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角下的英语散文汉译文本对比分析
——以The Faculty of Delight译文为例

2022-09-15 06:32
现代英语 2022年15期
关键词:译文译者原文

唐 慧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7)

一、引言

查尔斯·爱德华·蒙塔古(Charles Edward Montague)出生于1869年,在英国伦敦长大。蒙塔古是一位文笔极好的散文作家,其在英国文坛上具有一定影响力。他的英语散文The Faculty of Delight虽篇幅不长,但其音律、句段及其思想内容和情感等都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对译者而言,研究其汉译本的审美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做到有效再现散文之美呢?这就要求译者在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散文翻译时,既能准确传递原文语意,又能对其原文审美价值有一定把握,保留原文之美,从而实现原文之美在译文中有效再现,满足读者阅读需求。

二、翻译美学

关于翻译美学,许多著名学者将翻译与美学有机联系起来从而进行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综合性。最初,著名学者王国维引入“美学”这一名词,将其带入了中国翻译界。林语堂首次将“翻译”与“美学”相关联起来,并且将其翻译美学观应用在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当中。后来,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概括表述了“翻译美学”,并且他在这个美学视角下进一步阐释翻译。而刘宓庆先生[1]认为翻译回归美学,是提高翻译和翻译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翻译美学是翻译与美学的结合(哲学的一个分支)。翻译是一个从忠实到流畅、准确、文雅的渐进过程,对翻译美学来说,求美是翻译的要求。译者在翻译散文时,要对原文有正确的审美把握,从而完成散文之美的有效再现。

三、翻译美学视角下散文汉译

散文有其独特的文学魅力,选材多样,结构自由,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因此,散文往往既有文字美感和文学色彩,又能表达出原文作者的真情实感,意境深邃。散文是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抒发真情实感,传达独特文化,其定义概称有“大散文”与“小散文”。散文翻译,从语言类型上讲,包括外译汉和汉译外两个类型;从时间层面上讲,还可以是从比较古奥的散文到现代文体的翻译[2]。文章将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选取英国散文作家蒙塔古所作散文The Faculty of Delight为原文本,以中国著名翻译家高健[3]和刘士聪[4]所作的汉译本部分句段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散文翻译并探讨散文之美的有效再现。

纵观The Faculty of Delight全篇文章,英语原文简短精练,大约仅有367词,但富有哲理与充满智慧。文章节奏整体轻快,句法参差错落,严整凝练之中而富于变化。关于原文句段,句子的开头与结构多样化,其中句式长短不一,错综变化,用词巧妙,文章富有趣味与魅力。对读者来说,散文汉译文本亦需能做到有效再现原文散文之美,传情达意,满足阅读需求。接下来,文章将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对英语散文The Faculty of Delight的两版汉译文本部分句段进行更加详细的对比分析研究。

(一)语音美

语音是传达审美信息的基本形式之一[5]。语音美是指音调和声韵的美。在英语散文The Faculty of Delight原文文本中,很多句段用词句式表达都可以体现出其语音美。

高健译文:……既曾得之,便终身不应失之。

刘士聪译文:不论是谁,一旦有了这种能力,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也不一定会丢失。

分析:例1句子下划线部分的语音语调为“仄、仄、仄、平”,三“仄”和最后一个“平”调,营造出语音音调声韵之美。原文句子的语态为被动语态,原文上句提到的主语是“(to)many kids and Artists”,宾语是“the power of taking pain(in...)”。译者在翻译英文文本的被动语态时,最重要的便是找准其文本中所指的主语和宾语部分。关于被动语态的翻译,译者大多会想到“被动化主动”的翻译技巧。从句子层面来说,在很多情况下,把英文被动句化为中文主动句可以达到通顺效果且合乎情理,利于中国读者阅读理解。被动语态变化的直接后果是语态或语序的变化,后者还会导致与语序密切相关的从句主位结构发生逆转。由于英汉存在差异,对译者而言,有时候可能不好抉择如何翻译,迫不得已的变通也是难免的。将这句话汉译,译者进行翻译时,将被动语态化为主动语态,所得的译文更贴近中国人阅读习惯,更符合中国散文表达方式,既忠实又流畅。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应考虑到英汉差异,将译文语序表达变得更加连贯流畅,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文本时,朗朗上口,有助于产生情感共鸣。

原文里的两个逗号隔开句子,这两个逗号处停顿,旨在舒缓语气,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口语化特色。原文作者行文节奏轻快,并且清楚地显示出句段的层次以推进文章文意。高健版本译文“……既曾得之,便终身不应失之”其中“得之”和“失之”恰好押韵且朗朗上口,有对称美。而刘士聪版本译文则点明了“无论是谁”,将英语原文的“his”指的是谁,随后读者可知道“anyone”,进而理解是“who has ever had it”,直接译出原文之意,风格平实。笔者个人更欣赏高健版本译文,阅读起来是朗朗上口,且与原文音调声韵之美保持一致。

(二)句子美

句子美主要体现在修辞格上,如长短句的对偶、排比、重复等[6]。在The Faculty of Delight文章中,可发现原文作者例2例句使用排比修辞,有极强的说服力,可拓宽深化文章文意。排比是指结构和意义相似的几个句子,通过它来逐步增强作者的情感感受,从而产生平衡感和节奏感[6]。

高健译文:不管……,也不管……,它们却一一具在,……;油漆下面冰凉的钢铁,温暖可亲的著色木料,拿在手中一搓就碎得那么迷人的土块,微微含着日晒与荨麻的干燥气味:每件寻常的事物由于种种可爱的差别而各有一副独特性格。

刘士聪译文:不论……,也不论……,它们就是那里,……;上过油漆的铁器使人感觉冷峻,而上过油漆的木器则让人感觉温和而亲切,当土块在手里松动而散发出阳光和热荨麻的微干的气味时,简直让人陶醉;每一样普通的东西都有它自己的“性格”,而这“性格”都有其不同的怡人的特征。

分析:例2下划线部分是同一个短语“no matter what”,增强句子的节奏感,具有语音美。该句段是由三个子句组成的,尤其是第二个子句有效地连接了上句与下句,三个平行子句使文章结构变得更加紧凑,更具有美感。因句子较长,译者翻译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句意的理解。可将三个从句拆分成三个句子,然后进行三个句子的逐一翻译。根据上下文,应突出列举事物的感知内容。关于此句的翻译难点,笔者个人认为关键在于句子中副词含义的准确理解和怎样翻译成不同的语言,使译文能够具有美学价值,呈现出一定平衡感和节奏感,如“astringently”“familiarly”和“enchantingly”。例2,原文作者倾向于使用表示积极情感色彩的词语,如delicious,并且原文作者蒙塔古善于举例子讲道理,使文章形象生动且富有哲理性。

就个人而言,例2的翻译,笔者更欣赏高健版本译文。关于这句话中的“delicious differences”,笔者认为“delicious”和“differences”的搭配是此句的点睛之笔,新颖且生动。高健版本译文“种种可爱的差别”比刘士聪版本译文“有其不同的怡人的特征”更好,用“可爱”一词来形容事物的“差异”突显出自然生动有趣之态。“delicious”这个词,人们一般用其形容食物的美味程度,原文如此表达,却惊喜又生动地呈现散文之美。所以当此句被译成中文时,笔者认为“可爱”一词的含义不仅表达了事物之间的差异,而且还表达了人们对这些差异的热爱,译文更加贴切生动,呈现散文之美。

(三)意境美

2012年,刘宓庆表示,意境是主体审美体验中对物象附之以情的艺术空间,是意念、情感、感情的艺术结合。刘士聪曾指出,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一种意境和氛围,它们构成了作品审美价值的核心。对散文来说,意境无异于灵魂。文学作品的要素——意境体现原文的风格。因此,在散文翻译中,译者应仔细品味原文所表达的深刻意境,并在译文中展现散文原文的艺术风格。

高健译文:正确的教育,……,必将把喜悦这种创造性的能力推而广之到知识、智慧与崇高的一切可能中去。而三者又都将以它为其起点、条件或原材料。

刘士聪译文:正确的教育,……,可以调动这一带有创造性的快乐的天赋,使其纳入所有可能的各个方面——知识、智慧和高尚的情操。对这三者,这种心理能力是开始,是条件,或是原始材料。

分析:虽然The Faculty of Delight文章篇幅短小,但从文章最后一段便可见其意蕴深长。例3下划 线 部 分“The right education”“knowledge”“wisdom”和“nobility”,均是联想意义较为积极明朗的词语。例3译文显示出,两位译者都把握了整体意境与氛围,升华了文章。高健版本译文偏向于直译,而刘士聪版本译文偏向于意译,无论直译还是意译,其实都有其自身的社会意义与美学价值。在此,笔者个人倾向于选择意译。刘将“all its branching possibilities of knowledge,wisdom,and nobility”译为“所有可能的各个方面——知识,智慧和高尚的情操”,这比高健版本译文“知识、智慧与崇高的一切可能”更符合汉语表达,利于读者理解,更加点明了“The right education”重要性,很好地传达了该散文原文所呈现出来的思辨性与深刻性。通过The Faculty of Delight,读者能够知道感受喜悦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即知识智慧和高尚情操孕育的源泉,它正是正确的教育所带来的。人们应该快乐地生活,汲取知识智慧与培养高尚情操。

整篇文章意义深远,读者阅读全文,能感知真正的快乐根本不是因功利目的而实现的,它是一种原始而纯粹的快乐。散文最后一段强调了教育重要性,充分表达了原文作者蒙塔古蕴含在该短文中的情感与思想,引人深思。The Faculty of Delight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兼具文采与哲理。多读散文双语文本,品味其中意境,更有利于译者传达英汉散文之美。做好散文翻译,让更多优秀散文之美传递给广大读者。

四、结语

文章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视角出发,对英国散文作家蒙塔古散文The Faculty of Delight的高健汉译本和刘士聪汉译本的部分句段作了对比研究。通过语音、词句以及意境层面的对比研究,笔者发现高健译本由于其遣词用字的古朴程度要高于刘士聪译本,整体文气稍重,而刘士聪译本更加注重整体文章风格与原文保持相似,更加平实生动。翻译美学启发译者,让译文更加贴近原文本的文体特征——散文的“真”“散”和“美”。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有益于散文翻译与散文赏析,有利于译者对原文有正确的审美把握,分析句段字词之美,从而实现散文翻译之美的有效再现,使散文翻译做到传情达意。优秀的文学作品与翻译作品有着一定的美育作用。语言美作为审美客体的事实之外,更重要的是审美主体(译者和读者)与审美客体(语言审美信息)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翻译作品(艺术品)的赏析和评论[7]。故中国译者仍需做好文学作品与翻译作品的赏析与评价,进一步探索散文翻译与翻译美学,提高自身的语言审美和审美再现能力,传达好散文之美。

猜你喜欢
译文译者原文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