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e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Op.67律动特征研究

2022-09-14 06:50蒋睿青
铜陵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三重奏拍子律动

蒋睿青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230000)

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的创作极为丰富,几乎囊括了所有音乐形式,《e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Op.67创作于1944年,并于1946年获得斯大林奖金二等奖,这首作品是肖斯塔科维奇为悼念一位去世的犹太人朋友而作的。二战期间,希特勒率领德国纳粹迫害和屠杀了六百万犹太人,面对纳粹法西斯暴行,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但肖斯塔科维奇却坚定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犹太人的同情,以及对大规模屠杀行为的不满,后来公开发表的《犹太组歌》证明了这一点[1]。这样的历史背景,以及作曲家的情感态度,对于理解《e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也是极有益处。《e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共四个乐章,编制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作品内在的音乐律动变化十分丰富,笔者将其归为三类,即速度导向型、节拍导向型和调性导向型,作曲家利用这三要素将内心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以速度变化为导向的音乐律动

在多乐章的音乐作品中,速度变化的使用对作曲家而言始终是谨慎的,浪漫主义时期以前的钢琴三重奏作品,除了乐章与乐章之间速度不同以外,几乎很少见到单个乐章中出现明确的速度变化,当然,这里的速度变化指的是断崖式变化,不包括渐慢和渐快。二十世纪之后,这一现象有了明显的不同,作曲家们开始大胆尝试新的可能,肖斯塔科维奇在《e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的第一乐章中使用了四种不同的速度,开头以行板(Andante)每分钟69的速度进入,在第46小节变为中板(Moderato)每分钟96,第81小节之后再次提速,以每分钟120的速度一直持续到第106小节,从107小节起使用每分钟160的速度直到第一乐章结束。不难看出,此乐章中四种速度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一个乐章内的三次提速,像滚雪球一般,让音乐律动从舒缓的状态一步步变得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充满激情[2]。

作品的开头以大提琴旋律为引,速度为每分钟69,第7小节,小提琴旋律加入进来,6个小节之后,再是钢琴进来,三件乐器均以很弱的音量进行演奏[2],有趣的是钢琴进入的部分甚至比大提琴还低了两个八度,整体感觉是安静而带有一点深沉,好像三两好友坐在一起对话,回忆他们已逝的老友,画面感很强(见谱例1)。

谱例1

回忆的气氛在第46小节突然变得紧张了起来,这里开始,中板(Moderato)代替了开头的行板(Andante),速度从每分钟69提升到每分钟96,两件弦乐器的节奏变为了连续八分音符的进行,旋律则落在了钢琴声部,音乐律动的内在张力得到明显加强,如果说开头一段是娓娓道来,那么这里速度的提升加上节奏型的改变,所形成的律动变化则将作曲家内心的紧张情绪完全显露出来(见谱例2)。

谱例2

紧张感在第81小节继续升级,速度由每分钟96加快到了120,钢琴声部的线条从较为平稳的重复音变为了爬坡式进行,而小提琴旋律走向巧妙地与钢琴保持了一致,将速度变化带来的强烈律动衬托得淋漓尽致(见谱例3)。

谱例3

第107小节起,速度再次大幅跳跃,从每分钟120加快到160,然而作曲家却并没有完全用流动性的旋律突出速度的变化,转而使用了大量的和弦及弦乐的拨弦,将音乐的力量与速度同时融入到变化之中,使音乐的律动与之前三段形成更加强烈的对比(见谱例4)。

谱例4

第一乐章中的三次提速,将音乐的律动感由安静舒缓一直上升到了快速激烈。从乐曲开头对友人的思念,到对战争状态的紧张,再到紧张情绪的加剧,最后带有愤怒的发泄,四种不同速度所带来的律动变化完整地刻画了作曲家的情绪发展。

二、以节拍变化为导向的旋律构建

在音乐作品创作中,节拍的选择对于音乐律动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比如舞曲多会选用三拍子,强、弱、弱的律动特点总能让人翩翩起舞,但若将三拍子用于进行曲的创作,显然就不太合适,因为进行曲需要的是强劲有力、均匀对称,所以多选用4/4拍或者2/4拍。传统音乐作品在节拍的使用上往往是比较稳定的。然而,对于二十世纪以后的先锋派作曲家而言,打破稳定的律动感而产生的另一种美的体验。在肖斯塔科维奇的《e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中,除了第三乐章始终保持了3/2拍以外,每个乐章都有节拍的变化,以此来转换音乐的律动,产生不一样的内心感受。

(一)伸缩型变化

在《e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第一乐章中,作曲家用3/4拍与4/4拍连续转换的方式,使音乐律动在三拍子和四拍子间来回变化,尤其从第54小节到第79小节,连续十次的交替,音乐内在的张力不停地拉伸、收缩、再拉伸、再收缩,形成一种奇妙的紧张感(见谱例5)。

由于3/4拍与4/4拍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所以在交替使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三拍子强、弱、弱的律动与四拍子强、弱、次强、弱的律动对比,又形成了听觉上的不稳定感,每一次将四拍子收缩为三拍子,音乐带给人的听觉感受就变得更加紧张,再将三拍子拉伸到四拍子,音乐的紧张感又会略微的舒缓,二十六个小节之内的十次伸缩,把作曲家内心并不过分激烈的不安情绪表现得十分清晰。

(二)跳跃型变化

与第一乐章带有稳定性的律动变化相比,第四乐章就显得夸张得多。作曲家以2/4拍为轴,经常跳到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节拍上面(见谱例5)。

谱例5

如谱例5所示,第92小节,拍子从2/4跳到了3/8,第97小节,从3/8拍又跳回到2/4拍,而后,马上在第98小节再次跳到了5/8拍上。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音乐和以八分音符为一拍的音乐,本身内在的动力并不相等,二拍子强、弱的节拍特点与三拍子强、弱、弱的节拍特点所产生的律动也截然不同。这里比较特殊的是5/8拍,每个小节5拍,可以根据音乐需要,设计为3+2,或者2+3的形式,如果与第92小节开始的3/8拍做比较,无疑是将3拍给拉宽了,但是无论是3+2,还是2+3,左右都是不均衡的,所以将5/8拍和3/8拍进行交替,听觉感受一定是不稳定的。作曲家通过跳跃型的节拍转换,使得第四乐章音乐律动的变化幅度远远大于前面三个乐章,音乐的戏剧性和激烈程度达到了高潮。

三、以调性变化为导向的主题语言

与速度和节拍对音乐律动的直接影响不同,调性的变化更多的是通过改变音乐色彩,间接地对音乐律动产生影响。肖斯塔科维奇在《e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中,大量运用了e小调的同主音大调(E大调),使音乐的色彩始终在明与暗之间转换,造成听觉感受上的对比。作品的第二乐章中,作曲家在调性的运用上,使用了升F大调到E大调,再回到升F大调的总分总结构,Allegro con brio(有活力的快板)定义了乐章的速度与风格,节拍上选择了3/4,整个乐章呈现出的是一种热烈的舞蹈场景。升F大调的特性,结合作曲家所创造的其他音乐要素(旋律、速度、节拍),带来的律动感十分紧凑而富有弹性,好像是运转中的马达,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直到第155小节,音乐从升F大调转到了E大调上面,调性的转变使舞蹈的风格变得俏皮起来。律动的感觉不再如马达一般快速运转,色彩的变化让人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一丝快乐,如同作曲家在悼念好友之时,回想起愉快的过往,嘴角扬起的微笑,轻松而欢愉。而后在第199小节,音乐再次回到了升F大调上面,以热烈的舞蹈形象结束了整个乐章。

四、结语

在肖斯塔科维奇《e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这部为纪念去世的好友所创作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有平静,有哀伤,有愤怒,也有回忆里的快乐,作曲家将这些复杂的情感通过律动的变化,一一展现在听众面前。本文从作品的速度变化、节拍变化、调性变化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整部作品音乐律动的变化特征,以期为未来更加深入的研究及演奏这首作品,提供些许启示与参考。

猜你喜欢
三重奏拍子律动
三重奏栏目作者:王文其
三重奏栏目作者:阮敏哲
作 品:景观设计
——《光影律动》
妈妈的竹拍子
奏响抗疫“三重奏” 彰显人大为民情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律动之美
“三个经济”律动
幸福三重奏
三拍子与三连音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