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刍探

2022-10-17 10:26:30游宝良
成才之路 2022年29期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互动小组合作

游宝良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使其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文章从问题引导、小组合作、课堂互动、联系生活、走出课堂、运用多媒体等角度探究项目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策略,以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法治观念的系统化教育,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促进作用、滋养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项目式教学;问题;小组合作;互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9-0093-04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法治观念教育,以使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有的教师习惯于借助课本直接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长期的被动学习还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项目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可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契合学生发展的项目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让学生不再单纯做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变成知识学习的参与者,变被动为主动,从而逐步提升道德与法治学习效率。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究项目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运用策略。

为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推进项目式教学,教師可结合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循序渐进带领学生进入教学主题,进行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发散思维。

例如,“我们小点声儿”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公共场所树立文明意识,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教室什么时候最吵?你喜欢这样的环境吗”等问题,并播放学生在教室大声喧哗、打闹的视频,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吵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然后,教师继续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室安静下来呢?”有的学生提出以降低音量、传纸条等方式保持教室安静的办法,并提议人人争做“小小调音员”。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将教学内容延伸至课堂外,让学生意识到在医院、图书馆、电影院等公共场所保持安静的必要性,并主动降低音量,保持安静。可见,创设生活情境,以问题引导可使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体验,树立文明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又如,在教学“我们不乱扔”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地球被破坏后的场景,如海洋里的垃圾影响海洋生物的正常生活、森林垃圾使动物无家可归等视频,并适时引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哪些影响其他生命生存的不文明行为?”学生观看视频后分组讨论,积极反省自身的不文明行为。另外,教师还可借助互联网播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等垃圾颜色分类标识,并对学生说明各种标识的含义,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养成分类投放垃圾的文明习惯,为打造清洁、美好的环境以保护地球贡献自己的力量。

合作探究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主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也说明合作的重要性。青少年学生的社会阅历与理论知识较为匮乏,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时,其往往力不从心。而合作探究可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掌握教学重难点内容。这就要求合作探究的项目设计站在学生的立场,契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设计“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是否阻止路人不文明行为”等话题。当合作探究的话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时,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另外,合作探究的任务与问题要有时效性、趣味性,以此为学生提供创新和思考的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在教学“上学路上”一课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话题讨论:(1)你们在过马路时会打打闹闹吗?(2)你在上学路上遇到过哪些不文明的行为?(3)在上学时,为了赶时间是否和家人一起闯过红灯?围绕这些问题,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分享自己的见闻,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热烈探讨,学生意识到不文明行为举止的危害,既掌握了本课的重点知识,又能积极纠正自身的不文明行为,提高对交通安全的认识。

又如,在教学“美丽的冬天”一课时,教师可让各小组准备代表冬季景色的美图或者自己冬季出游的照片,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照片交流发生在冬季的趣事以及冬季的户外活动,如滑冰、堆雪人等,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布置小组合作探究任务,让各小组成员画出自己向往的冬天场景,并评出班级最佳作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小组评价或个人评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以此促使学生养成反省的良好学习习惯。另外,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还可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提升。

例如,在教学“认识交通信号灯”时,教师可在课堂上模拟设置红绿灯、斑马线,创设过马路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不同颜色信号灯的作用,并制作各种交通标志,如禁行标志、警告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旅游区标志、道路施工安全标志、辅助标志等,以此引导学生了解信号灯的意义,了解过马路需遵守的交通规则,学会保护自己。这之后,各小组可分享自己的手工成品与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和鼓励。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体验到实践的成就感,感受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可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项目主题,开展活动探究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与交流欲,让他们畅所欲言,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逐步明确学习主旨,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学会保护自我,爱护自我。

任何教学活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的教育策略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不断优化,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对该阶段的项目式学习成果进行分析、讨论,以此了解学生的发展动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可通过讨论、分享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例如,在教学“选举产生班委会”时,教师可召开“班级选举活动”主题班会,创设轻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毛遂自荐,或推荐他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特长、优势各不相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积极发言,积极展示自我。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们都非常积极地自荐或推荐他人。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口才好,反应快,毛遂自荐当学习委员,认为自己可以带领全班同学共同进步。有的学生热爱体育运动,有一定号召力,能够激发同学的运动热情,被多个同学推荐为体育委员。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热爱集体,有大局意识,组织能力强,会管理,可以承担班长一职。学生发言以后就进入到投票环节。选举主题活动可帮助学生详细了解选举流程,明确选举的意义,以及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并在交流与活动中养成热爱班集体的意识,提升表达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可见,增加课堂互动,发挥学生个性,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可让学生在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张扬个性,培养自信、乐观的美好品质。

生活是知识产生的源泉,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契合学生的认知,有利于学生理解、吸收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课堂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可融入生活元素,开展项目式教学,让学生意识到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学习内容,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學“这些事儿我来做”时,教师可以围绕家务劳动设置“我爱做家务”的主题活动,在正式授课之前,先进行“猜一猜”的小游戏。学生对游戏的兴趣十分浓厚,故而快速投入到游戏状态中。教师先后做出拖地、洗碗、擦桌子、洗衣服等动作,学生反应迅速,很快猜出答案。游戏结束以后,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家很聪明,猜对了老师的每一个动作。这些动作你在哪里看到过?”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在家里。”教师进行总结:“对,这些动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这些动作可以统称为家务劳动。”针对项目主题,教师可继续带领学生讨论:“平时在家里,同学们都喜欢做什么家务呢?你做家务的时候,有什么样感受呢?”有的学生回答:“我从来不做家务,爸爸妈妈说学习更重要,让我安心学习。因此,我们家的家务活儿都是爸爸妈妈做的。”有的学生回答:“我喜欢做家务,会叠被子,洗袜子。周末的时候,我还会帮妈妈洗碗,帮爸爸拖地。妈妈让我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只要我主动做家务,妈妈就会表扬我,这也是我喜欢做家务的原因。”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擦桌子,擦玻璃。每当看见家里有灰尘的时候,我都会拿起小抹布,认真地擦干净。爸爸妈妈上班十分辛苦,我想替他们分担一些家务,只要我能做的家务活儿,都会主动去做。”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正确的引导与鼓励,教给学生做家务的小技巧,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后,教师还可布置拓展性作业: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要记录家务劳动的内容与过程,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做家务的活动可拉近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庭的良好品质,还可使学生理解父母的辛苦,产生家庭责任感,进而积极主动地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孝敬父母。又如,在教学“健康看电视”时,教师可设置“你在家以什么姿势看电视”的项目主题活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看电视的习惯。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可明确哪些是坏习惯,哪些是好习惯,从而改正自身的缺点,知道正确看电视的姿势。

以生活视角开展的项目式教学可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中,拉近与课本之间的距离,降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陌生感与畏惧感。同时,生活化的项目式教学还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从而自觉地在生活中践行道德与法治知识。

道德与法治教材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教育不是纸上谈兵,理论知识不能只存在于课本中,还要联系现实生活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以此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而单一的教学方式易使课堂氛围枯燥、无趣。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设置合理的主题内容,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快速吸收学习内容,完成学习目标。

例如,在教学“让我们的校园更美好”时,教师可设置“校园建设,我在行动”的主题,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校园,观察校园中的建筑与花草树木,了解校园环境,从自我视角出发,就如何建设校园环境提出相关建议。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同学们,我们的校园环境美不美?”学生回答:“美!”教师:“那我们就边走边看,看看谁的目光最敏锐,能够找到校园中的美好风景。”当走到学校的花坛时,有的学生有了发现:“老师,看我们学校花坛里的花朵多么美,有粉红色的牵牛花,红色的月季花。花朵竞相开放,为我们的校园送来阵阵清香。”走到操场处,有学生发言:“我们学校的操场有那么多健身场所,有羽毛球场地、篮球场地,那边还有乒乓球台,我们可以自由活动,自主选择。”当走到图书馆时,又有学生说:“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是现代化的,不仅有丰富的藏书,还有电脑,当我们遇到不会的问题时,随时可以上网查询。”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捕捉校园的美好风景。以此为基础,教师可继续进行引导:“原来我们的校园这么美好啊!如果要继续建设校园,让我们的校园变得更美好,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呢?”在实际场景中,学生逐步加深对学校的认知,树立校园荣誉感,提升对校园的热爱之情,并努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校园。

又如,在教学“变废为宝有妙招”时,教师可设置“我爱动手”项目主题,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搜集一些废物,发挥其价值,变废为宝。有的学生将搜集到的废弃塑料瓶制作成玩偶,有的学生将搜集到的快递盒制作成储存盒,等等。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可逐步树立环保意识,形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短时间内融入各个行业。这其中,信息化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育的发展趋势。青少年学生的专注度有限,思维水平不高,逻辑能力较弱,心智正处于启蒙阶段,要想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就必须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对学生而言,丰富多彩的画面,直观生动的情境,可降低教学难度,使学生顺利进入教学氛围中,并提升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设置多元化项目主题,让学生逐渐爱上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并进行自主探索,以此逐步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生活真方便”时,教师可设置“便利的公共设施”项目主题,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小明的一天”的视频,引导学生根据视频内容思考问题。多彩的视频画面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积极寻找公共设施的便利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意识到每个工作岗位背后都蕴含人们的辛勤劳动,从而自觉维护公共设施,尊重劳动。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总之,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教师要严格遵循新课改理念,明确教育方向,创新教育理念,有效开展项目式教学。教师在设置项目式主题时,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问题引导、小组合作、课堂互动、联系生活、走出课堂、运用多媒体等多个角度切入,开展趣味性、生活性、科学性的项目式教学活动,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当学生怀揣着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美好期待,快乐地融入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时,就会逐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

参考文献:

[1]景晓丽.如何有效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J].吉林教育,2019(48).

[2]邱建丽.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功能的路径探析[J].现代教学,2021(20)

[3]郭晋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巧妙运用[J].山西教育, 2021(10).

[4]尚玉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9(05).

[5]马海林.用好用活革命文化资源,充分发挥铸魂育人功能———革命文化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路径[J].陕西教育, 2021(06).

[6]贾经经.安徽省红色文化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合肥师范学院,2021.

[7]王士义.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教学的分析和探讨[J].天津教育,2021(11).

[8]李青.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J].甘肃教育,2020(19).

[9]张育花.审美取向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设计[J].福建教育,2020(25).

[10]王妹.关注文本细节打造高效课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的新视角[J].小学教学参考,2020(03).

Application of Project-based Teaching in Moral and Legal Classroom

You Baoliang

(Longta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Yongding District, Longyan City, Fujian Province, Longyan 364000, 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moral cultivation, rule of law accomplishment a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so as to make them grow into new people of the time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project-based teaching in the moral and legal classroo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roblem guidance, group cooperation, classroom interaction, connecting with life, going out of the classroom, and using multimedia, so as to carry out systematic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ral norms, and legal concepts for students, give full play to the promotion and nourishment of moral and legal course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Key words: moralityand ruleoflaw;project-based teaching;problems;group cooperation;interaction; strategy

猜你喜欢
项目式教学互动小组合作
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专业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今传媒(2016年12期)2017-01-09 22:12:28
论项目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生物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探索
作文评改“五步曲”
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法在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液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7:25:54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5:41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4:10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1:22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