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新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吉林 长春 130000)
2018年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由此,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就成为中小学校工作的明确任务。教育部2019年11月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要求强化校本教研、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因此,作为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是同向同行的,逐渐成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主渠道。
随着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如何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实质内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改革的具体目标,学校如何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就成为基础教育研究的关键性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如何走出传统教学体系的束缚,使师生间的“教”“学”关系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教研活动直接对接减负增效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中小学校本教研承担的重任。
现行中小学校本教研实践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学校的行政管理意识强于专业引领意识、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教研缺乏系统性与持久性等问题[1]。东北师大附中作为吉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全国首批示范性高中,开展了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对中学校本教研文化结构进行了独特的解读,探索中学校本教研的实践路径。研究与实践表明,引领校本教研行动、凸显校本教研品质、滋养教师职业精神的教研文化建设成为破解校本教研困境的关键。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首次定义了“文化”,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2]。学校文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沃勒于1932年提出——学校文化是在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3]。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学者对学校文化进行研究,但对学校文化的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成为热点却是在2001年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推行之后。石中英在对学校文化的概念解析中强调,学校文化是以学校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学校生活中一整套的观念体系、行为方式、语言符号 、风俗习惯以及环境建设的有机体[4]。
教研文化是从学校文化概念中衍生出来的子概念,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学校教研文化的深度决定了其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也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高度。由于教研文化正处于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之中,其内涵并没有得到清晰明确的界定。部分研究者在实践中对校本教研进行了解读,如汪小祥提出,教研文化是指参加教研活动的所有成员在活动中的实际表现,以及隐藏在这种表现后面的对教研活动本身的一种价值判断[5]。笔者基于自身的长期实践,认为校本教研文化是一所学校立足于自身传统,在长期的校本教研实践中所形成并被大多数教师接受、认同及遵守的教学理念、价值取向、教研规范、教研模式及评价机制的总和,是学校全体教师表现出来的关于教学工作的精神风貌、情感态度。
校本教研伴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得以产生、发展,当前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促进教师开展专业研修与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项教育制度。
1.校本教研文化的性质。校本教研文化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在东北师大附中教师心目中,校本教研文化至少包含4种属性:一是文化属性。文化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结果,校本教研的文化属性就是教师要探索自身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存模式和精神追求。这要求学校必须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即教师的主体性。多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激发教师主体性的教研行动。二是教育属性。校本教研文化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一种独特文化样态,因其符合教育规律,为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服务的宗旨与其他类别学校文化的建设目标并行不悖,东北师大附中将教研文化的建设目标定位在“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的张扬,服务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上。三是研究属性。校本教研活动、从业人员具有研究的自觉性和组织性,从事以项目为媒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认知活动,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等特点。主题式教研是东北师大附中开展校本教研的传统与特色,近年来不断强化教研深度,突出了以学术成果的创作来提升教师发展水平的方式。四是体现了“校本”特点。即着重解决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和学校亟需解决的问题,注重教学行为的改进而非教学理论的简单建构。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是校本教研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
2.校本教研文化的结构。关于学校文化的构成,国内学者采用较多的是“三层次说” “四层次说”。“三层次”是指学校文化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四层次”则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物质文化。学者赵中建在对其进行纵向维度解读的基础上,还从横向维度进行了剖析,认为学校文化从横向上可大致分为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行政文化、服务文化[6]。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东北师大附中校本教研文化进行学理分析,依据学校文化的构成,根据其所特有的校本属性——“行动”与“改进”的特性,坚持校本教研文化的四层次说,并立足于教学改革实践对其进行解读。
如图1所示,精神文化是指学校教师共同认可的学校精神、价值观念、教学目标、治学态度以及对于教研工作所形成的各种思想观点,是校本教研文化的核心与内隐层面。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在教研活动中所形成的规章制度、活动仪式、管理办法、评估标准以及相关处室的职能定位等,是每位教师都应该遵守的规范与准则,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中间层面。行动文化是指学校及各学科所开展的各种教研活动及为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研究与实践。物质文化是指学校搭建的教研平台、提供的硬件等物质条件。校本教研的行动文化及物质文化是一所学校校本教研的外显层面。
校本教研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教师实践智慧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实践过程中不能脱离教师的教育教学具体行动,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形式。东北师大附中所提出的“素质教育”和“自觉教育”在国内教育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校在2017年进而提出了“扎根中国大地,建设学术型中学”的办学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发展是关键,文化引领是核心,尤其是校本教研文化的引领对学校教师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在2022年学校开展的教学百花奖已经举办到第40届,成为极具引领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项目。活动主题与课程改革内容紧密相联,400多节高质量研究课与教学成果的发布使学校的教学研究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引领作用。教学百花奖代表着东北师大附中校本教研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被视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与精髓。
校本教研在东北师大附中的实施情境是:依据学校提供的物质条件和搭建的平台,一群以学科为单位、有着共同的教学关注点,以项目为依托、对同样的教育问题有研究兴趣的教师聚集起来,共同设计、表达观点、展示课例、相互评论、分享经验、跟进改善,最终形成共同的研究结论,达成某种共识,使每个成员对所从事教学实践的理解不断加深,专业能力、学术能力不断提高,校本教研文化渐浓渐厚,呈方兴未艾之势。东北师大附中在多年的校本教研文化建设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校本教研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研活动,它是从目标设计到功能、方式上都承载着推动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目标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文化行为。在校本教研文化中,价值观是核心要素,完善的价值体系是保证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均衡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精神文化的核心。
1.促进校本教研价值体系达成与学校价值体系之间的高度一致性。校本教研文化是学校整体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保持其与学校文化的高度一致性。学校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校园文化等都能够对教研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是教研文化的重要支撑。从学校传统文化来看,东北师大附中是一所有着72年办学历史的实验研究型中学。自2017年以来,东北师大附中在建设学术型中学的目标引领下,启动了培养学术型教师的系统工程,对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与专业学术能力培养进行了分阶段的规划与实施。学术气质和学术能力是附中教师特有的内涵,成为学术型教师是每位教师的职业目标。在学校整体文化氛围影响下,每位教师都重视能够引领其走向学术型教师目标的校本教研这一重要路径,并认同、践行“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为学术型教师、促进学校成为学术型中学”的价值理念。
2.明确了校本教研价值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生命发展的两个维度。文化意义上的校本教研在我国教育领域已经取得广泛认同,但是从现实来看,文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东北师大附中在引领教师形成校本教研的价值观、形成以学校为整体的价值体系的过程中,重视从教师、学生生命发展的角度出发,并将二者视为价值体系的两个重要维度。例如学校通过设立目标清晰、层次分明的荣誉教师评选体系,引领教师养成了参与校本教研的职业自觉性。学校启动了以我国著名教育家陈元晖(东北师大附中首任校长)名字命名的“元晖工程”荣誉教师评聘系列活动——元晖学者、元晖教学名师、元晖青年骨干教师和元晖德育名师,为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发展需求教师的自觉成长提供了平台和清晰的发展目标,引领教师追求专业发展、提升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促进学校整体校本教研价值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再如学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兴趣发展、主体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了知识、能力、兴趣与需求的有机统一。教师在学科思想的研究与校本教研的行动中,更关注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张扬、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历史校本教研组提出了“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语文组提倡“语文教育民族化”、数学组倡导“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英语组主张“通过项目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等理念和行动目标。政治学科对幼、小、初、高一体化思政教育的探索,生物学科对幼、小、初、高一体化生命教育的探索等,使校本教研的价值得到充分彰显,并贯穿于教研发展全过程。
校本教研的制度文化是由学校教研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共同构成的[7]。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理念在内的一切精神成果,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的凝结形式,体现了学校文化发展的水平。有学者认为,学校制度文化的培育要经历萌发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发扬期等过程[8]。东北师大附中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正处于发扬提升阶段,学校已在3个方面予以加强。
1.强化制度文化建设的规范性、科学性。在校本教研制度的形成、修订、补充及废止等方面制订了规范性的程序,如立项申请、文件起草、意见征询、会议研究、学校审核、领导签发等环节,严格按程序进行,有些环节可能会反复多次。同时,为提升制度内容与教师和学生生命发展价值目标的吻合度,会对涉及的主要问题采取全面调研、广泛征询意见、专家论证等步骤,然后采纳合理建议。如此既坚持了对历史经验的传承,又坚持了面向未来、不断创新。当前,学校已经将校本教研制度纳入学校内控制度。为了提高校本教研工作质量,发挥制度的规范效果,学校成立以各学科带头人组成的、由学校全体教师民主推荐产生的教学专家委员会,加强了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
2.坚持制度文化建设的自主价值取向。在学校校本教研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坚持“自主”的价值取向。这种自主是在对自由与秩序两种价值追求的动态平衡中实现的。自由与秩序是一对矛盾:当我们在制度文化建设中过多地关注自由这一价值取向时,容易造成对秩序的弱化;反之,如果过多地关注秩序这一价值取向,则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教师对于自由感的体验。因此,科学合理的、得到广大教师支持并运行良好的校本教研制度文化必须在自由与秩序之间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从而使教师在参加学校教研过程中既有稳定的秩序保障,又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以制度激发教师的自主性,使自主的价值取向成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核心,学校所有的教研平台、各种研究课、汇报课、各种研讨活动的组织,都是建立在学校倡导、教师自主承担的基础之上的,教师的自主、自觉成为推动校本教研发展的最强力量。在自主价值取向引导下,学校教师每年自主申报、参与各级研究课题近百项,学术成果超过百项,代表性学术成果在全国、全省产生了较大影响。
3.主张制度文化建设的开放与理性。为深化校本教研工作,拓宽校本教研的工作思路,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与其他学校共享与交流,进行适时的调整与改进。学校与国内12所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成立了教研协作体,与东北三省内的名校组织了以开展联合教研为目标的三省四校教研协作体、三省十二校科研协作体等非正式组织机构。每年都有主题鲜明的联合教研活动,例如三省四校教研协作体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4所学校开展了30年的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学校的制度建设也从刚性的规章制度构建阶段走向了带有更多弹性、体现学科特点和教师意志的各类支持计划设计阶段。学校制定了渗透学校风格与特色的学科教研支持计划与科研课题支持计划。学科教研室可以根据学科发展状况自主设计教师学科专业培训计划、教学类研究活动、科研类研究活动等。这种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制度构成了东北师大附中的制度体系,并促使学校从一般的制度建设进入制度文化建设阶段。
自实施国家新课程以来,校本教研活动得到大力提倡,学校管理行为的变化引发了教师研究行为的变化,优秀教师学习反思、开始反思,甚至习惯于反思;更多的教师开始寻求团队、寻求合作、寻求专家引领,系统化地研究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东北师大附中基于自身传统建构校本教研的行动文化。在行动目的上,学校既关注课堂教学研究科学性、时效性的提升,又关注教师对教科研成果的梳理;在行动方法上,学校通过系统的培训,指导教师将教育教学理论灵活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或硬性植入;在行动过程中,学校更关注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研究服务;在行动结果上,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展示与反思平台。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学校提出层级式校本教研的工作思路,将学校教研分为3个层次实施。第一层次的教研是立足于学科内部发展的常规性教研,既包含学科备课研究、课程实施研究,也包括学校内部成熟的、各学科教师共同认同的具有周期性特征的教研活动。这是一种传统性的、目标清晰的管理式教研,如青年教师岗位练功、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研究课、骨干教师展示课、高考试题分析与研究等,有主题鲜明、要求清晰等特点。第二层次的教研是立足于省市教研部门支持的发展性教研,是学科教研的纵深发展,是对学校多年教学研究成果的再实践与再研讨。教学反思和持续改进是发展性教研的动力所在。例如教学百花奖活动举办过程中,每年都有突破、有创新,已成为东北师大附中高品质校本教研的重要支撑点。再如东北师大附中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开始于2015年,生物学科先行尝试,并在省级教研活动中进行成果展示,为学校落实国家在2017年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标准奠定了基础。第三层次的教研是立足于拓展教研的深度与广度,引领学科在全省乃至全国占领资源高地的引领性教研。这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学校实现学术发展水平“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目标而提出的创新性教学研究活动。关注教育热点、提倡创新思维、引领教育思考是引领性教学研究活动的主题。例如吉林省于2020年开始使用新教材,学校与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联合举办了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研讨活动,与来自全国的教材使用者以现场展示的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2018年,学校数学学科承办的全国智慧教学研究活动,以3节形式不同的智慧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引发了全国同行对于如何实施智慧教学的思考。其中一节课是与杭州市二中同讲的高三复习课共生课堂。尽管内容设计简洁明了,但由于两所学校学生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碰撞,加上两位老师不同风格的引导,课堂效果在教育界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对于3个层次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校会统筹安排,提出合理化建议,并通过学科例会制度形成研讨机制[9]。
校本教研的环境支持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要在物质方面为各学科教师的教研工作提供保障。学校积极改造、充分利用各种空间为教师备课与教研工作提供了优越环境与良好氛围的支撑,在多功能教室提供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师能够在和谐优美的校园与功能齐全的教室中完成教研工作。学校通过物联网、一卡通等技术支持和先进的现代化教育平台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了最优化的物质条件。
在校本教研实践过程中,教研项目研究、科研课题研究以及各种主题教学研究活动都是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而展开的。因此,加强学习共同体的稳定性、规范性以及科学性、专业性的建设是学校校本教研质量的保障。在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要将平等尊重、互助合作、对话交流、相互启发的团队文化落到实处,将其通过可操作的细则与制度内化为教师的自主观念与行动;要将分享研究成果与加强反思改进作为提高教师队伍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使教师在学术交流与智慧分享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教师文化。
2021年的基础教育研究有两个热词——“双减”和“高质量发展”。“减”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增”——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学业质量,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因此,应清晰地认识到“双减”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这个目标的实现要满足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多样化的成长需求和以深度学习为特征的学业需求,就必然要以高质量且有深度的校本教研为基础。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改革创新的动力源泉。校本教研在一些学校流于形式,或缺少专业性,其根本原因在于教研活动不重视对成果的梳理与固化。成果是对从事校本教研的教师的激励与肯定,也是教研行动改进和教学质量提高的依据。成果是对校本教研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在改进的基础上进行推广与转化,就可能转化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转化为学校的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