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娃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歌词一般选用古代经典诗歌,配上艺术性强的钢琴或乐队伴奏而形成的歌曲。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艺术审美,在作品中形成“诗歌、音乐、情感”的多维融合。古诗词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瑰宝,它深受古代文人的喜爱,发展至今仍然是值得每一个国人热爱的文化形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启了诗歌与音乐的完美融合。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逐渐形成了古代艺术歌曲的形式。古代艺术歌曲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艺术审美,是“诗歌、音乐、情感”的多维融合的艺术形式。
著名文学大师王国维曾经提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秉承诗词的美学品格,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韵律和谐;在情感的表达上,追求美、崇尚美。在音乐教学中融合中国古代艺术歌曲,可以形成以审美为核心,通过聆听、讨论、演唱、编创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实践。
在音乐教学中融合古诗词,以审美为核心,注重艺术实践,通过聆听、讨论、演唱、编创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感悟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感受中国古代歌曲之美以及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除此之外,通过以“诗歌”为主线,依据听诗-唱诗-创诗-论诗的路径,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拓宽学生视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思维和欣赏中国古代歌曲音乐的能力。
教学内容选自人音版《音乐鉴赏》教材的第十四单元第二十五节,挑选其中《阳关三叠》为主要内容,并加入一些近现代吟诗调的学习实践活动。《阳关三叠》是一首唐代琴歌,本节课是让学生尝试感知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由浅入深感知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特点,使学生持续沉浸式感知、体验音乐,并在模仿基础上尝试创造性学习,吸纳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在拓展环节上引导学生保持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关注学生相关学科的知识性关联。
审美感知:聆听古代艺术歌曲《阳关三叠》,吟唱《醉翁亭记》,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和风格,体会作品中的美感与情感内涵。了解古代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与我国古代音乐的概况。
艺术表现:尝试吟诵唐诗《送元二使安西》,学唱琴歌《阳关三叠》第一段;分组尝试以词套曲,并学会尝试用方言吟唱《清明》和近现代吟诗调“宜兰酒令调”;模仿吟唱《醉翁亭记》第一句,并创作吟唱第二句。
文化理解:通过感受诗词文学、乐律音韵的美,能对中国古代音乐的风格、历史背景与发展历程有所了解;引导学生理解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人情致,对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情感产生认同,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是体验并学习琴歌《阳关三叠》的演唱,能有感情地吟唱第一叠;教学难点是深入思考“诗乐”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功能,以及诗词与音乐、文学、历史的跨学科多元文化影响。
1、导入。播放视频,平冈中学百部名著进校园开场表演视频导入课堂。诗社学生穿着汉服在台上表演古筝配乐吟唱琴歌《阳关三叠》。学生仔细聆听并观察并回答。教师抛出关键设问“视频里唱的是什么?用怎样的形式呈现的?”。
2、建构与巩固:《阳关三叠》。首先,带着学案中的问题,观看琴歌《阳关三叠》全曲。一边感受音乐风格和情绪一边思考。以“三叠”为主要突破口,设问:何为“三叠”?哪里重复了3 次?将作品分段分析,各个部分的音乐情绪如何?各段落之间的音乐情绪的对比?在启发式地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后,再完整将《阳关三叠》曲谱呈现给学生。复听第二、三叠,从内容、音调、情绪、结构等方面展开思考。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使用了音色古朴悠远的古琴,演奏者抚琴而歌的特色方式。琴调淳朴而富于激情,激动而沉郁。其次,学唱《阳关三叠》琴歌的第一叠。学生分段学唱,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求情感真挚,情感表达正确。
3、建构与巩固:作品《醉翁亭记》。首先,引导学生学习用依字行腔的方式吟唱《醉翁亭记》片段。在体验过程中逐步体会断句、节奏、速度、声腔的韵味。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如学生完成基本行腔,可深入学习音乐要素内容,包括声音强弱处理、气息断句处理等更高的教学要求。在自由练习时间,有针对性指导学生的声韵和行腔,让学生思考其技能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艺术创作,创作吟唱《醉翁亭记》第二句,并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
4、拓展。拓展内容:播放电视剧《芈月传》视频片段,思考并梳理整合横向学科内容:各朝代文学艺术作品及代表作;介绍并交流近代诗词吟诵调;思考并总结楚辞的文化内涵;结合文学历史知识,梳理学案表格上的内容;了解近代诗词吟诵调,聆听并模唱。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的关系,诗乐的文化内涵。创作活动:以宜兰酒令调为例,尝试填诗活动;鼓励学生用广东客家方言或福建方言吟诵《清明》。体会方言在诗词中音韵特点,比较方言与普通话吟诵的区别,总结交流诗词吟诵依字行腔的特点。
回顾本节课建构的三项内容进行交流总结;拓展交流与之相关的艺术作品:舞剧《杜甫》《李白》;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电视剧主题曲《红颜劫》《江南可采莲》;古风音乐作品《关雎》《上邪》等。通过此环节拓展学生的视野,将本节课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实际。
为了让学生聆听感受更加古朴、意蕴悠远的琴歌,笔者将演诵方式改为古琴弹唱、抚琴而歌版本的《阳关三叠》,还原了古代琴歌的本质,辅以《醉翁亭记》的吟唱及近现代民间保留的传统吟诗调方式。
在知识建构上,引导学生聆听、鉴赏、感受中国古典歌曲的音乐风格及唱腔特点。拓展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歌曲的历史沿革,将文学、历史等知识进行横向关联;在巩固运用上,依据古典吟诗调引导学生们进行学习、创编活动,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综合音乐实践活动;在总结归纳上,教学将诗乐相关的姊妹艺术进行了交流式拓展,并将其经典、优秀的视频片段在课堂上进行了分享交流。
本节课建构的知识点较多,模仿和创编实践活动和内容拓展也较为丰富。课堂实施过程中,深入地展示中国古典音乐风格和诗乐表演形式,可以说大部分内容都是一个新的尝试。根据学生课后的反馈来看,一是穿汉服具有仪式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二是选取的视频,表现了中国古代南方的祭祀乐歌楚辞的舞唱方式,拓宽了学生视野和思维。三是学生们在最后总结拓展交流环节积极性很高。除了展教中的古风音乐、舞剧、综合电视节目,学生还相互交流了其他相关的知识。
本节课引导学生建立情意系统和认知系统,不但有感性认知,还有理性思维,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还开发了学生创造的潜能。课堂教学使用了启动、建构、巩固、运用、总结的五星网状教学模型,让整节课形成了完整的教学闭环。当然,本课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时间原因,丰富的内容延展性不够,学生预习学案显得较为重要。高中生在美学教学中比较内敛害羞,设计吟唱和创编环节很容易出现冷场现象,而几处拓展交流环节,学生又非常兴奋,妙语连珠无法遏止。
一言结之,课堂教学中,真情实感和应变生成,是十分重要的艺术手段。而以学生为表达主体的引导,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