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涛,谢友慧,梁伟鄯
(柳州工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西 柳州 54500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已广泛运用于教学中,带来了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巨大变革,而这方方面面都影响着课堂教学表现及效果。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资源众多,可以共享使用,可以不限于时间地点,也增强了交互性。本文以柳州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自动化专业学生为主体,以“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为实践对象,研究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运作,以及在信息环境下利用相关教育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并进一步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教学技术操作问题,对于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以及推进高效课堂信息化进程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此间结合了理工科类理论加上实践扩展的方式,对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的实践尝试。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英语教学由“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两大部分构成。其中的“大学英语”部分主要是完成英语听、说、读和写能力的培养,涉及较多的听力和读写练习。“专业英语”通常作为“大学英语”的延续,我校开设于“大学英语”结束后的学期,设置为32 学时。以往该课由于学时不多,看似只与英语本身相关,只是在原有日常英语基础上再多加些内容,由此产生了一些误区,所以不太受到重视。实际上,“专业英语”的内容并不只是英语语法重复讲解,而是侧重于“专业”二字,其涵盖的范围包括最基本的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拖动基础、PLC以及一些软件、元件的介绍等,所以需要转换课程的定位: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扩展到英语的应用,再回顾和加强专业知识,进而深入对专业英语的理解。它是英语与所接触过的专业知识的交融授课,而不是单纯用英语做翻译。隔行如隔山,专业英语也一样,不同的专业及领域都有不同的术语和不同的词汇表达,学生要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利用英语去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当前的技术信息化发展迅速,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自动化设备和产品。不权网络上会有一些产品的英文介绍,不少说明书和操作手册也是使用英文编写。这就为课程内容的扩展提供了很多素材。让学生从对课文的浅尝接触,扩展到课外阅读的补充,再利用所学的专业英语的特点,进而深入提升自我学习阅读科技文献的能力。借助已知的专业知识、在课上所学的对专业英语的认知,以及知识点从点到面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长句叙述的分析能力,增强扩展和关联相关知识的能力,提高自主阅读英语文献的能力,并能凭借自己所学质疑和判断文章内容,这也凸显了教学效果的高阶性。
教学的教材可以有不同,但是主旨和目标是一致的。从内容上看,首先,除了主讲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逐步了解、理解、体会到专业英语的含义外,还增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内容,及时将科技发展前沿引入课程。加强课外内容的扩展,适当补充学生选学内容,加之一些凸显爱国、弘扬正能量等的内容,把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其次,从本学院的实际情况来看,除了自动化专业外,电气专业的专业英语也属于相近课程。可以建设较为全面的教学资源,针对不同专业相近课程的学时变动,对资源做简单的整合和增减,实现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强资源的适应性。这些都是从教学内容上突出创新性。
要充分利用网络,让学生自行去探索、学习。这一部分需要根据学生能力对具体要求做调整。首先,除了教材的基本内容,课程在设计上增加综合性、前沿性的科技内容,并适当引入一些专业术语,让学生自行去探究,训练其思维能力。其次,针对能力较强的同学,提供一些有难度的阅读网址或文献,从而构建深浅结合、能实现因材施教的课程教学资源,同时对于完成该部分的同学计入平时表现,引入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再次,考虑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完成一个关于专业英语类的英文介绍,给予学生展示英语和介绍科技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组织、表达和应用的能力。这几种做法,都能给学生一定的挑战度,将学习过程纳入考核中,促进专业英语的学习,也改进了一考定结果的片面性。
笔者在课程教学中实施以上改革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校开设的“自动化专业英语”为32 个理论学时,在课程教学时采用了16 课时线上+16 课时线下的混合式。所选的教材每单元包含A、B 两篇讲解内容,B 篇为A 篇相近或者延续的内容,因此选择A篇为线下在教室完成授课,B 篇及扩展选学为线上自学。学生练习完成过程情况如图1 所示,8 次线下学习的对应练习得分获得良好(80分)以上的人数大致呈上升趋势,由第1 次练习的17 人(占比25.76%)上升最终到第8 次的46 人(占比69.7%),可见学生在一开始对于该教学模式尚未熟悉,之后逐渐适应并且学习效果有所提升。为保证学生自学的16 学时视频内容不流于形式,每次线下课程会对之前内容进行考核,采用小组竞赛+个人答题的方式,既加强了同学们合作的精神,也让同学们自学的效果有所体现,上课时同学们对课文的熟悉度明显提升。
图1 练习完成过程情况
期末考试在与往年保持同样题型和难易度的情况下,卷面成绩有所提高。图2(p57)所示为教改实施前后的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对比,可见,在不及格、60-69 分段及70-79 分段,教改后的学生占比都有所减少,而在80-89 分段和90-100 分段,人数占比有较明显的增加。另教改前班级的卷面平均分为69.07 分,教改后的平均分为73.66 分。考卷包含了四个大题,分别是词汇中译英(15 分)、词汇英译中(30 分)、缩写完成全拼(15 分)以及句子英译中翻译(40 分),如图3 柱状图所示,每组中左边为学生每题所获得的平均分值,右边为该题满分分值。可见学生在词汇部分掌握得较好,即便是得分率最低的句子翻译题,也基本达到学习要求。给学生布置一个完成科技英语视频(或有声PPT)制作的大作业,这实际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寻找合适的文字和视频、图片等挑战自己的编辑、朗读等能力。学生所涉及的主题很多都体现了中国的航天、AI、5G 等各方面科技进步。这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对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向往,达到了比较好的思政引导的作用。同时从同学们的制作中可以看出认真与用心,培养了工匠精神。
图2 期末卷面成绩人数对比
图3 卷面得分比对
综上所述,对于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笔者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不再局限于翻译课文句子本身,而是从专业出发,把英文表达作为一种手段,侧重于专业前沿性、科技性、延展性,并在教授学生学习的同时加强课程思政的引导。结合网络的优势,采用线上线下结合互补的方式开展教学,所授课班级的教学数据表明,学生无论是在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还是期末考试效果上,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具备基本阅读能力;又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三观,激发了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不应只立足于教材,还要把学生打造为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后续的改革需要加强课程自身的发展和扩展,更需要加强与各个专业课程的课程群发展,力求建立课程群网络化结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