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炳超
幽门螺杆菌因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在已经将幽门螺杆菌感染定义为感染性疾病[1],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早期胃癌的发病率[2]。我国以传统的14 d 铋剂四联疗法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但因为人们对抗生素的滥用及部分不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导致耐药菌广泛存在,以致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始终低于先进国家,而应用四环素及呋喃唑酮的补救治疗因其副作用较大,很多患者不愿意服用。为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近年来有学者研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根除相关的因素,维生素D 通过刺激和调节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达到调节免疫功能的目的,具有较高的免疫调节作用,提高维生素D 的水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免疫力[3],已有研究表明,25-羟基维生素D(25-OH-VD)水平>38 ng/ml 能显著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4]。本研究即分析体内维生素D 水平与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关系,旨在探索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的新途径。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 年12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156 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作为阳性组,其中,男81 例,女75 例;平均年龄(45.0±3.6)岁。纳入标准:经本院碳13 呼气试验阳性患者;剔除有肾脏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影响维生素D 吸收及代谢患者,6 个月内有服用维生素D、维生素D 用药禁忌患者;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本院同期156 例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作为阴性组,其中,男76 例,女80 例;平均年龄(45.0±2.9)岁。纳入标准:经本院碳13(13C)呼气试验阴性患者;详细询问近1 个月内用药史,剔除假阴性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阳性组患者以血清维生素D 水平分为≤10 ng/ml 组(69 例)和>10 ng/ml 组(87 例)。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分别对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进行血清维生素D 水平检测。≤10 ng/ml 组和>10 ng/ml 组患者均给予传统14 d 铋剂四联疗法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即:质子泵抑制剂(PPI)+两种抗生素+铋剂,PPI 选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规格:20 mg×7 粒)20 mg/次,b.i.d.,饭前口服;抗生素选用阿莫西林胶囊(山东鲁抗医药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规格:0.25 g×48 粒)1 g/次,b.i.d.,饭后口服;克拉霉素缓释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0.5 g×7片)0.5 g/次,b.i.d.,饭后口服;铋剂选用复方铝酸铋颗粒(辽宁奥达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3 g×28 袋)2.6 g/次,b.i.d.,饭前口服。为排除疗程对根除率的影响,均采用14 d 疗程。抗幽门螺杆菌疗程结束后,停药1 个月复查幽门螺杆菌,观察两组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清维生素D 水平;比较≤10 ng/ml 组和>10 ng/ml 组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幽门螺杆菌根除标准: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疗程结束后,停药1 个月,期间不能口服PPI 及抗生素等影响呼气实验结果的药物,复查碳13 呼气实验阴性表示根除。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清维生素D 水平比较 阳性组患者血清维生素D 水平低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清维生素D 水平比较(,ng/ml)
表2 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清维生素D 水平比较(,ng/ml)
注:与阴性组比较,aP<0.05
2.2 ≤10 ng/ml 组和>10 ng/ml 组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 ≤10 ng/ml 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低于>10 ng/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10 ng/ml 组和>10 ng/ml 组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n,%)
2.3 ≤10 ng/ml 组和>10 ng/ml 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仅有1 例出现轻微的恶心情况。
据报道[5],我国幽门螺杆菌平均感染率已经达到56%,即有将近7 亿人口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其根除率却在逐年下降,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治疗面临巨大的挑战。幽门螺杆菌现已证实与胃癌的发生及发展有密切关系,并且已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被社会公认,传统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策略为一种PPI+两种抗生素+铋剂四联疗法,在治疗初期起到了良好的根除效果,但是,近几年,因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基础知识,不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导致耐药菌广泛产生;另一方面,抗生素的监管不到位,抗生素的滥用、泛用,也导致了耐药菌的广泛产生,所以,近几年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直线下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临床上经常可以碰到一些更换抗生素后仍无法根除的患者,对于根除不成功的患者,除了有耐药菌的可能外,是否有别的相关因素影响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已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以耐药菌产生为主要因素[6],同时,与PPI 代谢个体差异、疗程、年龄、基础疾病及治疗依从性等因素也有相关性[7]。
维生素D 学名胆钙化醇,在人体内主要以25 羟基维生素D3的形式存在发挥活性作用,维生素D 之前的研究多为其在促进小肠黏膜细胞对钙和磷的吸收的方面[8],而近几年,人们发现维生素D 还有促进皮肤细胞生长、分化及免疫调节作用[9]。维生素D 通过刺激和调节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达到调节免疫功能的目的,具有较高的免疫调节作用,提高维生素D 的水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免疫力[10],已有很多学者在研究维生素D 与多种感染性疾病的相关性[11]。我国学者2019 年通过体外实验证实,维生素D 可以促进胃上皮细胞清除幽门螺杆菌这一现象,并围绕这一现象展开了全面细致的机制研究,首次揭示了人胃上皮细胞自噬现象和幽门螺杆菌之间的“对抗”关系,发现维生素D 促进幽门螺杆菌的清除机制在于它可以通过激活PDIA3-MCOLN 调控途径的钙离子转运通路[12],从而使得自噬溶体的钙离子外排而使其内pH 下降,自噬溶酶体酸化恢复正常,使得潜伏在胃上皮细胞内的幽门螺杆菌无计可施(包括多重耐药幽门螺杆菌),在自噬溶酶体内迅速被瓦解清除。然而,据统计,我国人群普遍缺乏维生素D,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及孕产妇,那么维生素D 水平低下与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及根除率低是否有一定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维生素D 与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关系,即:低维生素D 水平与幽门螺杆菌的易感性有关;低维生素D 水平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低,这对临床上进一步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提供了很好的方向,但是,因样本选取量较少,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大样本的数量。其次,低维生素D 水平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低,但是,提高维生素D 水平后是否能够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尚无大样本的研究,因此,本课题在得出低维生素D 水平与幽门螺杆菌的易感性有关,低维生素D 水平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低的相关结论后,应进一步补充提高维生素D 水平后是否能够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的相关研究,相信会有更多的成果来指导临床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