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凯,梅 岭,李瑞峰
(1.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03;2.江苏科技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江苏 镇江 212100)
近年来我国专业型硕士招生比例不断增加,专业型硕士在高校和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相比于学术型硕士而言,专业型硕士更加注重培养研究生研究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更加重视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随着国家对专业型硕士教育的日益重视,我国研究生教育已从原来以培养学术型硕士为主的方针转变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并重的模式,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体系逐渐健全。因此,在大环境趋势下,各高校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型硕士培养高校和导师需要认真学习符合新时代发展特色的教育理念,转变角色和观念,修订完善符合时代和国家要求的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以适应当下社会和企业对专业型硕士这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本文就对江苏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剖析研究,详细阐述该培养方案所具有的特征和优势,以便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当前,在现代化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材料与化工专业与其他学科领域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但是反观当前高校材料与化工人才培养教育,其依然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与当下社会对材料与化工类专业型硕士的理论和实践要求存在脱节,尤其是现代专业学科交叉日益紧密、各专业之间界限越来越淡化,落后的人才培养方式必然会给材料与化工专业发展带来阻碍。目前,材料与化工类人才培养中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学科间联系较少。材料与化工涉及较多学科,在材料领域涉及高分子材料、普通材料和复合材料,在化学领域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但目前的材料与化工教学仅为单一的专业课程教学,在教学期间并没有融合其他相关学科,导致学科间出现较大差异,专业学习体系不够完整。
第二,课程理论较难,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较低。材料中涉及的高分子材料,化学工程中涉及的有机化学均为较难的学科,公式较多且理论抽象,教师普遍反映教学任务重,学生则反映材料与化工类课程较难,不易掌握,学生对相关专业的总体知识体系都没有形成,久而久之,学习热情和信心降低,教学成效不佳。
第三,师生缺乏交流,对材料与化工类专业未来缺乏信心。目前国内材料与化工类研究生普遍认为,材料与化工专业就业方向较为冷门,就业前景也不尽如人意,部分研究生则明确表示不愿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师生缺乏交流,对专业知识提不起兴趣,对未来更是缺乏信心。
对此,教学团队认真分析材料与化工人才培养中问题出现的原因,持续改进培养体系,完善材料与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制订适应高校人才发展的材料与化工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
认真总结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经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优势,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
在跟踪学科内容体系最新进展的基础上,着眼于生产实际对人才的需求,梳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适当降低必修课和必修环节的学分要求,增加选修课的数量,鼓励各专业学位授权点在课程模块框架内对课程进行重组和改革。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密切联合行(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以往的培养方案,材料工程和化学工程两者培养方案是分开的,各自课程相关性不大,在课程体系上没有形成一个综合体,但近年来社会涉及新材料、生物化工、先进制造等领域的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专业调整和学科交叉需要拓宽专业型硕士的知识面,因此将材料工程与化学工程培养方案进行统一编修,其相应的研究方向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整合,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新增了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先进钢铁材料及资源综合利用5 个新的研究方向(详见表1)。
表1 新增研究方向一览表
新的研究方向将材料和化学工艺结合起来,更加注重技术的应用,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具有更大作用,将技术和实际过程相结合,培养研究生处理、优化、管理能力,该方案可供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选择的研究方向更全面,在相应领域各行业均有所涉及,满足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
本培养方案以工程需求为导向,强调专业基础,工程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综合培养,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开设专业技术类、实验类、人文素养类、创新创业类等知识面广,前沿性强,学科交叉多的综合型课程,体现该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先进性、模块化、复合性、工程性和创新性;提出了在课程教学中要发挥在线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作用;明确了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主要在培养单位集中学习,设置的校企联合课程、案例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详见表2),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授课,可在校内或企业开展。
表2 校企联合课、案例课设置一览表
将“实践教学”改为“专业实践”,并实行学分制。原培养方案,无论是材料工程还是化学工程专业,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都不具备实施条件,导致学生在专业实践后并未掌握知识点。最新培养方案对硕士阶段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将专业实践教学与课程学习相衔接,校内实践与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具有2 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 个月,不具有2 年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 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专业实践需指定企业导师,且需明确实践成果,如产品开发、工艺优化等,学院根据学生提交的总结报告进行考核,按规定完成要求的获得6 学分。
新版方案强调建立以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由校内教师与行企专家共同组成的导师组指导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前的成果形式多样,可以是与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专利、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生竞赛获奖等(详见表3)。明确了学位论文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时间不少于1 年。
表3 毕业成果要求
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以及在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应以此为目标制订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增设了研究方向;设置了体现先进性、模块化、复合性、工程性和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增加了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并实行学分制;制定了形式多样的毕业成果,丰富了毕业论文的形式,为其他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上述具体模式应用于江苏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工的研究生培养,其实施过程的预期结果:通过系统的前期指导式培养使学生掌握新能源材料、有机化学等学科的知识背景,同时,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有限元模拟分析能力、资料收集和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通过后期导师监督及自我督促,促使研究生在前期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通过自行钻研,形成自己的理解,培养创新思想并确立课题创新点。通过材料与化工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工作,有效建立起材料与化工方向的学科建设梯队,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总结和分析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材料与化学工程专业方向上的试点结果,并形成可推广应用的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