剧烈变化

C.发展了新的多元的美洲文化

D.形成了民族认同与政治共识

【答案】C

【解题思路】通过题干可知,16 —18 世纪的美洲生活着印第安人、欧洲白人、非洲黑人和亚洲劳工,不同的族群带来了多元的新的美洲文化,故选C 项。因为欧洲白人殖民者占据统治地位,所以美洲的多元文化并没有冲击到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故A 项错误。通过题干材料,可以推断出美洲人口存在着跨地域迁移的现象,无法直接推测出当时美洲人口的数量变化,故B 项错误。16 —18 世纪生活在美洲的各个族群,可以逐渐形成新的文化认同,但是不一定能形成政治共识,故D 项错误。

2.19世纪末,欧洲各国在非洲设立享有行政、经济、司法、外交和军事权力的特权垄断公司:例如英国先后创立西非尼日利亚公司、英国东非公司和英国南非公司,德国成立西南非洲公司和德国东非公司。由此可知,特权垄断公司的设立 ( )

A.激化英德在东非的矛盾

B.扩大了黑奴贸易的规模

C.利于列强进一步侵略非洲

D.贯彻了“有效占领”的原则

【答案】C

【解题思路】通过题干可知,19 世纪末,在争夺非洲殖民地的过程中,各国设立权力高度集中的特权垄断公司,以利于列强进一步侵略非洲,故选C 项。特权垄断公司的设立于1884 年的柏林会议,有利于缓解列强在争夺殖民地中的矛盾,故A 项错误。19 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黑奴贸易逐渐衰落,故B 项错误。“有效占领”原则是1884 年柏林会议通过的,通过题干中的材料无法直接推测出,特权垄断公司是否贯彻了“有效占领”的原则,故D 项错误。

3.1897年11 月,德国以两名传教士在中国山东巨野被杀为借口,派舰队侵略中国,强租胶州湾,夺取青岛炮台。德皇威廉二世对此专门作了关于“世界政策”的讲话:“这不过是重新统一和复兴起来的德意志帝国到海外执行任务的初步努力。”威廉二世的这一言论 ( )

A.缓和了列强在远东的矛盾

B.具有极端民族主义的色彩

C.刺激了德国的早期殖民扩张

D.标志着德国世界政策的转型

【答案】B

【解题思路】通过题干可知,威廉二世强调“重新统一和复兴起来的德意志帝国”的利益,对德国赤裸裸的侵略行径进行辩护,这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和极端民族主义色彩,故选B 项。德国强租胶州湾激化了列强在中国的矛盾,各国纷纷出兵、瓜分中国,因此没有缓和列强在远东的矛盾,故A 项错误。列强的早期殖民扩张主要在18 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之前,故C 项错误。威廉二世的这一言论确实反映了德国对外政策,但是并非德国世界政策转型的标志,故D 项错误。

(作者单位:山东省金乡县第二中学)

四、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一)命题前瞻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是高考历史试题的高频考向,高考评价体系将高考考查内容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考命题更加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使学习者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对该考向的考查更加倾向于将世界格局、国际关系、国家治理、社会运动以及科技发展等知识点相融合,进行多角度的综合性考查,进而考查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以及时空观念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原创试题展示

1.1949年,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2022 年2 月24 日,俄乌交火,俄乌战争爆发。6 月30 日,北约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在马德里举行的北约峰会结束时表示,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的议定书将于7 月5 日签署。这表明 ( )

A.当今世界“冷战”仍未结束

B.瑞典和芬兰的利益趋同

C.欧美国家已结成军事同盟

D.国际局势仍面对巨大挑战

【答案】D

【解题思路】1991 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由题干“2022 年”可以排除选项A。国家利益是国家关系的决定因素,瑞典和芬兰的利益不可能趋同,排除B 项。题干的主要信息是面对俄乌战争的威胁,瑞典和芬兰申请加入北约,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安全,C 项违背史实,排除。当今国际局势仍面临地区性冲突,比如俄乌战争的影响,故选D 项。

2.1920年,乌克兰与俄罗斯签订联盟条约。1922 年12 月,乌克兰与俄罗斯等国共同成立了苏联。1991 年8 月24 日,乌克兰宣布独立,同年12 月25 日,苏联解体,乌克兰成为独立国家……2022 年2 月24 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从而引发了欧洲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冲突。这表明 ( )

A.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矛盾由来已久

B.国家利益是国家关系的决定因素

C.俄乌冲突根源是意识形态的对立

D.俄乌冲突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答案】B

【解题思路】由题干可知,俄乌关系经历了亲密期到现在的冲突与对立,A 选项违背题意,排除。对俄乌关系起决定性影响的是俄乌之间国家利益的对立,故排除选项C、D,B 项正确。

3.美国反堕胎运动的兴起可追溯到1973 年罗伊诉韦德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确认了早期(第1 到第12 周)全部堕胎和第二期(第24 到28 周)部分堕胎的合法化。这引发了反堕胎人士的愤怒,揭开了美国当代反堕胎运动的序幕。天主教在这场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社会学家迈克尔·库内奥总结说:“若无天主教徒,也就没有一系列反堕胎运动。”这表明( )A.两极格局下美国国内矛盾重重B.宗教影响美国社会运动的发展C.福利制度的改革激化社会矛盾D.“冷战”影响下美国民主进程缓慢

【答案】B

【解题思路】由题干信息可知,美国反堕胎运动由来已久,在这场运动发展过程中天主教扮演了重要角色,故选B 项。A、C、D 选项均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作者单位:江苏省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考查
高考中对必备知识形成过程的考查
新高考背景下对催化剂知识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标点符号考查的新动向
担当责任识“新冠” 齐心防治新考查
把握考查角度 学好金属材料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质量守恒定律”常见考查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