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生命精神”融入音乐教育的价值

2022-11-07 03:06邓静思
剧影月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哲学交流精神

■邓静思

“中国哲学所谓的理性之大用,乃是旁通、统贯的精神统一体”。在中国哲学思想中,世间万物表面上纷繁杂乱,实则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正是从对自然的直觉感悟与观察中去感受这种内在的联系,进而统观宇宙。这样的整体精神不仅仅停留在对世间万物内在联系的感知,中国哲学更倾向于将其运用于“人”本身以及与“人”有关的一切,致力于将人道与宇宙之理契合一致,即所谓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儒家将宇宙之道运用于人之道,但是道家鼓励人归于自然,从对自然世界的观察中体悟天道,道家思想对我国古典艺术颇有影响,绘画、园林、建筑等都追求空灵的意境,追求心灵意境的表达。

当代学校音乐教育仍旧停留在西方科学主义影响下的要素主义教学模式。科学主义强调将各种事物进行分析、逐个击破,以得出“真理”,这种思想表现在教育教学上为普遍流行的分科学习与知识点教学。这种科学主义兴盛于西方工业时代,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对科学有一种近乎疯狂的崇拜,以至于将科学分析精神用于一切事物,包括人文与艺术,“艺术异化和其他否定方式一道屈从于技术合理性的进程”。西方科学主义表现在音乐中为确定的记谱法、统一时长的音符时值、严格规定的作品速度与情绪等,最能体现科学主义的莫过于复调音乐时期的作品,复调音乐有着严格的对位法,直接与数学相联系。在音乐教育中科学主义精神表现为在教唱一首歌曲或是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教师总免不了要将节奏、节拍,甚至是曲式结构拎出来单独讲解,但在讲解之后并没有将其与音乐作品本身及人文环境联系起来,即在一个循环系统中,少了一个回返的环节,导致无法形成闭环,也就无法实现音乐审美与文化理解的功能。音乐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门类,与孕育它的文化、情感、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它不似物理、数学等学科,可以用纯理性的思辨思维来探索其奥秘,所以学习音乐也必定离不开学习与之相关的风土人情。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习音乐势必会导致学生只知音乐元素而不知音乐审美、只知音乐作品而不知文化内涵,更加无法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无法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

音乐作为人文学科其本身就应该包含对人文环境的感知。音乐有其自身的规律,但是音乐音响是作用于人的心灵的,每个人的心灵是不一样的,它不是一个纯粹理性的物品,在中国哲学看来,人是理性与神性相结合的统一体,这里的统一体就意味着“人”具有两面性,而这两面性不是对立的,它是和谐圆融的,感性中掺杂着理性,理性中又黏合了感性。“从中国哲学看来,一切艺术文化都是从体贴生命之伟大之处得来的”,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以及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受都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其自身环境的影响,这是无法避免的。那么,作为音乐教师应该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现这种整体精神,培养学生在音乐与其他方面进行适当的联想与想象。在这种整体精神的教育之下,学生会渐渐学会以整体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学会从细小的事物中发现人生的道理,见微知著。

中国古典哲学可称为生命哲学的原因在于它认识到与揭示出生命的最终意义乃是源源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认识到自然、天道的本质乃是具有无限的创生精神。前面说到中国古典哲学精神是一种直觉的感悟精神,而人在直觉之下所感悟到的是自然界的“生”的精神,中国古典艺术体现了这种有空间的“生”的精神,如绘画中的“留白”、音乐记谱法的不确定性等,在这些艺术空间里不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能在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与审美情趣。

通过不断的教育实践与教育观念的更新,提倡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双向互动,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主观层面接受知识。音乐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游戏增加课堂趣味性,通过口头问答等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审美感知的交流、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促进学生在这二者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刻且有内涵的艺术表现。音乐课堂实现了互动式教学,进一步应该考虑的是这种互动教学是否真正达到了它的效果,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思考什么是有效互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有答案的,教师的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说出教师心中的答案,如:歌曲的情绪、速度等,大部分教师在提问时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答案是否与他们自己心中的答案相契合。音乐作用于人的心灵,同样,音乐需要用心去感知与体验,每个人因其所处环境的不同,其自身对音乐的理解也不一样,所以,不是每个人对同一首作品都有完全一样的感受与理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心灵深层的东西,而不是让学生努力去迎合教师对音乐的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一样的意见,只要这个理由充分,教师就应该认可。音乐教育要培养学生自己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要让学生积累属于自己的审美经验,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来自他自身的生活经验对其所听音乐的影响,换句话说,学生自己是一个文本,音乐本身也是一个文本,而学生的审美经验正是从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中得出的,这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教师从中所起的作用应该是不断引导学生去进行自组织,不能以自己的感受去切断学生的自组织进程。这种流于表面的对话与交流实际上就是一种单向度的互动教学,它看似互动,实则只有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并没有处在同一地位进行平等的思想与音乐感知的交流。

交互创生精神要求进行对话,即一种对话精神,它强调深层的交流与对话,强调真正从思想与内心出发进行深刻的交流,而不是流于表面。教师在课堂上贯彻这种对话精神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是有效的对话与交流。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交流的过程,世界上没有永恒确定一致的事物,人不断地在与外界沟通与交流,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其诉诸听觉,最终作用于人的心灵。只要有“心”参与,必无法逃离主观经验的影响,既然无法逃离主观经验的影响,那么就不存在普遍一致的音乐体验,表现在音乐教育之中则为教师与学生的音乐体验必不会完全一致。在音乐教育之中,既然教师与学生的体验不完全一致,那么教师必不能将自我音乐体验强加于学生,但是,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主导地位去引导学生说出自我音乐体验因何而来,教师在去引导学生说出自我缘由的时候,同样可以从中得到不一样的感受,能够从学生的体验之中体会生活的另一面。私以为这才是交流的真正意义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交流,只有在思想层面进行交互,才能称之为有效的交互式教学。

中国古典哲学智慧不仅善于从对自然的观察中体悟“生”的意义与“大道之行”,而且善于将人生感悟寄情于自然之中,赋予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以人的思想情感,进而表达自我内心情感与对人生的感悟。中国艺术追求一种“无我之境”,文人墨客常超脱于世俗之外,游历于自然之间,他们大多在艺术之中抒发怀才不遇、感古伤今等情感。古代文人艺术家大多喜爱描绘自然风光,却又不着重于写实之理,往往在他们的心中有自我想表达的一番独具意境的景观,这便是将自我心境与情感投射于物的所在,“中国美学‘不似之似’的艺术原理”。中国古典的寄情于物实际是将自我心境与思想投射于自然之中,随之描绘出一幅“不似之似”的文本,从而表达自我。

“生活世界,即我们的生活体验世界”。这是一个后现代观念与现代式教学相互矛盾的时代,我们的教育观念已经从现代性的思维向后现代思维转变,而实际的教育运行却还是以现代性的方式为主。“教育的意义必须到教育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找”。同样,教育的内容也应该与大环境相关联,使学生能够以“熟人”的身份去认识知识,也能使学生更好地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几乎不会将学校所在地的文化环境与歌曲结合起来,他们通常都是按照教材上的指定乐曲进行教学,而这样的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毫无关系,造成了课堂知识与生活体验的脱节。

“心”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只有在“心”的作用之下,人类才可能与世界自觉地产生联系,才可能与人、物产生交感。中国哲学强调亲身实践与感受,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种知识的获得需要亲身体验,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音乐学科强调文化理解,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建立课堂知识与自身周边环境的联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应该帮助学生去获得对周遭世界的感悟,以及让学生完整地认识这个世界,而不是割裂的、片面的。对于音乐教育,核心素养所提到的文化理解,实际上不仅是对人文环境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形成这种文化背后的思想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之上,应该引导学生说出知识与自我生活体验的联系。

猜你喜欢
哲学交流精神
如此交流,太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