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杰,李骏达
北京2022年冬奥会完美落幕,我国体育代表团创造冬奥会历史最佳战绩,其中在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项目上我国选手苏翊鸣获得中国队在该项目的首枚金牌,填补我国在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上的金牌空白。单板滑雪大跳台也逐渐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当中。因此,本文对北京冬奥会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决赛成绩进行细致分析,总结该项目世界竞争格局,梳理动作难度、动作成功率以及所得成绩的内在关系,探索该项目技术动作难度特点与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我国运动员持续保持竞争力以及进一步提升竞技水平提供建议。
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决赛成绩为研究对象。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所需,围绕“单板滑雪大跳台”“成绩特征分析”等主题分别在谷歌学术、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等平台进行检索,查阅相关资料。此外,通过对单板滑雪大跳台竞赛规则等相关书籍进行研读,认真掌握该项目成绩分析方法及竞赛规则,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2 录像观察法
通过冬奥会官方网站、腾讯视频等平台观看北京2022年冬奥会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决赛的录像,对录像采取重放、慢放、定格、快进等技术手段进行观察以及详细记录比赛数据。
2.2.3 数理统计法
将决赛过程中各参赛运动员所得分数、难度系数等数据在Excel软件中进行统计梳理,进而对各运动员比赛成绩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2.2.4 逻辑分析法
对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项目的比赛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本届北京冬奥会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项目的特征、成绩分布及其制胜因素等。
3.1.1 单板滑雪大跳台发展历程
滑雪大跳台被称为“Big Air”,起源于挪威的首届世界滑雪比赛中两位农民的震撼一跳,是滑雪大跳台的雏形。单板滑雪则在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且与冲浪运动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单板滑雪风靡美国,后逐渐传入欧洲地区,1981年美国正式举办单板滑雪比赛,1983年第一届单板滑雪世锦赛成功举办。到1994年,单板滑雪被确定为冬奥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并在1998年冬奥会成功举办了单板滑雪项目比赛,2003年在极限运动协会与国际雪联举办的世锦赛中单板滑雪大跳台正式成为竞技项目,到2017年被确定列入冬奥会比赛项目,于2018年平昌冬奥会正式亮相,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顺利举办单板滑雪大跳台男、女两个小项的比赛。
国内单板滑雪的发展相对落后,单板滑雪在我国于2003年被正式立项,主要开展U型场地雪上技巧项目的训练与竞赛,2016年国内单板滑雪大跳台队伍才正式组建,其在我国算是新兴冰雪运动项目。
3.1.2 单板滑雪大跳台项目特征
单板滑雪大跳台项目是使用滑雪单板从出发区俯冲加速而下,通过大跳台将其身体腾空,并在空中完成空翻、转体、抓板等各种不同难度的花式技巧动作,裁判员则是通过运动员在空中完成动作的难度和质量以及整体动作的流畅性等多方面因素来评定比赛成绩。因为该项目的腾空高度高、滞空时间长、比赛难度大等特点具有较强的竞技性与观赏性。
单板滑雪大跳台两跳取一优、三跳取两优以及淘汰制等多种竞赛形式,在冬奥会中预赛采取两跳成绩最好的一跳进行排名的方式,决赛采取三次试跳中成绩较好的两跳成绩相加进行排名的方式。在比赛中有5-6名评委裁判对运动员起跳高度、飞行距离、空中动作、着陆等环节进行打分,舍掉一个最低分与一个最高分,最终分数是剩余裁判给出的平均分数。在打分过程中运动员出现失误则会被扣分,例如,小失误(手轻微触雪)扣1-9分,中失误(双手触雪、动作失衡等)扣10-19分,重大失误(身体触雪)扣20-29分,特大失误(除雪板外其余部位先触雪)扣30分。
单板滑雪大跳台的比赛场地一般都临时搭建而成,包括出发区、助划区、起跳台、着陆区与结束区五部分,以此次冬奥会举办场地首钢大跳台为例,场地高度49.2米,起跳台高度3.59米,起跳台至着陆区为20米,着陆破角度为38°。
本届冬奥会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的比赛先进行资格赛,资格赛共有29位选手参加,选用三次展示机会取两次最好成绩的排名形式,排名前12的选手成功进入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的决赛争夺中,决赛共跳三轮,参赛选手必须进行两个不同方向的转体动作,取方向相异的两轮最高分相加则为总分,最后总分排名就是运动员所获名次。
3.2.1 决赛第一轮成绩分析
决赛第一轮出场顺序及所获成绩如表1所示。加拿大选手达西·夏普第一位出场,该选手具有16次世界杯经历,具有丰富竞赛经验,其第一跳选用反脚内转1620°的动作并未成功,空中姿态及其抓板表现不错但其落地失误身体摔倒触雪,仅获20.00分。荷兰选手尼克·范德费尔登同样作为左脚前选手选用了反脚内转1620难度动作,空中采用后手抓板前中韧的抓板方式,动作整体完成度较好,总分83,75分。美国运动员克里斯·康宁是右脚前选手,第一跳顺利完成内转四周偏轴转体1800°且前手抓板后韧的高难度动作,获得92分的高分。挪威运动员蒙斯·勒伊斯韦兰选择正脚外转三周偏轴转体1800°后手抓板中部,腾空高度8.85米,很好地保障其顺利完成空中动作,着陆时手触雪但影响并不大,最终得分89.25分。加拿大选手马克·麦克莫里斯具有较强知名度,但其选择相对保守地向内旋转三周偏轴转体1620°且后手抓板后韧的难度动作,该选手虽顺利完成但因其动作难度较低仅获80.50分,缺乏一定竞争力。瑞典选手斯文·托尔格伦腾空高度高达9.19米,但其在落地时出现严重失误,被扣除分数较多,仅得25.25分。挪威选手马库斯·克利夫兰德选用正脚滑行内转1800°平转五周的难度动作,且完成度较好,获87.75分。第八位出场的是中国选手苏翊鸣,选择外转1800°抓板尾的难度动作,抓板尾难度较大且完成质量高,很好地突出其运动风格,获89.50分,具有较强竞争力。日本运动员国武大晃选择内转1800°前手抓板后韧中部的难度动作,动作完成顺畅,获82.25分。美国选手雷蒙德·杰拉德选择相对保守稳定的动作,内转1620°,获82.50分。日本选手大冢隆树同为左脚前习惯,选择了较高难度的反脚外转1800°前手抓板前韧的动作,但并未完成,着陆时侧摔出现重大失误。最后一位出场的是加拿大选手马克思·帕罗特选择反脚外转1800°难度,空中动作完成不错,但着陆出现失误,仅获28.25分。第一轮过后,美国选手以92分暂列第一,苏翊鸣89.50分排在第二位,第三位是挪威选手蒙斯·勒伊斯韦兰89.25分,三位选手第一轮分数相差较小,都具有较强竞争力。在第一轮成绩分析中可以看出,在顺利流畅完成比赛动作的前提下,动作难度越高,总得分就越高,着陆姿态与成功率是影响总评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顺利着陆的基础上高质量、高难度地完成比赛动作具有较强竞争力。
表1 决赛第一轮顺序及成绩分布
3.2.2 决赛第二轮成绩分析
决赛第二轮出场顺序与第一轮相同,加拿大达西·夏普仍然选择反脚内转1620的难度动作,顺利完成获得82.00分。荷兰运动员尼克·范德费尔登选择与之前相反方向的正脚内转1620°前手抓板前韧的难度动作,获78.25分,具备了比较理想的加和分数。美国选手克里斯·康宁选择外转1440°前手抓板后韧难度动作但完成度不好,着陆出现手触雪,仅得35.50分。挪威选手蒙斯·勒伊斯韦兰选择相对保守的内转1620°前手抓板后韧难度动作,着陆手略微触雪,获75.75分。加拿大选手马克·麦克莫里斯追求高难度动作,选择内转四周1800°难度动作但未成功,着陆出现重大失误,仅21分。瑞典选手斯文·托尔格伦在上一轮出现失误,第二轮选择难度相对较低的1440°难度动作,具有不错的完成度,获67分。来自挪威的马库斯·克利夫兰德同样选择难度下降,两周向前偏轴转体加后手抓板前韧,获62.25分。苏翊鸣第二轮异向起跳选择内转三周偏轴转体1800°后手抓板前韧的难度动作,且完成度较好,腾空高度8.49米,落地干脆获93分的全场最高分,为第三轮打好基础,同时为后续出场选手造成较大压力。第九位出场的日本选手国武大晃异向起跳完成质量不高仅获50.25分。美国21岁年轻运动员雷蒙德·杰拉德选择反脚内转1620°的难度动作,着陆时侧倾手触雪时间较长,被算作重大失误,仅得19.25分。日本选手大冢隆树第二轮成功完成与上一跳相同的1800°的难度动作,整体完成质量极高,获95.00分,将竞争优势扳回。第二轮最后一跳加拿大选手马克思·帕罗特也顺利完成反脚外转1800°难度动作,获94分,同样将自己竞争优势重新树立。
表2 决赛第二轮顺序及成绩分布
第二轮结束后,由于苏翊鸣两轮完成了异向起跳,加入总分182.50分暂列第一位。在本轮中,加拿大选手达西·夏普、马克思·帕罗特与日本选手大冢隆树豆浆第一轮未顺利完成的动作成功展示,将A类起跳分数提升,重新夺回竞争优势,也为第三轮打下较好基础。第一轮排名第一的美国选手克里斯·康宁在B类起跳中出现失误,为第三轮成功完成增加压力,可以看出选手心理素质对单板滑雪大跳台运动员的成绩也具有较大影响。
3.2.3 决赛第三轮成绩分析
第三轮对奖牌拥有竞争力的选手非常多,因此第三轮比赛异常关键。第三轮最终决胜比赛出场顺序按照前两轮异向起跳的总成绩倒序排列,成绩越高则出场顺序越靠后。出场顺序及比赛成绩如表3所示。
表3 决赛第三轮顺序及成绩分布
瑞典选手斯文·托尔格伦将第一位出场比赛,由于其前两轮成绩较低,第三轮压力较大,在第三轮比赛中发挥失误,最终只有一个A类起跳得分67分。第二位出场的是加拿大选手达西·夏普,在空中未能完成旋转,着陆时出现重大失误,仅5.75分。加拿大选手马克思·帕罗特出发时并未使用起点高台助力,成功地完成外转1620°前手抓板前韧中部的B类难度动作,获得76.25分。日本选手大冢隆树第四位出场,选择追求高难度外转1800°抓板尾的动作,最终没能扛住压力,落地出现失误摔在雪面上,只有33.75分。马克·麦克莫里斯第三轮同样想要追求难度,腾空高度达9米,但着陆失败摔倒,仅33.25分。美国运动员雷蒙德·杰拉德选择降低难度,顺利完成反脚内转1620°后手抓板前韧中部的难度动作,获得83.25分。另一位美国选手克里斯·康宁选择外转1440°前手抓板后韧中部的难度动作,虽完成度不错,但难度相对较低,获64分。日本选手国武大晃第三轮完成外转1620°难度动作,空中完成质量较好,落地平稳,获84分。挪威选手马库斯·克利夫兰德落地出现失误仅得39分。荷兰运动员尼克·范德费尔登由于前两轮成绩较平均,因此失去对于金牌竞争力,且第三轮落地同样出现失误只有26.75分。倒数第二位出场的是竞争金牌优势突出的挪威选手蒙斯·勒伊斯韦兰,选择内转1620°难度动作,其难度系数不高但完成度不错,获得82.50分。在中国选手苏翊鸣第三轮未进行比赛前就已经确定冠军位置,第三轮在无任何压力的情况下选择放松的表演动作,第三轮获得33分,不计入总分。
表4 决赛总成绩及排名
图1 决赛前六名成绩分布
通过第三轮比赛分析,能够清晰地看出各位参赛运动员的整体水平与其发挥稳定性;在前两跳打下较好基础的前提下,运动员心理压力较小则第三轮更能跳出优异成绩。较高难度动作的顺利完成需要较高的腾空高度与稳定的着陆姿态。在第三轮高压心理状态下,大多数选手在空中动作完成较好,而在着陆时出现失误,其落地稳定性较差,落地失误的失分对于最终总分竞争力产生极大影响。
3.2.4 决赛总成绩与排名分析
北京冬奥会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决赛总成绩如表4与图1所示,中国选手苏翊鸣凭借稳健的高水平发挥以182.5分的绝对优势获得本次冬奥会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冠军,挪威选手蒙斯·勒伊斯韦兰171.75分获得第二,加拿大选手马克斯·帕罗特以1.5分之差获得第三名,奖牌获得者两类动作得分均值最低为85.125分。从前六名运动员成绩看出,异向起跳的两跳都必须均衡且均高才具备较强的金牌竞争力,以第三名马克斯·帕罗特为例,在A类动作中获得全场第二高分94分,但B类动作仅获76.25分,虽然A类动作对B类动作有所添补但总成绩无法达到竞争金牌的实力。运动员在异向起跳两个动作中的实力均衡性、发挥稳定性、心理韧性等都是作为衡量运动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4.1.1 单板滑雪大跳台作为新兴项目,世界范围内各国在该项目的竞争力尚不清晰,仅由本届冬奥会成绩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加拿大、挪威、美国以及中国对本项目竞争优势较为明显。
4.1.2 单板滑雪大跳台比赛中,运动员在保证完成度的基础上,动作难度的提升与总得分有一定关联,成正比关系。
4.1.3 运动员在着陆时身体姿态与落地完成度对于总分影响极大,运动员心理素质与抗压比赛能力是决定运动员竞技水平发挥程度的关键因素。
4.1.4 大多数运动员在决赛中选择相对保守的难度动作,以提高动作质量与动作完成度进而提升比赛分数,选择提高难度来提高竞争力的运动员较少。
4.2.1 加大项目宣传,扩大受众群体。单板滑雪大跳台是近来新兴项目,应加大该项目宣传普及,建设基层冰雪运动设施,拓宽传播途径,扩大该项目受众群体。
4.2.2 优化人才选拔,完善培养体系。借鉴其他领域运动员选拔方式,根据选拔对象特长跨行跨域选材,完善整个运动员培养体系。
4.2.3 科学指导训练,加强训练保障。创新训练理念,采用先进训练指导,借助高科技信息工具优化训练过程,完善后勤及医疗等训练保障。
4.2.4 重视心理培育,强化稳定发挥。在运动员训练赛过程中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抗压能力的提升,以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发挥的稳定性与动作完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