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明,卢兰平
(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100083;2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 100084;3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于2022年4月21日向社会公布,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课标(2022年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是国家意志的直接体现[1]。这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实施10年来的一次重大修订与完善。《课标(2011年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质量提升做出积极贡献。但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世界科技不断腾飞进步、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与普及的大背景下,其灵活性与适切性受限。因此,本次修订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及创新导向,增强课程思想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体现课程时代性,与时俱进,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提供具体指导。
《课标(2011年版)》自实施以来得到了国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有学者梳理了《课标(2011年版)》相较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新发展[2],对比了两版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总体目标、课程理念、分级目标等方面的异同[3],对《课标(2011年版)》的核心理念进行了解读,讨论如何正确理解和切实落实课标[4]。有学者调查了《课标(2011年版)》对一线英语教师与教研员的影响,发现教师与教研员普遍对《课标(2011年版)》持积极支持的态度[5]。当然,也有学者指出《课标(2011年版)》研制过程中的问题,如课程内容选择方面的文化结构失衡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6]。2018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与“英语学习活动观”等概念成为研究热点。核心素养视域下,学者反思了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不足[7],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与方法,强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互动整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内化、转化知识,构建提升技能、形成素养体验过程的情境,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性思维[8][9]。《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实践性等特点,明确了落实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指明了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方向,成为实现英语课程深度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有利保障[10],为我国基础外语教育长期存在的割裂语言与文化、割裂语言与思维以及学科育人方式标签化等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11]。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研究者与英语教师落实了一系列课堂教学实践,如教学活动设计[12]、词汇教学实践[13]与阅读教学实践等[14]。
《课标(2022年版)》的颁布将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本文对比两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结合已有文献,分析此次修订的内容与特点,并提出思考。
对比《课标(2011年版)》和《课标(2022年版)》融合核心素养的内涵,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上均有较大改动;以课程内容取代分级标准,新增学业质量内涵与描述,并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明确纳入课程实施建议中。
《课标(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是《课标(2011年版)》所述“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延伸与发展[15]。《课标(2022年版)》不再割裂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描述,而是强调课程性质的统一,认为学习与运用英语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英语素养的基础性任务外,还对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着重要作用。《课标(2022年版)》凸显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不仅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课程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更要求学生在汲取文化精华的同时,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持文化自信;不仅要求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更要求学生在形成意识的基础上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16],体现英语课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特征。可见,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育人任务更重、国际视野与格局更大。
就课程理念而言,《课标(2022年版)》强调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从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考试评价的改进方面深度融合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提出建立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九年义务教育英语分级体系;新增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聚焦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等3大主题范畴;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参与到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理解、应用时间和迁移创新等相互关联的活动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鼓励教师使用数字技术和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7]。这些变化立足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实际,从课程结构到课程内容、从评价方式到学习资源,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发展趋势指明方向。
《课标(2022年版)》首次提出核心素养内涵,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18],并以核心素养的4大维度,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为基础确定课程目标。
相较于《课标(2011年版)》所述“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的总目标,《课标(2022年版)》总目标站位更高更为强调课程的育人价值[19]。具体来说,《课标(2022年版)》对《课标(2011年版)》中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所构成的英语课程目标进行了完善与升级。其中,“语言能力”整合了“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要求学生认识英语与汉语的异同,逐步形成语言意识,进行有意义的沟通与交流。“文化意识”进行了延续,但内涵扩大,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知识,加强外国文化理解,还需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体现了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思维品质”强调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的相互推进与融合,是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而“学习能力”是“情感态度”与“学习策略”的升华与拓展,贯穿至学生英语学习始终,是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20]。《课标(2022年版)》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围绕核心素养内涵,体现了课程性质,反映了课程理念,展现了更为宏大的课程育人价值。
《课标(2022年版)》设置了循序渐进的学段目标,提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分为3个学段,其中,一级对应3~4年级应达到的目标,二级对应5~6年级应达到的目标,三级对应7~9年级应达到的目标,取代了《课标(2011年版)》所提出的义务教育五级目标体系。义务教育五级目标体系要求6年级结束时应达到二级目标,9年级结束时应达到五级目标,一级、三级、四级目标为过渡级别,这一提法灵活性与开放性过大,对过渡年级(1~5年级、7~8年级)课程实施的教学与评价指导性过于宽泛。《课标(2022年版)》的3个学段目标对1~9年级进行了系统性考量,各学段目标之间更有连续性、顺序性与进阶性。学段目标具体描述则基于核心素养内涵,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4大方面上提出具体需要达到的维度目标(如表1),相较于《课标(2011年版)》均以“能做”描述为主的五级目标体系更为具体,对各个学段的教学与评价更具指导性。
表1 两版《英语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描述对比
《课标(2022年版)》学段目标的描述修订有如下3个特点。
第一,体现语言能力目标整体观。《课标(2011年版)》中,语言技能分为听、说、读、写4个分项进行描述,语言知识分为语音、词汇、语法、功能与话题5个分项进行描述,着眼点仍以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为主,将语言知识与技能分割为小项进行描述;而《课标(2022年版)》语言能力方面的目标描述不再分项描述,而是更加强调语篇类型与结构,学生在感知与积累的过程中,不断习得语言知识,建构语言规则,从而能够顺利表达情感态度,交流观点意图。将英语语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学习,体现了语言能力目标整体观。
第二,强调国家认同感与中华文化自信。《课标(2011年版)》对文化意识的目标描述更多关注于外国文化与习俗,而《课标(2022年版)》则更为强调中华文化自信,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概念,通过比较中外文化现象与差异,判断文化异同,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注重调试与沟通,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华文化自信。
第三,注重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课标(2022年版)》对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列出详尽的学段目标,强调在语言学习中培养思维发展,在思维发展过程中促进语言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与调整语言学习策略、秉持合作探究精神,通过观察与辨析,逐步培养归纳与推断、批判与创新等思维品质。英语学习的途径与目的发生巨大变化。
《课标(2011年版)》未单独成章阐述课程内容,而是将其融入至第3部分分段标准中,仍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与文化意识作为课程内容维度,指向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标(2022年版)》在第4部分详细阐述了课程内容,并提供了详尽的教学指导,明确提出课程内容融合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与学习策略六要素,倡导英语学习活动观,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持续发展,突出了全新的育人价值观和整合的内容机构观。两版课标课程内容对比及特征如表2所示。
表2 两版《英语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对比
通过对比两版《英语课程标准》,本文发现修订内容有如下3个特点。
第一,体现整合的内容结构观与英语学习活动观。《课标(2011年版)》中课程内容5个要素,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与文化意识之间缺乏关联,缺失统领各个要素间的核心知识,教师在课程实践中难以整合课程内容,导致教学内容碎片化,无法形成学习内容的全局观。《课标(2022年版)》凝练与整合了课程内容,融合了构成课程内容的六要素。紧密相连的课程内容结构体现了整合的内容结构观,共同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如图1)。
“主题”位于内容结构的最顶端,具有统领和联结其他要素的作用,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语境范畴;“语篇”在内容结构底端,充当着整合各要素的载体作用;“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核心要素,嵌于内容结构的中心太极图中,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融合、相互关联,为语篇的构成和意义的表达、奠定学生人文底蕴提供语言要素与内容资源;“语言技能”与“学习策略”分布在内容结构两侧,为促进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习得提供技能与策略,同时加深学习者对主题和语篇背后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的认识,合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此外,在内容结构外侧新增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3类互动关联、循环递进的英语学习活动,体现“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与理解类活动,梳理主题与语篇中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合理使用学习策略与语言技能建立知识间的关联,进而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不断内化所学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最后通过迁移创新类活动引导学生联系个人实际,在新语境中,解决生活中实际的新问题,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体现围绕真实语境、具有真实意义、循环递进的英语学习活动观。
第二,设置灵活的内容分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兼顾小学英语开设起始年级的区域差异,《课标(2022年版)》的课程内容分三级呈现,设置预备级和3个“级别+”,预备级主要满足1~2年级教学需要,“级别+”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内容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注重课程内容基础性、普遍性的基础上,确保课程的适切性。本文梳理了设置“级别+”的课程内容,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设置“级别+”的课程内容
由表3可见,设置“级别+”的课程内容主要体现在语篇、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3方面。语篇方面,新增说理类文章,扩大语篇类型,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多样的语篇选择。语言知识方面,相比《课标(2011年版)》,“三级+”新增约200个词汇及一定量的习语与固定搭配,增加词汇知识要求,并与语篇“三级+”一脉相承,要求学生厘清理解说理类文章的各个要素,增加难度。语言技能方面,“级别+”则更为重视学生的语用能力,强调“看”的语言技能,要求学生能正确、得体、有效地使用英语。“级别+”的课程内容设置更为灵活,兼顾到不同心理和认知特点及语言能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需要,为促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多样化的内容选择。
第三,提供操作性强的教学提示,注重初中与小学的教学衔接。《课标(2022年版)》课程内容第二部分为基于课程内容的教学提示,分别从预备级、一级、二级与三级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教学提示,旨在为不同级别课程内容的关键问题提供解决指导方案,纠正英语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为落实课标理念与内容提供详实而具体的指导。
课程内容中未对预备级(1~2年级)提出内容要求,而是在教学提示中明确其学习活动与学习要求,强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学生的体验、感知与实践,采用激励为主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一级(3~4年级)重视听说和模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要创设丰富语境,在理解和表达活动中帮助学生习得词汇和语法知识,基于语篇设计逻辑关联的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结构化知识。二级(5~6年级)要求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重视对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学生学会学习奠定基础,强调通过感知、体验、运用、实践等循序渐进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拼读能力与语音意识,并通过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三级(7~9年级)明确提出做好初中与小学的教学衔接,通过调研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体学习特征,依托真实、有意义的情境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指导学生自主建构和内化新知识,发展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指导学生坚持开展课外阅读,注重培养和发展阅读素养,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标(2022年版)》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的各个阶段,循序渐进地提出具体且可操作的教学提示,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宏观的教学导向,更有详实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做法,以课程内容为基础,分阶段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课标(2011年版)》未明确提出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与标准,而是在课程设计思路中以五级制的目标要求指出,二级为6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要求,五级是9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要求,并未对各个级别的要求进行详细刻画,评价标准模糊,指导意义不大。《课标(2022年版)》新增学业质量部分,取代《课标(2011年版)》五级制评价方法,基于核心素养4大维度,从学习结果的角度详细描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各学段学业成就的典型表现,学业质量倡导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理念,探索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素养导向的评价体系[21]。
学业质量均使用“能做”表述,基于课程内容中的主题、语篇、语言与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及学习策略对不同学段学业成就所表现的关键特征进行描述。其中,一级共12个标准描述,主要为感知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具有初步的问题意识,尝试反思,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二级共15个标准描述,主要为了解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现象,比较信息异同,具有问题意识,能反思学习情况,遇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探讨,寻求帮助;三级共17个标准描述,主要为归纳与分析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定期反思学习情况,调整学习计划,主动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学业质量以核心素养4大维度为导向,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四大维度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3个学段提供了循序渐进的学业成就表述,明确各个学段的教学任务与评价标准,对英语课程进行“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更具指导性,有利于学校与教师落实与践行课程内容与课程理念。
《课标(2022年版)》对新时代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英语学科的育人目标,是值得所有英语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本文有如下3个方面的建议以落实新课标的课程理念。
Tyler认为有效的课程必须回答4个基本问题,即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如果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评估确定这些教育目标真正得以实现[22]。从泰勒构建课程的基本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效的课程起源于教育目标设置,在课程的最后又回到教育目标,要用评价手段去评估教育目标是否实现。由此可见,一门课程是否有效取决于教育目标是否科学,是否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教学使其产生课程所期望的变化,因此课程的教育目标具有价值取向,需要首先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
《课标(2022年版)》前言部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做出了明确回答,认为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标(2022年版)》在目标部分增设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对英语学科的育人作用进行更为具体的描述,围绕核心素养内涵,体现了课程性质,反映了课程理念,展现了更为宏大的课程育人价值,体现出英语学科在“立德树人”总体教育目标上承担的特殊贡献。英语教师只有看到英语学科承担的育人使命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理解并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一线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英语教师想要深刻把握《课标(2022年版)》修订的内涵,就要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有深刻认识,而不仅是把关注点放在新课程标准学科内容的变化上,从学科内容的角度去解读和理解新方案、新标准,忽略新方案和标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培养目标的强调。一线英语教师需要将新课标的培养目标细化落实到英语课程和教学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强化英语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学科德育,让英语课程教学服务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上。
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理念,把握课标内容精髓。新课标的提出首先要求英语教师转变英语课堂教学理念,理念先行,才能让新课标的内容落到实处。英语教师要把以传授知识、追求分数为导向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将教学活动聚焦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课标(2022年版)》提出的核心素养是英语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指明了英语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这也是《课标(2022年版)》修订中最显著的特点。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原来“双基”和“三维目标”的发展,是从强调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发展到关注“人”,即学生的发展;是从重视学科本身的知识和能力,发展到重视学生如何运用“英语”这一语言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面对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线英语教师应当树立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和评价观。树立以素养为导向的新英语课程观需要回答4个问题,即为什么教(教育目标)、教什么(核心素养)、如何教(教学经验的组织)、教得怎么样(评价)。以素养为导向的英语课程是真正让学生学习发生的课堂,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从学生的角度,这4个问题则变为: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学得怎么样。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将这4个问题融会贯通到每节课的实施中,形成“教—学—评”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和实施[23]。
本次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的变化之一是新增学业质量部分,突出评价在英语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也体现了评价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去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核心素养的要求和期望、如何将评估有机地融入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英语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成功实施课程的关键保障,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知识、方法、信念和态度,除了通过外部培训和培养形成,还需要通过在实践中的持续反思逐步形成[24]。《课标(2022年版)》的颁布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英语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单靠老师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要充分发挥英语教师群体集体的智慧,创设良好的教研组氛围,统筹规划和实施校本教研,凝聚全组教师的教育智慧,合力应对英语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所带来的挑战。聚焦教学中的真问题,通过微型课题研究、读书沙龙、专题研讨、课堂观摩等形式,构建实践导向的教师学习研究共同体,基于证据的教学实验和研究,提升自身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突破瓶颈,创新发展。
本文对比了《课标(2022年版)》与《课标(2011年版)》的各部分,分析了修订内容,发现《课标(2022年版)》围绕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上对核心素养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4大维度提出要求;在课程性质上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统一,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凸显人文性,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在课程内容上依托主题与不同的语篇,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并利用语言技能与多样的学习策略,通过3类循序递进的英语活动,构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并提供详细具体的教学提示;在评价中引入学业质量,分3个学段描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修订后的《课标(2022年版)》能够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促进课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持。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贯彻《课标(2022年版)》理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部门、一线英语教师应转变理念,扎根教学实践,发挥集体智慧,建立教师学习研究共同体,立德树人,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