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英 孙成华
【摘要】 谭波老师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 主任医师, 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30余载, 学识渊博, 治学严谨, 临证经验丰富, 遣方用药, 独具特色, 擅长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 尤精于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诊治。作者有幸跟师学习, 随师出诊, 获益良多。近期多项临床研究表明, 中医药对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尤以基于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为特色。今择录谭波老师治疗脑中风恢复期验案2则, 以飧同道。
【关键词】 脑中风恢复期;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医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1.153
1 临床病例
1. 1 病例1 男, 45岁。有高血压病史, 患“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经住院等治疗1个月, 病情稳定好转, 渐入恢复期。查体:左半身不遂, 行动不便, 神倦乏力, 面色萎黄, 肌肤甲错, 言语謇涩, 肢体疼痛, 纳少, 二便调, 舌质淡紫, 苔白滑, 脉沉迟无力。双颈动脉彩超:双颈动脉斑块形成,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55次/min,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心肌损害, V1、V2导联异常Q波。辨证为脑中风恢复期, 气虚血瘀, 风痰入络, 治宜补气、活血通络、化痰宣窍, 方用:黄芪30 g、川芎9 g、当归12 g、桃仁12 g、红花12 g、地龙9 g、僵蚕9 g、鸡血藤30 g、太子参15 g、麦冬15 g、郁金12 g、石菖蒲12 g、远志9 g、炒麦芽15 g、炒神曲15 g、三七粉6 g、冲甘草6 g、双勾9 g后下, 7剂, 1剂/d, 水煎取汁400 ml, 早晚分次温服。二诊:诸证减, 时有腰痛, 上方加杜仲10 g、路路通12 g, 继服14剂。三诊: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等证渐减, 仍乏力, 苔白腻, 脉沉弦, 上方加白术15 g、台参15 g、炒神曲30 g, 继服7剂。四诊:肌肤润泽, 纳增, 体力增, 舌淡白, 苔稍腻, 脉沉弦, 时值阳历7月, 长夏季节, 暑湿盛, 上方加薏苡仁50 g, 以健脾除湿, 继服14剂。五诊:见舌苔白厚, 再加大腹皮15 g, 继服14剂。六诊:半身不遂、言语謇涩诸证已不显, 双目干涩, 舌淡红, 苔白, 脉沉弦有力, 长夏已过, 脾湿已去, 上方去大腹皮、薏苡仁, 加菊花15 g、橘络12 g, 继服14剂。七诊:诸证消失, 行动自如, 言语流利, 略乏力, 上方加黄精15 g, 继服14剂。八诊:体力增, 右面部微有麻木感, 舌淡红, 苔薄白, 脉弦缓有力。上方加全虫3 g研末冲服, 加白附子6 g, 水煎服, 继服14剂, 诸证消失, 继服膏方以巩固疗效, 方如下:黄芪500 g、当归250 g、台参350 g、菟丝子500 g、女贞子350 g、黄精350 g、鸡血藤500 g、川芎250 g、太子参250 g、焦三仙各250 g、郁金250 g、远志250 g、石菖蒲250 g、天冬250 g、地龙250 g、僵蚕250 g、杜仲350 g、钩藤300 g、路路通250 g、橘络250 g、三七200 g、全虫250 g、薏苡仁500 g、桂枝250 g、制附子250 g、冰糖250 g、蜂蜜500 ml、龟板胶500 g, 加工膏方, 20 ml/次, 2次/d。随访3个月, 患者无不适。
1. 2 病例2 男, 69岁。有高血压病史, 嗜好烟酒, 患“脑梗死”经住院治疗20 d, 病情稳定好转, 渐入恢复期, 初来诊时, 建议行针灸、理疗等系统康复治疗, 患者暂不方便施行。查体:左半身不遂, 不能行走, 无力持物, 坐轮椅而来, 舌强语謇, 心烦易怒, 恶心纳少, 大便秘结, 舌质暗紫, 苔黄厚, 脉弦滑。脑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脑桥梗塞, 双额顶叶多发小缺血灶, 左侧大脑后动脉节段性狭窄;双颈动脉彩超:双侧颈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心电图:窦性心律, 部分ST段下移。辨证为脑中风恢复期, 痰热阻滞, 瘀血阻络。治宜清热化痰、活血通络, 兼以健脾化痰。方用:酒大黄12 g、瓜蒌30 g、胆南星12 g、天竺黄9 g、石菖蒲12 g、赤芍12 g、川芎12 g、路路通12 g、橘络12 g、鸡血藤30 g、地龙12 g、云苓30 g、陈皮12 g、甘草6 g, 水煎取汁400 ml, 早晚分次温服, 取7剂;二诊:无恶心, 纳食增, 舌质暗, 苔薄黄, 脉弦, 余证无改善。痰热阻滞之证减轻, 上方减清热化痰之剂, 增加活血通络、开窍之剂, 原方调整如下:酒大黄12 g、瓜蒌30 g、胆南星12 g、石菖蒲12 g、路路通9 g、橘络9 g、地龙12 g、郁金12 g、远志9 g、当归12 g、川芎9 g、桃仁12 g、红花9 g、全蝎6 g, 继服7剂;三诊:诸证略减, 倦怠乏力, 上方加黄芪15 g, 继服7剂;四诊:半身不遂减轻, 可扶杖在院中缓行, 大便干减轻, 仍3~4 d一行, 上方加杏仁15 g、肉桂6 g、熟地黄30 g以温润通便, 继服7剂;五诊:大便已不干, 仍3 d一行, 上方黄芪加至30 g, 继服7剂, 第三煎时加桑枝、花椒枝、桃枝适量, 煎水泡脚以活血通络;六诊:诸证减, 大便2 d一行, 腰膝酸软无力, 加川牛膝12 g, 川断15 g, 继服7剂;七诊:此次来诊, 患者扶梯缓行至3楼, 言语略迟缓, 纳可, 健忘多梦, 大小便调, 去酒大黄、杏仁、橘络, 加龟板12 g、生龙骨30 g、益智仁15 g、炒枣仁30 g、菟丝子30 g, 全虫减量为3 g, 继服14剂;八诊:诸证好转, 仍有左半身不遂, 继以水丸巩固治疗, 方如下:黄芪300 g、当归150 g、川芎90 g、地龙90 g、路路通120 g、桃仁120 g、杏仁120 g、熟地黄150 g、肉桂60 g、川牛膝120 g、川断150 g、红花120 g、石菖蒲120 g、龟板120 g、生龙骨300 g、益智仁150 g、远志120 g、郁金120 g、炒枣仁300 g、菟丝子300 g、全蝎30 g、酒大黄250 g、三七150 g、僵蚕150 g、鸡血藤300 g、蜈蚣10条, 加工水丸, 10 g/次, 2次/d。在服用水丸的同时, 患者入住针灸科康复病房系统康复治疗3周, 病情进一步好转。
2 分析
病例1中谭波老师指出, 该患者致病的关键是气血不足, 络脉空虚, 风邪乘虚入中, 气虚无力推动, 气血痹阻, 瘀血停滞, 筋脉肌肉失养, 故见半身不遂, 行动不便, 神倦乏力, 面色萎黄, 肌肤甲错等证;气虚血滞, 舌本失养, 故言语謇涩;舌质淡紫, 苔白滑, 脉沉迟无力为气虚血瘀之象。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 其入深, 内居营卫, 营卫稍衰, 则真气去, 邪气独留, 发为偏枯”。《诸病源候论·中风侯》云:“血气偏虚, 为风所乘也”。
病例2中谭波老师指出, 该患者致病的关键是素嗜烟酒, 饮食不节, 使脾失健运, 聚湿生痰, 痰湿生热, 热极生风, 终致风火痰热内盛, 窜犯络脉, 上阻清窍, 故见左半身不遂, 舌强语謇, 心烦易怒, 恶心纳少, 大便秘结, 舌质暗紫, 苔黄厚, 脉弦滑。此即《丹溪心法·论中风》所言:“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 治痰为先, 次养血行血, 或属虚, 挟火与湿, 又须分气虚血虚。……湿土生痰, 痰生热, 热生风也”。
3 讨论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探索及对古代文献的学习研究, 谭波老师对脑中风的病因、病机、临床辨证施治具有独特认识。谭波老师认为脑中风的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脑中风治疗不论轻重、缓急、虚实如何, 都必须贯穿一个“通”字, 即通血脉、通腑气、通经络。恢复期因气血失调, 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 血脉不畅而后遗经络形证[1-3]。治疗当扶正祛邪, 标本兼顾, 即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还应配合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 使直接作用于经络, 同时加强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 进行各种功能锻炼, 语言不利者加强语言训练, 以促进恢复。饮食宜清淡, 忌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 禁烟酒, 保持心情舒畅, 做到起居有常, 饮食有节, 劳逸有度。
参考文献
[1] 刘冉, 黄一宁.中国脑卒中急性期和恢复期管理现状.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2):132-133.
[2] 于存娟, 宋立公.构建中风病辨病治疗体系的思考.中医药信息, 2014, 31(2):24-25.
[3] 张善举, 韩冠生, 李瑞垣, 等.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药疗法的运用及效益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1): 3-5.
[收稿日期: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