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霞,马惠玲,马辉程
1.民勤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甘肃 武威 733399;2.民勤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甘肃 武威 733399;3.民勤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武威 733399
糖尿病作为临床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以消瘦、多饮多食及多尿等症状为主,病理特征为体内血糖长期处于上升状态,且合并存在一系列代谢障碍,如水电解质紊乱等,与此同时还易引发患者机体多脏器与组织受到慢性损害,增加功能障碍与衰竭风险。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或其生物作用被损害导致严重问题,而少数患者则是两种情况并存。由于体内血糖水平长期较高,导致患者机体发生程度不同的病变,如眼部、神经等,且随着疾病不断进展与恶化,易增加患者心脑血管功能障碍风险,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生活质量[1-2]。近年来,人们物质水平不断提高,慢性疾病发生率呈逐渐递增势态。糖尿病作为常见慢性疾病,在早期大部分患者并未出现典型临床症状,易被人们所忽视,而随着疾病进展,易导致患者体内脂肪、蛋白质等代谢水平出现异常,若未及时得到有效救治,易导致患者机体重要脏器受损,病情严重者还易出现失明、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危害患者机体健康及生命健康。该类疾病的诊断过程并不是十分复杂。若是人体空腹的血糖>7.0mmol/L,亦或是随机血糖>11.1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在临床上可以运用尿糖检验和生化检验的模式对糖尿病进行诊断,但是由于糖尿病又被分成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所以必须要精准地对糖尿病的类型进行诊断,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提升治疗的效果。但是经过翻阅文献,发现尿糖检验模式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检验的精准性不是十分理想。血糖检验模式又较为复杂,所以必须要对二者的精准性进行检验,从而为临床检验环节提供数据支撑。基于此,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临床在诊断糖尿病患者时,分别以血糖检验及尿糖检验进行诊断的价值,现分析如下。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本院进行诊断的疑似糖尿病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比对照组等于40∶40,组内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对两组患者运用不同的检验模式进行检验,其中对照组内患者接受尿糖检验,实验组内患者接受血糖检验。
纳入标准:①遵循知情原则且同意配合研究;②经院内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与批准;③临床资料无缺失;④无言语或精神障碍。
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疾病;②重要器官功能衰竭;③存在癌症疾病;④不愿意配合或中途退出。
(1)对照组内患者接受尿糖检验模式,采取患者的中段尿液5mL,要求立即将尿液标本送入化验室,运用全自动化的尿液分析仪设备对尿液进行检验。
(2)实验组内患者采用血糖检验模式。在患者清晨空腹的状态之下,抽取静脉血液5mL,实施抗凝处理后,将血液标本由采血人员送入化验室,运用全自动的生化分析仪设备对血液中的血清葡萄糖指标进行测定,若是患者空腹的血糖超过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超过6.5%,则可以判定为人体患有糖尿病。
比较以上两种诊断方式检出结果,主要对比准确率、漏诊率及误诊率,准确率越高、漏诊及误诊率越低,诊断方式越好。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加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食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或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空腹状态指至少8h没有进食热量),或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
将数据复制到Excel表格中,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和整理,用()来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校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种诊断方式检出结果:血糖检验准确率明显高于尿糖检验准确率(P<0.05),见表1。
表1 两种诊断方式检出结果[n(%)]
糖尿病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发病的原因与遗传因素、生活作息、精神神经因素、自身免疫、化学和药物因素以及饮食习惯有所关联。根据数据调查显示:目前该类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目前临床认为糖尿病发生因素较为复杂,主要与体内缺乏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即胰岛素对于其他正常生物缺乏作用效应,临床表现为脂肪组织或肌肉等外周组织对于葡萄糖利用率较低)等因素有关。糖尿病患者除了血糖高外,通常还伴有高血脂、高血压等。随着患病时间的不断延长,会出现眼、肾、神经、心脑血管等各类并发症及各脏器衰竭,严重的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损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饮食习惯及作息时间也随之变化,导致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且越来越年轻化[3-4]。所以,在临床对该类疾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需要有较高的精准性,从而保障患者的疾病可以早日得到诊断并得到针对性的治疗。
在传统的检查模式中,经常运用尿糖检查模式,但是由于尿液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漏诊和误诊的状况出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血糖检验模式能够有效地对糖尿病疾病进行诊断检查,且较为便捷,精准度相对较高,可以被广泛地运用在糖尿病诊断中。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诊断医师认为糖尿病血糖指标以空腹血糖值、餐后2h血糖值与糖化血红蛋白值为主,在评估患者病情时,认为检测空腹血糖水平可将患者体内胰岛β细胞对于胰岛素的分泌能力反映出来,而餐后2h血糖值则被临床应用于机体糖耐量检测中,通过进行检测可反映出体内胰岛素分泌情况与敏感程度,故而临床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诊断,以空腹血糖值为主;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则是指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葡萄糖结合所得产物,正常情况下该指标在人体内保持水平恒定,不会受到性别和年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时研究人员主要选择空腹血糖值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评估指标。但单纯应用这一诊断指标对患者进行治疗存在一定的误诊风险,临床诸多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患者空腹血糖值出现异常升高的情况,故而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诊断,需选择一种便捷、快速的方式作为初筛方案,进而保障患者后续治疗工作能够更为顺利地开展。如果患者出现糖代谢异常,例如患者的胰岛β细胞出现功能障碍则会导致患者空腹血糖出现明显上升,但血糖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对患者进行检测时,医务人员发现患者的作息和心理压力,甚至是医务人员在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时的操作,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的结果受到影响而引发漏诊、误诊等不良事件发生。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形成的一种产物,糖化血红蛋白的产生是不可逆并且进展缓慢的一种非酶促反应。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患者体内的糖化血红蛋白在较长的时间内都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的,基本不会受到患者饮食的影响。而在对患者进行评估时,空腹血糖值也是判断患者血糖代谢能力的一个主要标志。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发现,相较于对照组中的健康体检者而言,实验组内糖尿患者体内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值较高,十分符合糖尿病患者的客观规律。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时,研究人员认为需要将多个指标联合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监测中,相较于单一检测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该诊断方式进行检查,所得准确率较高。在对患者的血糖指标进行判断时,研究人员需要首先分析患者的病情,并对患者进行血液样本采集,确认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状况,尽可能保障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使糖尿病患者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得到有效的保障。
糖化血红蛋白在血液中会不断积累,红细胞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寿命大约为120d。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可以反映出患者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且在进行血液样本抽取的时候,不需要指定时间,患者也不用空腹检查,血糖上升也不会影响检测结果。同时患者使用胰岛素或者降糖药也不会对其产生影响,检查的稳定性非常理想。患者检测结果显示出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越高,则表示平均血糖浓度越高,患者的病情就越严重[5-7]。因此,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检测的时候,将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联合应用,可以了解患者近期血糖变化情况,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更好调整治疗方案,减缓患者疾病的发展,对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比对血糖检验和尿糖检验精准率,发现:血糖检验准确率39/40(97.50%)明显高于尿糖检查准确率30/40(75.00%),P<0.05。血糖检验模式的漏诊率与误诊率明显较低。综上所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运用血糖检验模式,可以为临床诊断治疗糖尿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