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沟通护理干预对急诊科行静脉输液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2022-09-27 08:52葛勤吴丹
关键词:急诊科负性输液

葛勤, 吴丹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急诊科,江苏 扬州,225000)

随着急诊医学的迅速发展,在急诊科行静脉输液的人数日益增多。静脉输液已经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在急诊科行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常会因患者对静脉输液知识缺乏、护理不当导致穿刺部位红肿、回血等不良反应,使患者出现负性情绪[1]。因此,对急诊科行静脉输液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是现阶段最常见的干预手段之一,通过为患者解决分诊、挂号等问题,促进与患者间的交流。但在急诊科行静脉输液的患者多,流动性大,护士难以掌握其信息,并未对其施行专门的心理支持,因此对减轻其负性情绪的效果不佳[2]。治疗性沟通护理旨在对接受静脉输液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沟通,了解其诊疗史,掌握相关临床信息,通过询问患者的爱好、娱乐等方式促使其心理放松,根据了解的情况行针对性的指导,提高患者的知识储备量[3]。本研究对急诊科行静脉输液的患者采用治疗性沟通护理进行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行静脉输液的1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 首次在急诊科行静脉输液;② 静脉输液时间>4 d;③ 能独立应对各项问卷调查,并具有自主沟通能力;④ 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患有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② 合并心血管、癌症等严重疾病;③ 已参加类似疾病研究。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67例。2组间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干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为期4 d。由急诊科护士接待患者,协助其分诊、挂号和安排输液床位,讲解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及时换液和拔针,观察患者的身体情况,若出现不适感觉时,应及时为其解决问题,并进行疑问解答。

1.2.2 治疗性沟通护理干预 观察组给予治疗性沟通护理干预,为期4 d。

1.2.2.1 建立治疗小组 由1名可承担重症患者护理、组织实施重症患者抢救、护理查房和参与疑难病例讨论、工作超过10年的护士担任组长并对组员予以培训,成员为8名可承担危重患者抢救和护理工作超过 5年的护士,心理科医师担任顾问。

1.2.2.2 关系性沟通 在15 min内充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其介绍静脉输液环境,告知其静脉输液常见的不良反应,注意静脉输液速度,不宜过快,忌自行调节速度,在此过程中可与患者交流平时娱乐爱好、生活习惯等,缓解其紧张情绪。

1.2.2.3 评估性沟通 在20 min内共沟通2次,在第1、2次静脉输液结束后进行,根据患者的诊疗史及自制量表评估情况行非指导性沟通,询问患者是否担心疾病预后?对疾病状态是否了解?是否知道静脉输液不良反应?治疗后怎样应对疾病?对检查有无恐惧?有无负性情绪?整个沟通过程主要以倾听为主,方便后续对患者存在的问题行针对性干预。

1.2.2.4 治疗性沟通 在20~30 min内共沟通4次(分别为静脉输液时、静脉输液10 min、静脉输液20 min和静脉输液结束时),于第3次静脉输液至结束,选择安静的静脉输液区域,主要内容包括:① 发放宣传手册,对不了解自身疾病状态的患者,应嘱其观看输液室电视上播放的宣传片(常见外伤,神经、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的治疗与护理),并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② 若患者不了解输液不良事件,应针对性告知其不良事件的种类,为其播放药液滴空、液体外渗、针头脱出等事件的视频,及时解答疑惑。③ 告知患者诊疗医师的资历,以降低其对疾病预后的担心,讲解安全输液的各项措施、治疗后应如何随访及输液后的康复护理。④ 若患者担心自身不能应对疾病预后或存在负性情绪,应为其提供康复效果好的案例,讲解成功治愈的病例,联系诊疗医师,给予患者相关疾病科普手册,为其树立信心,鼓励其积极面对疾病,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⑤ 若患者对后续检查存在恐惧心理,则为其详细介绍检查内容,安排护工协助患者预约检查。⑥ 若患者存在健康困扰,应及时指导其合理运动,采用微信咨询医护人员,解除患者疑惑,并将其尽量安排在护士排班过程中输液。

1.3 观察指标

① 负性情绪: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4]及焦虑自评量表(SAS)[5]评价患者的负性情绪,SDS评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1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SAS评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为重度焦虑。② 应对方式: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6]评价患者屈服(5个条目)、回避(7个条目)及面对(8个条目)3个维度的状况,每个条目分值为1~4分,各维度满分分别为20分、28分、32分,分值与各项量表倾向性呈正相关。③ 不良反应:记录患者在静脉输液途中出现回血、针头脱出、穿刺部位红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负性情绪对比

干预4 d后,2组的负性情绪量表(SDS、S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的SDS、SAS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更低(P均<0.05),见表2。

表2 2组SDS、SAS评分对比分)

2.2 2组患者应对方式对比

干预4 d后,2组的屈服、回避分值均低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的面对分值均高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的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应对方式对比分)

2.3 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合计发生率(4.48%)低于对照组(16.42%,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例(%)]

3 讨论

静脉输液是急诊科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具有治疗快速的特点,但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常出现液体渗漏、穿刺部位发红等不良事件,使患者产生负性情绪[7]。常规护理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及时换液、拔针,当患者出现不适感觉时,及时解答并处理,但患者的文化程度不一,对疾病的了解程度不同,而常规护理过程中并未加强对静脉输液知识的宣讲,因此难以提高患者的护理认知水平。治疗性沟通护理是与患者进行针对性沟通,以此提高对静脉输液、疾病及不良事件等的认知程度[8]。

焦虑、抑郁是治疗过程中常见的负性情绪,SDS、SAS是评价抑郁、焦虑情绪最常用的量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上述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说明治疗性沟通护理干预应用于急诊科行输液的患者,可明显改善其负性情绪。可能是因为,该干预方案以施行针对性交流为目的,成立治疗小组,由组长对成员行更专业的培训,以提高护士对急诊患者心理状况的重视。充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增加与患者的沟通,为其介绍输液环境,告知其常见的不良事件,在此过程中通过交流日常娱乐方式、爱好、生活习惯等缓解其紧张情绪。根据诊疗史及自制量表评估结果予以患者非指导性沟通,询问其是否担心疾病预后,是否恐惧检查,有无负性情绪等。整个沟通过程主要以倾听为主,方便后续对其存在的问题行针对性干预,有助于全面掌握其心理状况[9]。在第3次静脉输液治疗结束后,选择安静的输液区域行治疗过程的讲解,根据患者对输液、疾病、恐惧等情况给予针对性宣教,从而提高患者的自身知识储备,减轻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10]。本研究中,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合计发生率(4.48%)低于对照组(16.42%,P<0.05),观察组的屈服、回避分值均低于对照组,面对分值高于对照组(P均<0.05),说明治疗性沟通护理干预应用于急诊科行静脉输液的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对疾病的应对方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分析原因可能是,此护理方式在施行计划前,对护理人员进行更加专业的培训,提高了护士对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视,结合关系性沟通、评估性沟通及治疗性沟通,增加了护患之间的交流。护理人员了解患者对输液相关不良事件的知晓程度,针对性告知其不良事件的种类,播放宣传片可提高患者的知识储备量,及时解除其疑虑,为其讲解安全输液的各项措施,均有助于减少输液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11]。若患者在检查中出现恐惧心理,及时为其讲解后续各项检查,并安排护工协助患者预约,增强其治疗信心。若患者存在负性情绪,及时为其讲解成功治愈的案例,树立其积极心态。当患者存在健康困扰时,及时指导其合理运动,告知其添加护理人员的微信,居家时可通过语音、文字等方式咨询护理人员,解决问题,能够改善其对疾病、输液等的应对方式[12]。

综上所述,治疗性沟通护理干预可通过提高急诊科行静脉输液患者的应对方式,改善其负性情绪,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急诊科负性输液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