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选施今墨医案》治疗内伤杂病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

2022-09-21 09:15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芦根频数医案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施今墨,字奖生,一生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近现代中医药事业的领袖人物之一[1]。施老用药组方自成一格,配伍精当,善用大方,药物的组成与搭配自有法度,不同于别的医生随意搭配;施老的处方中虽药味较多、常见二十味之多,但组方用药法度严谨,丝毫无繁琐之感。《祝选施今墨医案》[2]是在施老的临证处方中所收集和整理出的,能代表施老组方配伍规律的各个系统疾病的集合;本书共收录医案74则,处方165首。本研究选取书中第二章至第九章内科疾病及杂病中医案38则,共处方87首,采用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施老的用药特点及组方配伍规律,研究其用药特色。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及处方选取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祝选施今墨医案》中第二章至第九章内科杂病中的相关医案,归纳整理医案,从中筛选出医案38则(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医案共有17则,消化系统疾病共有医案9则,神经系统疾病共有医案8则,其余内伤杂病如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贫血等共4则),共处方87首,整理归档。

处方的选取有以下标准:一是所选取的医案及方剂为治疗内科杂病,如肺炎、支气管炎、呕吐、便秘、糖尿病、甲状腺肿等,不得为治疗外科疾病;二是所选处方明确的药物的组成及配伍。

1.2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1.2.1数据规范化处理 由于中医药所处的时代和地域环境不同,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同一种药物有不同的称谓,医案中同一药物的名称各有不同。为方便数据的统计,本研究中根据《中药学》教材及新版《中药大辞典》[3]为标准,将处方中的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如统一将“鲜苇根”改为“芦根”,“白薏仁”改为“薏苡仁”,“花旗参”改为“西洋参”等。

1.2.2数据整理与录入 将研究选用的87首处方中所用药物、药物归经、性味、类别,录入office 2010 Excel进行处理,建立数据库。

1.3数据挖掘方法 基于SPSS 25.0的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对数据库中的药物进行深度的数据挖掘,得出医家的用药规律与特色。从频数分析可以得到使用频率最高、最常用的药物,而通过聚类分析[4]可以发现医家最常用的药对。

2 结果

2.1药物频数分析 经过筛选及整理,共纳入处方87首,共有819味中药,基于SPSS的频数分析统计,将用药频数大于等于10次以上共24味药物依次排列(见表1),前4位分别是桔梗、杏仁、半夏曲、薤白。

表1 处方主要药物构成(频次大于等于10次)

2.2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 本研究共纳入中药819味,其中药物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性以苦、甘、咸为主,药物归经主入肺、心两经,见表2、表3、表4。

表2 处方药物药性构成

表3 处方药物药味构成

表4 处方药物归经构成

2.3药物类别频数分析 根据《中药学》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第2版),将819味中药进行汇总分类,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选取频数大于等于5的药物类别,其中以化痰药、止咳平喘药、清热药频率最高,见表5。

表5 处方药物类别构成

2.4药物聚类分析 对本研究所纳入中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24味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聚类情况及结果如表6、图1。聚类结果:C1:桔梗、杏仁;C2:半夏曲、薤白、旋覆花;C3:西洋参、芦根、白茅根、炙甘草;C4:远志、青黛、朱砂、海浮石、冬瓜子、紫菀、苏子、白前、蛤粉;C5:陈皮、茯苓、石膏、知母、桑白皮、枇杷叶,共5种组合。

表6 处方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图1 频数排名前24位药物聚类分析图

3 讨论

3.1频数分析讨论 在本次纳入研究的819位中药中,频数大于等于10次以上共24味药物,依次为桔梗、杏仁、半夏曲、薤白、旋覆花、西洋参、芦根、白茅根、炙甘草、远志、青黛、朱砂、海浮石、冬瓜子、紫菀、苏子、白前、蛤粉、陈皮、石膏、茯苓、枇杷叶、知母、桑白皮,而桔梗、杏仁、半夏曲、薤白排在前4位,用药频数远高其余药味。桔梗,桔梗科植物,功善宣肺、利咽、化痰,《重庆堂随笔》中有“桔梗,开肺气之结,宣心气之郁,上焦药也”,《别录》谓其“利五脏肠胃,补血气”[5],是临床上常用开宣肺气、化痰之药。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桔梗还有降血糖、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6]。杏仁,甘苦温,有小毒,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随证不同的配伍可以应用于多种咳喘的病症。半夏曲,由半夏加面粉、姜汁等制成,功善化痰止咳、消食积、治泄泻。薤白,别名野葱、薤白头,为小根蒜的干燥茎,主通阳、散结、行气、宽胸,《本草图经》中言其补虚、解毒。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薤白有抑菌消炎作用,且对心血管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7]。

《祝选施今墨医案》中治疗内科杂病的中药药性中以温、寒为主。温性药,温次于热,药性温和,而非大热之品,能消除或缓解寒性,具有祛寒、补虚、健脾益胃等功效,如杏仁、陈皮、紫菀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温性类药物还具有兴奋神经中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供给能量等作用[8]。寒性药,包括性微寒、性大寒之品,具有清热、泻下之功,如石膏、知母、芦根等。在本研究中,寒性药的用药频率与温性药相当,两种药性的药物兼用,于温补的同时寓有清热之功,补而不致生热,于平衡中取效。药味以苦、甘为主。苦味药能泻、能坚、能燥,具有清热、燥湿、坚阴、通泻大便等效,如黄芩、黄连等;甘味药,能补、能缓,能调和诸药,如炙甘草、大枣等。甘、苦二药合用,共奏育阴清热之效[9]。药物归经以肺经为主,其次为心经。肺主一身之气,全身气的运行及水液的代谢,全部依靠肺的宣发肃降。药入肺经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抵御外邪,可引药物直达病邪所在,增强疗效。心主血脉,主血液在脉道里的运行,肺朝百脉,贯通心脉,助心行血,维持正常的血液运行[10]。药入心经,行气活血,令血行气畅。在治疗药物的基础上佐以少量化瘀药,也是施老治疗内科杂病的一大特色。

本研究所纳入的38则医案、78首处方中,尤以呼吸系统的疾病居多,故所纳入的819味中药中,化痰药最常用,其次为止咳平喘药、清热药及补益药;由此可见施老在治疗内科杂病,尤其是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治法以化痰止咳平喘、清热泻火解毒、补虚为主。在使用频次大于等于10的23味中药中,桔梗、杏仁、紫菀、苏子、半夏曲、旋覆花、海浮石、白前、蛤粉、桑白皮、枇杷叶为化痰止咳药,远志、朱砂为安神药,白茅根为止血药,炙甘草、西洋参为补益药,冬瓜子、茯苓为利水渗湿药,陈皮、薤白为理气药,知母、石膏、青黛、芦根为清热药。由此可知,施老在临证治疗中,治疗方法丰富,除了善于使用化痰止咳、清热解毒的治法之外,还常辅以利水渗湿、补气生津等。不拘泥于一种治法,多种治法在内科杂病中综合应用,体现了施老以整体观为核心的诊治特色,且反应了其多元化的诊疗思路[11]。

3.2聚类结果讨论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聚一类为桔梗、杏仁配伍。桔梗辛散,宣发肺气以升提上行之力为最,有“载药上行”之说,杏仁苦温,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降气之功。杏仁降肺气,桔梗提肺气,二药相伍,升降相和,既宣肺以化痰,又降气止咳以平喘,利于肺的宣降功能恢复正常。聚二类为半夏曲、旋覆花、薤白配伍。此三味药物中,半夏曲、旋覆花均有化痰止咳之效,但旋覆花化痰止咳的同时还可行气利水、通便,半夏曲还有散结、止呕之功。如旋覆代赭汤[12]中半夏与旋覆花的配伍,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旋覆花下气消痰、降逆止嗳,共奏降逆和胃祛痰之效,适用于痰阻气逆之证。虽说施老在临证中较常用半夏曲,而非半夏,但半夏曲与半夏主要功效相同,只是半夏制曲后可减毒增效[13],与半夏相比多了消食化积的功效,这使得在临床用药时配伍更加方便。薤白为理气药,功善行气、通阳、散结,与半夏、旋覆花配伍,多了行气之功。聚三类为西洋参、芦根、白茅根、炙甘草。西洋参,别名西参、花旗参,主补气养阴、清热生津,《药性考》中言“补阴退热。姜制益气,扶正气。”是临床常用中药。芦根也即苇根,芦根与苇根为同一药物,生于水边干燥之地,小者为芦,生于水深之处,大者为苇。白茅根味甘不腻膈,性寒不碍胃,利水不伤阴,善清血分之热;芦根味甘不滋腻,生津不恋邪,专清气分之热,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双清,发汗解表,清热退烧。茅根清里、芦根透表,二药相伍用,一清一透,是施老清泻肺热、解毒透疹的常用对药[14]。炙甘草,由生甘草加入蜂蜜炒制而成,药性更为温和,具有和中缓急、补虚、调和诸药等用。药理学研究表明,炙甘草还具有抗抑郁、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心律失常、抗肿瘤等功效[15]。聚四类为远志、朱砂、青黛、海浮石、冬瓜子、紫菀、苏子、白前、蛤粉。远志、朱砂均为安神药,远志养心安神,朱砂重镇安神。青黛,是将植物经过加工后得到的干燥粉末或颗粒[16],功善清热解毒、消斑、定惊、清泻肝火。海浮石,始载于《日华本草》,“止渴,治淋,杀野兽毒”,主要作用为清热化痰、利尿通淋。冬瓜子,别名瓜子、冬瓜仁,有清肺化痰、消痛排脓之功效。紫菀、苏子均为化痰止咳之药,有化痰止咳、宽胸散结之效。白前,专主肺家,治咳嗽降气的要药。蛤粉,由蛤蜊壳而来,功效同牡蛎,功善清热化痰、养阴生津、软坚散结、利水[17],内服用于各种痰证。白前、紫菀、苏子、蛤粉四药相配伍,治疗肺系疾病引起的咳嗽、咳痰、气喘等。此九种药物聚为一类,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之效,又有安神定志之用,适用于痰热扰心、痰热郁肺之不寐证。聚五类为陈皮、茯苓、知母、石膏、桑白皮、枇杷叶。《药性论》言陈皮“臣,味苦,辛。能治胸膈间气,开胃,主气痢,消痰涎,治上气咳嗽[18]。”《神农本草经》认为茯苓其“味甘,平。主胸胁逆……恐悸……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19]石膏、知母二者均为大寒大凉之品,是临床用药的常用药对,二者配伍最早见于《伤寒论》中的白虎汤,意义在于增强清热泻火、养阴生津之效[20]。桑白皮,利水消肿、泻肺平喘;枇杷叶,清肺止咳、止呕,二者均为治疗肺系病症常用药,尤善咳嗽。此六类药物的相互配伍使用,充分体现了施老临证用药以整体为中心,多元化诊疗的特色。

4 结论

通过对《祝选施今墨医案》中内科杂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可知,施老治疗内科杂病的特点:①组方用药不拘于一种或几种药物,而是多药予以配伍,功效相叠加;②善用对药,如芦根、白茅根,石膏、知母等;③多元化的诊治思路,施老在临证用药上虽药品繁多,但配伍精妙,不显繁杂。从对施老的用药规律分析中,学习了施老的配药方法及用药特色,一定程度上对诊治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是中医药学的宝贵财富。

猜你喜欢
芦根频数医案
基于中医“五辨”思维探讨医案研读方法*
基于NLP的中医医案文本快速结构化方法
药食两用话芦根
频数与频率:“统计学”的两个重要指标
白茅根与芦根煎液治鼻出血
芦根甘蔗饮止磨牙
清热小验方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谭波诊治脑中风恢复期验案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