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我国体育教师培养研究现状与前沿演进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2022-10-16 08:48张艺瀚王靖超李锦锋马雪婷胡心怡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发文培养目标体育教师

张艺瀚,李 耿,王靖超,李锦锋,马雪婷,胡心怡

自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来,我国学界越来越关注体育教师培养相关问题。体育教师不仅仅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因素,更是确保教学目的实现的决定因素[1]。另一方面,体育教学效果还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贯彻素质教育要求有着一定的影响[2]。有学者认为随着我国有关学校体育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的实施,我国体育教师在培养过程中突出体现的一些问题在逐渐被消除,这使得体育教师在相关教学中更具有专业性,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教师职业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3]。也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体育教师培养研究与国外研究成果对比仍处于发展阶段[4]。经过深入阅读该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对我国体育教师培养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体育教师培养方法与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运用Cite Space对该领域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相关信息对近二十年来我国体育教师培养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梳理。此外,本文在该领域相关研究中创新性地将国家级刊物、省级刊物、博士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以及会议论文纳入检索范围内,这既保证了优秀文献的呈现,也使一些新崛起的优秀学者在非核心刊物中的文献在本文图谱中得到展示的机会,这为未来发展体育教师培养研究提供新的方向指引。在理论上,本文更为全面地揭示了体育教师培养研究相关领域现状;在实践上为我国准确地预见未来可能迎来的体育教师培养研究趋势,这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本文也为此提供了相关对策,对相关学者把握该领域研究发展前沿提供了参考途径。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陈超美教授所开发的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对近二十年以来有关体育教师培养相关研究进行分析。通过对所生成的图谱进行分析,使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更为清晰地了解我国体育教师培养相关研究的潜在机制及热点趋势。

1.2 研究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作为文献数据来源,选定文献类型包括CSSCI、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以及会议论文,以主题词“体育教师培养”作为检索词并以2002-2022年作为检索时间范围。经过检索、核查后得到1705篇相关文献。

表1 数据来源表

2 我国体育教师培养研究的基本概况

2.1 文献时间分布分析

某一研究领域的年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了解该领域中每个时间段的发展现状和水平。通过对年发文量趋势图的绘制(见图1),可以看出我国体育教师培养相关领域研究的年均发文量呈跳跃式升降。2003年至2005年间的年均发文量明显增加。这说明在这个时间段中,学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兴趣有所提高,围绕这一概念展开的研究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原因在于教育部于2002年8月正式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2003年新学年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开始实行。其中,黄爱峰[5]、陈庆合[6]和韩春利[7]分别针对体育教师培训一体化、构建能力本位体育人才培养、体育教师教育模式转型等相关研究作为研究切入点,这为相关领域作者在后续研究中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2012年至2015年间,年均发文量再次明显上升。这说明在这一时间段中,体育教师培养相关研究领域再次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主要原因是国务院办公厅于2012年10月29日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明确加强学校体育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落实加强学校体育的重点任务等要求。其中,曹烃[8]、蔡蜀翘[9]、唐宏贵[10]和刘卓[11]针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教学方式以及体育教师培养方法进行深入探究,并针对我国国情提出教师教育模式、国家标准、组织形式、资格认证以及专项经费资助等多个方面的促进手段,为我国相关学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适应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可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我国体育教师培养相关研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图1 文献时间分布图

2.2 发文来源共现图谱分析

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研究我国体育教师培养研究的作者与机构分别进行可视化呈现,可以得到关于我国体育教师培养研究发文作者与机构的知识图谱(见图2),并且对发文量前十名的作者与机构进行统计(见表2)。图中节点的大小与该作者或机构的发文量成正比,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或机构之间的合作联系,连线粗细代表了联系的强弱。

图2 发文来源共现图谱

表2 作者与机构发文频次表

如图2和表2所示,发文量大于5篇的研究学者有7人。虽然该研究领域作者发文量不高,但已逐渐出现团队研究的趋势。其中,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尹志华和汪晓赞。以尹志华为代表的团队内部合作较为密切,其[12]针对美国体育课程开展与美国体育教师培养相关问题展开多维度的深入研究,为我国相关领域学者提供了研究思路并为我国制定具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校体育制度与政策提供了参考;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是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共发表10篇相关研究成果,使其处于该研究领域机构网络节点的核心位置。

由此可见,体育院校仍然是体育教师培育研究的主阵地,并且该领域的作者间合作较少,各所高校之间并未产生合作关系。因此,在未来,应该引导各个高校间加强相关研究成果交流,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产出更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体育教师培育效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3 我国体育教师培育研究热点时区与前沿分析

3.1 体育教师培育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为研究我国体育教师培育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出体育教师培育研究领域关键词在时间脉络上演进的知识图谱,由图3可见,共产生了“体育教师、培养、体育教育、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对策、教师、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改革、中小学”等11个聚类,每一个聚类代表我国体育教师培养研究的方向。在对所得到11个聚类群进行文献查阅时发现相关研究均与体育教师培养目标或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本研究结合图3对该领域部分重要研究文献进行具体分析。

图3 演进时间线视图

3.1.1 体育教师培养目标

我国体育教师初期的教学观以及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是受到前苏联的“体育教学以传授技术为本”的理论思想影响[13],体育教师肩负着培养一代具有较强体育素质、体育参与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因此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具有宏观引导作用的相关政策性文件。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开展,如何依据时代发展要求,设立相适应的体育教师培养目标便成了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其中,陈作松[14]提出在体育授课过程里,体育教师应努力成为指导者、促进者、设计者、组织者、决策者、开发者及研究者的角色。并积极融入学生群体中,培养学生具有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和理解;龚正伟[15]对我国体育教师发展脉络进行了回顾与反思,指出我国现阶段体育教师培养目标与21世纪初国家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对体育教师培养目标应以信息化时代特征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为落脚点,以期全面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李东梅[16]在“新教师资格要求”背景下,提出应充分发挥课堂中教师主导作用,增强体育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韩志芳[17]基于我国精英化、大众化、民族化和国家化教育同步发展背景下,指出应加强“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教学计划的分类指导;李曙刚[18]指出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健康中国”背景下的时代诉求,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素养、教学时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王登峰[19]提出在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教学目标应是以促进青少年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主。并提出,就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而言,学校体育的功能即振奋和提高民族精神;就个人而言,体育应是取得人生成功和促进家庭幸福美满的重要基础。

总体而言,我国体育教师培养目标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发展或社会现实的需求形成了与其相适宜的体育教师教育目标,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3.2 体育教师培养模式

在体育课程改革内容中突出强调健身与文化的融合,体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高等院校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方式上进行改革。加强培养能够符合21世纪我国课改需求的体育老师,必须以深化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等相关专业教学要求。通过转变体育教师教育思想,使其更新自身教育观念,符合我国课改背景下培养模式要求[20]。其中,李丽[21-22]认为培养目标单一,毕业生社会适应性差;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机构、课程、教师队伍分离、教育资源浪费,职后教育力度不够。并通过对美国、日本等国家体育老师教育特色、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机会等特点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我国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应以制定建立严格的教师团队考核制度为基础。而董翠香[23]通过对我国新型体育教师要求下设立具有针对性培养模式真正意义以及以往传统高校体育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讨论,认为我国新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设定应围绕着培养目的、培养形式、培养方法等方面展开详细研究,意在为培养真正意义上的新型体育教师提供理论参考。安涛[24]则从通过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三方面对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其基于其他国家在体育教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上与我国的异同。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对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仍处于分离的状况。研究学者对中外体育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而对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三者一体化体系研究较为鲜见。

3.3 我国体育教师培育研究的前沿演进分析

利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见图4),可明确近年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及其迭代情况。如图4所示,体育教师培养研究关键词突现图共产生有23个突现词。通过强度值可以看出,在体育教师培养研究领域最活跃的三个突现词分别是学校体育、素质和幼儿教育。其中,突现强度最大的关键词是“学校体育”,如何使学校体育促进终身体育思想养成始终是前瞻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一个课题。而突现时间仍在持续的关键词分别是“课程体系”“学校体育”“幼儿体育”“专业发展”“健康中国”“专业标准”,这些关键词将会是体育教师培养相关研究领域的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图4 关键词突现图

4 研究结论与讨论

4.1 研究结论

4.1.1 从发文时间分布上看,我国体育教师培养相关领域研究的发文量呈波动状态,分别在从2003年至 2005年间以及2012年至 2015年间的年均发文量明显增加。

4.1.2 从发文作者分布上看,我国相关领域作 者之间合作关系结构总体较为松散。同时可以明显看出该研究领域作者发文量不高,但已逐渐出现团队研究的趋势,以尹志华为代表的团队内部合作较为密切,其针对美国相关领域展开深入研究并获得一定成果。

4.1.3 从发文机构分布上看,发文数量最多的是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共发表10 篇相关领域文章,使其处于该研究领域机构聚类的核心位置。大学研究机构仍然是体育教师培育研究的主阵地。值得注意的是各所高校之间并无明显的合作关系。

4.1.4 从体育教师培育的研究热点与趋势上看,在体育教师培养研究领域最活跃的三个突现词分别是学校体育、素质和幼儿教育。而突现时间仍在持续的关键词分别是“课程体系”“学校体育” “幼儿体育”“专业发展”“健康中国”“专业标准”,这些关键词将会是体育教师培养相关研究领域的未来重点研究方向,相关学者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4.2 讨论

回眸体育教师培养研究的成果,以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结合深入文献查阅的视角进行全面审视该领域研究,不仅能够客观呈现我国体育教师培养研究的图景,更重要的是要反思当前研究的不足,进一步促进体育教师培养研究理论的深化。基于这样的思考,认为体育教师培养研究的“再出发”可以着眼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4.2.1 注重核心学者领衔,促进学术团队化研究使命

通过对体育教师培养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图谱及进一步数据分析,发现该研究初步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布局也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主。实际上,核心作者群对于一个领域的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体育教师培养研究者发文量≥5篇的只有7位,尹志华和汪晓赞是仅有的发文超过10篇的作者,并且其之间存在明显的合作关系。由此启发,我国体育教师培养研究核心力量和合作关系的缺乏与当前我国体育教师培养研究深化和体育课程发展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可以通过各级基金、课题资助推动多种力量塑造体育教师培养研究共同体。

4.2.2 构建相关多元比较研究,促进相互融合研究经验

国内外相关比较研究是当前重要的研究方法,体育教师培养比较研究当然也需要外国的宝贵经验。分析我国教师培养研究中的比较研究,主要发现的比较是国家层面的比较,需要指出的是,国家间的相关比较研究仍倾向对美、日等国家的比较研究,而对其他国家的对比研究成果不足,这主要由于学者潜在认识中对个别国家教育研究成果的推崇所导致的。在当前全球化世界格局中,每个国家所培养的体育教师不应只是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拥有者,而且更应作为学生体育与健康问题解决的引导者,体育教师培养研究究竟如何承担这份神圣的使命,需要我们进一步基于彼此的借鉴和彼此的融合中推进体育教师培养研究发展。就当前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研究而言,需要走出对少数几个国家的留恋,尽可能全方位吸取世界各国体育教师培养研究的有益经验。

猜你喜欢
发文培养目标体育教师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