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患儿左心射血分数与冠状动脉相关性研究

2022-10-09 10:26:38官仕友孙键干毅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24期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相关性

官仕友 孙键 干毅

【摘要】目的:探討川崎病患儿左心射血分数与冠状动脉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8月至2021年11月川崎病患儿94例,将其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共74例)与无冠状动脉损害组(A组)20例。冠状动脉损害组应用冠状动脉硬化程度(Gensini积分)进行进一步区分为B组(Gensini积分≤10分)25例、C组(10分40分)22例。分析冠状动脉同超声心动描计术经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结果:B、C、D的左室射血分数均低于A组(P<0.05),D组小于B、C组(P<0.05),且B、C两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的网络左心室内径均高于A组(P<0.05)。采用偏相关分析(除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等影响),仍具有相关性(P<0.05)。B组、C组左心射血分数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D组左心射血分数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可致使左心射血分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左心射血分数之间呈负相关。

【关键词】川崎病;左心射血分数;冠状动脉;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2)24-0032-04

川崎病是好发于幼儿群体为主的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临床表现为发热、结膜炎、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影响患儿生活质量。该病在发病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冠状动脉损伤,对患儿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2]。引起冠状动脉损伤是由于微循环障碍功能受损所致的结果,患儿体内血液呈现高度粘稠状,普遍存在着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和冠脉血流储备异常,对心功能构成很大的威胁;冠脉微循环栓塞原位血栓形成和自发性的斑块破裂及冠脉血管介入治疗导致的微血管栓塞 ,使心肌灌注发生障碍 ,引起心肌缺血并促进心肌重塑。心肌顿抑会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坏死,心肌细胞死亡,破裂等,通过往期的临床可知,在早期心肌顿抑引发的心肌微循环处于“ 高动力”状态 ,心肌缺氧,强化代谢能力,提示心肌内微循环短路可能是心肌顿抑微循环障碍 、心肌收缩功能障碍的机制。对此,需要患儿尽早到院诊断及治疗,才能够有效的保障其生存质量。早期实施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对机体造成一定伤害,且部分医院尚未开展该术式[3-4]。而平素所采取的常规超声通过是在冠状动脉损伤发病2~4小时后才可以作出检测。因此,为了精准诊断左心射血分数与冠状动脉相关性之间的关系,需要采取一种可靠的诊断方式。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8月至2021年11月川崎病患儿94例,探讨川崎病患儿左心射血分数与冠状动脉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8月至2021年11月川崎病患儿94例,将其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74例)与无冠状动脉损害组(A组)20例。冠状动脉损害组应用冠状动脉硬化程度(Gensini积分)进行进一步区分为B组(Gensini积分≤10分)25例,C组(10分

2.2 B、C、D組左心射血分数与冠状动脉相关性

采用偏相关分析[除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HbAlc)、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等影响],仍具有相关性(P<0.05)。B组、C组左心射血分数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D组左心射血分数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5),见表3。

3 讨论

川崎病是日本医生在19世纪60年代首次报道的疾病,主要以发热、出诊等典型临床表现[5-6]。经研究指出该病患儿左心射血分数异常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川崎病患儿在急性期存在显著的免疫失调,严重破坏体内内皮细胞生成,进而出现血管炎,而血管炎随着时间累计,加之左心射血分数异常则会导致患儿心血管病变,出现冠状动脉扩张、狭窄等,甚至影响心肌功能,引起心脏功能障碍,甚至引起患儿死亡[7-8]。

在过往的临床上研究认为发热天数超过10天后,患儿体内的炎症因子、血小板等均会发生异常变化,而这些变化是构成患儿出现左心射血分数异常主要因素[9-11]。但由于该病没有特异性指标、指定的诊断标准,而早期患儿发病缺少典型表现,很容易在诊断过程中出现漏诊、误诊,耽误患儿最佳治疗时间[12-14]。常规诊断技术是诊断此病常见方式,但受到经济因素、患儿不配合等因素影响,这项诊断技术几乎很少在临床上运用。而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属于无创诊断技术,具有诊断率较高、价格低廉、操作方便等优势,且可以精准诊断出左心射血分数、冠状动脉异常等,为临床医生后续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保障患儿生存质量,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及推荐[15-16]。

本研究显示,B、C、D的LVEF均低于A组(P<0.05),D组小于B、C组(P<0.05),且B、C两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的LVIDs均高于A组(P<0.05)。由此可看出来患儿的心功能缺损,是由于患者受到冠状动脉损害的影响,使得病变部位血管出现内壁增厚、纤维化,使得血液无法正常通过,进而形成心肌缺血。而且川崎病可引起心肌细胞性质改变、紊乱其排序等,使得细胞间质发生变化,引起心肌炎、心包炎等出现,进而造成左心心室整体功能异常[17-18]。部分患儿的LVEF较为严重,分析原因:(1)冠状动脉病变影响冠脉血流及心肌供血,这与狭窄程度及病变支数有关外,还能狭窄长度形态和侧枝循环状态有关,特别是慢性缺血时重新建立侧枝循环,对改善以及维持心肌血供及心室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在临床上冠状动脉造影虽然是诊断此病的标准,可能是因为受到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血供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会影响左心射血分数的判断,通常临床上采取超声来诊断此病。(3)心肌存在缺血预适应现象,不但意味着心肌梗死坏死面积得到改善,同时利于心肌收缩功能的恢复。通过本次研究采取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诊断患儿的心功能,发现与无冠状动脉损害患儿比较,可见心脏功能严重缺失,特别是舒张功能更为显著。

采用偏相关分析(除却LDL-C、血尿酸、HbAlc、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等影响),仍具有相关性(P<0.05)。B组、C组左心射血分数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D组左心射血分数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5)。通过这一研究可知:左心射血分数与Gensini积分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当Gensini积分升高时,则意味着患儿的心功能存在明显的问题,如冠状动脉狭窄等。同时这一研究还可以得知左心射血分数的异常与LDL-C、血尿酸、HbAlc等因素有关。现阶段,除了考虑Gensini法外,临床上多数采取病变血管分支来分析心功能,但是这种方式需要考虑狭窄程度。经过本文研究得知,冠状动脉病变是引起患儿出现左心射血分数异常的主要因素[19-20]。通过超声检查心脏的收缩期及舒张期,然后采取Teichhozs法计算心脏容积及左心射血分数的数值,由于超声检查时,可能会受到瓣膜反流、心律失常等影响,而通过Teichhozs法的进一步计算能够提高诊断精准度,同时可以排除影响诊断效率的不利因素[21-22]。此外,通过本次研究来看,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积分的增加,左心射血分数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引起冠状动脉损伤是由左室收缩功能低下是心肌坏死纤维化所致 ,这种心功能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在80年代初,便有了心肌冬眠这一说法,认为患儿出现冠状动脉损伤可能与慢性无痛性持续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依据相关研究报道可知,造成冠状动脉损伤对左心射血分数的影响具有层次性的:(1)缺血时间短于5 min,心肌会出现短暂性功能丧失,患者成功获得灌注后即可恢复正常状态;(2)患儿冠状动脉受阻时间在5~20 min,对患者实施灌注后,心脏收缩功能延迟恢复,可导致患者数小时或是数天处于冠状动脉受阻状态,被称为心肌顿抑;(3)较为严重的心肌缺血可使心肌直接处于冬眠状态,患儿数月或是数年受到冠状动脉的收缩障碍影响;(4)患儿心脏受阻时间超过半小时,可导致引起心肌不可逆损伤坏死纤维化和不良心室重构。早期对于微血管病变,实施血运重建,改善冬眠心肌的功能,提高左心射血分数,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慢性缺血造成的不可逆心肌变化,提高心功能以及加强预后。

综上所述,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可致使左心射血分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左心射血分数之间呈负相关。本次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样本量有限,尚需要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以证实左冠状动脉直径与左心室射血分数见得负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 罗云娇,甘泉,马薇,等.川崎病患儿血清CaN,NFATc1水平与冠状动脉损伤及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J].疑难病杂志,2022,21(3):232-236.

[2] 周进,谢圭,罗叶萍,等.白细胞介素12A基因rs568408位点多态性与川崎病及其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0,36(15):2186-2188.

[3] 杨蕊华,李亚蕊,崔涛,等. 川崎病患儿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及临床意义[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5):105-106.

[4] 张英谦,王华,李亚楠,等. 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特征及其风险预测指标评价[J]. 中国医药,2020,15(12):1831-1835.

[5] 赵宇婷,武萍,肖钰昕,等. 超常左心室射血分数的研究现状及影像学在其中-的应用潜能[J].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2,42(5):303-307.

[6] 曾子倩,高燕,张璟,等. 左心室二维斑点追踪成像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研究[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20,15(6):437-440.

[7] 罗洁,李晓忠,闵月,等. 川崎病患儿心率变异性与PCT的相关性及其预测冠状动脉损伤的价值[J]. 河北医学,2021,27(7):1215-1219.

[8] 张亮,徐玮玮,郑钦亮,等. BNP,CRP及CK-MB检测在川崎病患儿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中的预测价值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2,34(3):69-72.

[9] 宋玉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预防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87.

[10] 楊宁.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对比[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5(16):52.

[11] 徐闪,何俊明.阿司匹林辅助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作用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7):1261-1264.

[12] 王庭学,吴国平,李翠,等. 美罗培南与乌司他丁在重症感染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8):1709-1711.

[13] 梅洁花,王勤,温鹏强,等. 低氧诱导因子-1 α信号活化在川崎病患儿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失衡中的作用[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21):1622-1626.

[14] 孙志惠,刘鹏,高吊清,等. 细菌感染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5):3564-3566.

[15] 赵春娜,杜忠东,高灵灵. 川崎病儿童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9):659-661.

[16] 张远达,李荣敏,冀超玉,等. 川崎病患儿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变化及意义[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3):211-214.

[17] 蓝莹,陈洋,熊越华,等. 川崎病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4):3311-3314.

[18] 宋瑞霞,李晓惠,张霆,等. 血小板反应蛋白2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扩张的预测价值[J]. 中华儿科杂志,2016,54(4):259-263.

[19] 胡春艳. 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不敏感川崎病的临床效果[J]. 中国急救医学,2016,36(1):224-225.

[20] 程力平. 丙种球蛋白注射剂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33(15):1425-1427.

[21] 何丽影,叶红. 典型与不完全川崎病患儿静注丙种球蛋白的临床疗效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4)79-80.

[22] 何丽影,李春晓.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炎性因子水平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影响[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25):36-37.

猜你喜欢
川崎病冠状动脉相关性
低剂量低对比剂冠状动脉CTA个性化扫描方案的研究
高敏C反应蛋白在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中的应用
医学信息(2016年30期)2016-11-28 20:11:51
基于Kronecker信道的MIMO系统通信性能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37:34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冠脉分叉病变分支球囊保护技术与分支导丝技术的对照研究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川崎病诊治及护理
非典型川崎病临床护理分析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提高成功率的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