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庆 李晔
高邮地处江苏省中部,毗邻全国第六大淡水湖高邮湖,大运河从她身边流过,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她灿烂的文化。高邮民歌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内涵、卓著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2008 年6 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的词曲最早可上溯到古代“驱傩”表演的“散鲜花”中。千年来产生了近千首各类风格的民歌俗曲,已经记录整理的达四百多首。代表作品有:《高邮西北乡》《送夫参军》《撒趟子撩在外》《数鸭蛋》等。自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一些艺术家及当地的词曲作家们,汲取了高邮民歌素养,又创作了富有新时代特点的音乐作品,当地人称之为高邮新民歌,代表作品有:《我的家乡在高邮》《放鸭歌》《运河岸边的小镇》《运河三月雨》《柳编歌》《秧歌声声》《美丽的高邮湖》《好哥哥我们回家乡》《回家乡》《运河歌谣》《水做的高邮》等等。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当属《我的家乡在高邮》,为此笔者专门对作曲家崔新老师、该曲的演唱者王慧群老师及相关人员进行了专访。
《我的家乡在高邮》创作于1993 年,是一首关于汪曾祺先生文学生涯专题片《梦故乡》的主题歌。歌曲是由当代文学大家汪曾祺作词,国家一级作曲家崔新先生创作的富有里下河地区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作曲家将两首广为传唱的高邮民歌《高邮西北乡》《数鸭蛋》的音乐素材巧妙地嫁接生成新的音乐主题,音乐紧紧地把握核心音调的旋律走向,发展成为由AB 二段落构成的歌曲”作曲家龙飞先生对歌曲《我的家乡在高邮》的评论在文章《乡情浓似酒》中如是说。
《我的家乡在高邮》这首歌曲是由高邮民歌第四代传承人王慧群老师演唱,原江苏省歌舞剧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陈文生先生友情客串合唱的。
歌曲《我的家乡在高邮》第一二段歌词的A 段,借景抒情。王慧群老师用高邮方言舒展甜亮的深情歌唱,仿佛让人闻到了湿漉漉的泥土芬芳。在学习演唱这首歌曲时,曾有人建议王慧群老师用普通话演唱,理由是:为了歌曲在高邮之外的更大范围里流传,而王慧群老师却主张用高邮方言演唱,虽然对于出生在兴化的她,用高邮方言演唱需要付出更多的学习时间,但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嘛”,王慧群老师如是说。事实上,在录制这首歌曲时,亲自监棚的《我的家乡在高邮》的曲作者著名作曲家崔新先生,在听完王慧群老师用高邮方言演唱A段主题后称赞道:“用接地气的高邮方言演唱好,它是诠释这首充满高邮民歌地域特点歌曲的最好方式。”
歌曲《我的家乡在高邮》第三四段歌词B 段,作者着意写活生生的人,跳跃热情的节奏,把听众带进新的境界。这段旋律用了不少大跳,有的旋律是跨越音区的,如何做到真假声自由自如地切换?如何做到声带机能紧绷而不紧张?这对于演唱者来说必须要具备高超的演唱滑音的技能技巧。事实上这段极富个性的唱段,歌唱家用声音诠释得诙谐有趣、洒脱自如,将“女伢子的眼睛乌溜溜”描绘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用心、用情诠释好这首作品,使其具有鲜明的高邮特色,成为一首划时代的经典,是那段时间王慧群老师和陈文生先生常常思考的问题。“以前演唱的高邮民歌都是有现成的音响可以模仿,《我的家乡在高邮》是全新的原创,没有可借鉴模仿的样板和经验,都得自己琢磨,但是,正是因为没有样板,才给了我对声音形象重新设计定位的机会,我希望我们的演唱音色和风格既来源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王慧群老师说,“我要通过这首作品让自己成为真正的新时代的高邮人”,这是王慧群老师在录制这首歌曲时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她做到了。“这两个从里下河水乡走来的歌唱家,其音色有光彩,其表现有魅力。他们处理语言的分寸,高潮的推进,总体看都是好的,我尤其喜欢他们在细枝末节,拐弯抹角处,把装饰音表述得细腻有味,富于特色”,作曲家龙飞先生评论说。
《我的家乡在高邮》是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这首音乐作品从音乐创作的民族化到音乐审美的“现代化”,从民歌诠释演唱的时代性到民歌作品的推广等等,对于扬州及高邮来说,具有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
出生在水乡兴化的王慧群老师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很早就活跃在基层文艺舞台,并屡屡获得国家、省市级大奖,成为里下河地区的歌唱明星。20世纪九十年代她作为引进人才从兴化水乡来到高邮,在高邮文化馆工作期间,她又向老一辈高邮民歌传承人学习高邮民歌;同时,不满足于传统民歌演唱方法的王慧群老师又师从南京艺术学院顾雪珍教授,学习现代演唱技法,从而被赋予了民歌演唱的新时代的靓丽音色,甜美、爽朗、俏皮、灵变、丰富。她先后演唱录制了《高邮西北乡》《送夫参军》《撒趟子撩在外》等传统的高邮民歌。
王慧群老师的演出实践、学习经历、获奖成果,无不都在为她演绎《我的家乡在高邮》做了铺垫储备,因此才有后来的《我的家乡在高邮》,这一首不衰的传唱经典之作。
除此之外,她还获得文化和旅游部、广电部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节优秀演唱奖,全国第五届“群星奖”铜奖,江浙沪“江南风”声乐比赛一等奖,江浙沪“十大歌手”邀请赛金奖,江苏省首届音乐舞蹈节一等奖,江苏省少数民族迎奥运歌舞大赛一等奖等,并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演唱及代表江苏省委统战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访问日本等多个国家交流演出。
作为第四代民歌传承人,《我的家乡在高邮》是王慧群老师的首唱成名作,更是她演唱风格蜕变的转型作品,从此她的演唱风格更具新时代特点。作为在水乡长大的妹子,高邮及周边里下河地区的民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歌唱风格,这种传统与时代的碰撞,又形成了她独特的唱腔。
《撒趟子撩在外》又名《一根丝线牵过河》,是一首产生于劳动生活中的田秧山歌。流传于高邮车逻江都露筋(露筋历史上曾属于高邮)一带。这首山歌既有田园山歌的高亢,也有扬州民歌小调的柔美,承继了高邮民歌一贯的刚柔相济;同时,衬词与润腔(装饰音)是这首民歌作品一个重要的特点,其中一段歌词衬词就达21处之多(据王慧群老师口述整理):一根(么或者吗)丝线,牵(丝么)牵过(了)河(nia“你啊”的复合语调)哥(咖ga),郎(儿)买(那个)梳子,姐(呀)姐(呀)梳了头(nia“你啊”的复合语调),(吆衣吆呵呵),(撒耥子撩在外),一见(么)脸(儿)红(nia“你啊”的复合语调)哥(咖ga),明(呀)明(个)白白就把相(呀)思(唻)害,(吆衣吆呵呵)。
“一段歌词衬词就达21处之多,这是对演唱者行腔走韵的考验”,在接受笔者专访谈及这首民歌作品时王慧群老师这样说,“以往演唱的高邮民歌我都是用高邮方言演唱,而这首民歌作品,根据我对这首作品的理解和演唱时的第一感觉,我基本采用了普通话演唱。但是,所有的衬词,我都采用了高邮方言,尤其是“么”、“虐”、“了”和“虐哥咖”这些衬词,它们(方言)本身极具里下河地区尤其是高邮方言特色。而高邮方言唱“哥哥”时,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人,例如扬州人唱成“哥给(gei)”,里下河地区特别是高邮人通常唱成“哥咖(ga)”,我感觉用高邮话唱“哥咖”嗲得更有味道更加鲜活。在我看来普通话的语境中,个别地方加入高邮方言,使得语言有对比的冲击力,让人印象深刻。不过这样给我的演唱增加了难度”,王老师喝了一杯水接着说:“我喜欢(在民歌演唱方面)做一些什么,最终我还是做到了,顾(雪珍)教授也肯定了我的理解和衬词用高邮方言演唱的诠释方式”。
“一根(么)丝线……”,兴致正浓的王老师随即又唱了起来。在清亮甜美的田园山歌的悠长旋律中,我能感受到那既婉转柔美,又爽朗泼辣的声音,那声线像串串天然的珍珠晶莹剔透、爽朗天成。
根据高邮民歌申遗材料记录,《高邮西北乡》是高邮闵塔地区一首民歌。据考证“闵塔”即界首镇对面的唐港。这首民歌早在三四十年代就在高邮送桥镇一带流传,索性根据李巧云、武秀英两位农村老太的演唱,记谱整理。歌词共有十段,表达了水乡妇女压抑苦闷的悲情生活,尽显水乡沧桑。江苏歌舞团团长吴岫明改写过三段歌词,剔除了原歌中苦难凄楚的生活内容,主人公也由女性变为男性,传达了男女恋爱时复杂微妙的情态和心理,使这首民歌更具表现力。王慧群老师演唱的正是吴岫明团长填词改曲整理的四段版本,歌词如下:
我家在高邮北下河,妹妹家在三里坡啊,得儿哎呀的儿,每天我上共从她家门前过,她眼睛总是望着我,我不知道为什么啊。
那天傍晚我走过坡,急急忙忙从她家门前过啊,得儿哎呀的儿,一盆冷水泼了我满鞋窝,我心里头一把火,她藏藏又躲躲,从门缝里望着我啊。
自从那天闯了祸,见我总想把话说啦(虐),得儿哎呀的儿,话到嘴边又嗫嗫(nie)糯糯(虐),我满脸红似火,她照样把事做,嘿干起活来真不错啊。
冬去春来暖和,回家总想绕路走三里坡啦(虐),得儿哎呀的儿,谁知在菜园里又碰上了她(呀),她送我一个红萝卜,我说话光大啰(心里头真快活)。
“《高邮西北乡》是一首叙事歌曲,描写青年男女谈恋爱那种含蓄羞涩的情感,因此演唱时一定要注意内在的情绪。”用高邮方言清唱完这首民歌之后王老师说,“其实这首民歌是以男孩子视角来描写他内心细腻的情感,按理说这首作品应该是男声演唱的,可能是因为索性老师的第一版是女声唱的缘故,也有可能男声不容易表达出那样细腻的情感吧。”“是的,或许以后会有男生挑战一下这首民歌作品”,我接着问王老师,“为什么最后一句原词是:‘我说话光大啰’,而您演唱的版本是‘心里头真快活’?”“这是我个人的艺术处理,或许是因为前面的细腻抒怀,到了最后需要一个直抒胸臆的表达吧!”王老师笑着说。
是的,民歌从来都是劳动人民在苦辣酸甜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有它的即兴随意性,没有标准答案,有的是此刻彼时的性情。
《高邮西北乡》这首民歌的旋律线条上下起伏,就像高邮湖水一样水灵柔美流淌荡漾,又似江南民歌丝滑润泽。欣赏完王老师清唱的这首作品之后,我能感受到她的行腔走韵,拐弯抹角一字多音唱得委婉细腻、温文尔雅。尤其是每一段中间的一句衬词,王老师运用了舌弹音(又称打舌音)将“得儿哎呀的儿”唱得很雅、很嗲,充满着高邮水乡的野味芳馨。
《送夫参军》是一首传唱广泛的高邮民歌,曾选入2000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民歌精选》一书,后又分别被索性版,张秋红、姜文定版的《高邮民歌》民歌集选用。高邮是革命老区,曾两度解放。四十年代,华东野战军十一纵队政工队黄凌同志根据高邮民歌《剪剪花》改编,填上三段新词,取名《送夫参军》,号召青年参加新四军,抗敌御侮。这首民歌,音乐多变化重复形态,变化音级作为经过音、助音出现,形成了特殊的旋律色彩。因而曲调优美,旋律流畅,深受群众喜爱,已成为久唱不衰的红色经典。
与唱其他高邮民歌一样,王慧群老师依然选择了高邮方言:“我也听过歌唱家用普通话演唱的版本,很好听,但是,(演唱)民歌嘛,就该有它鲜明的地域性,而作为诠释它的歌手,用当地方言演唱应当是第一选择,更是演唱民歌作品时行腔走韵的需要。”是的,民歌来自民间,旋律、语言、歌唱又融合为一体,用方言演唱那是自然——那原始的来自泥土基因蜕变的民歌只有在乡土母语怀抱里才能散发出田野迷人的芬芳。
“打起那个锣鼓闹盈盈”,王老师先声夺人的第一句以高邮方言行腔走韵,将变化音诠释得风趣俏皮喜气洋洋;“我送那个丈夫去当那的个兵哟”,这是一句比较难唱的连续鱼咬尾的长句式,需要有相当的气息支撑,王老师的演唱活泼灵巧一气呵成;“当兵那个要当新四哎那个军哟”,这一句有一个大跳的装饰音加之附点节奏听起来洒脱自然野味芳馨;接下的“哎子哟,坚决那个抗争为人哎那个民哟。”那衬腔衬字的演唱将豪放和豪情通过口腔三尖(歌唱三器官:唇尖、齿尖、舌尖)迸发出来飘向抗日的战场,听起来旋律优美甜中透爽。《送夫参军》既蕴含江南民歌的委婉细腻,又透露出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王慧群老师的演唱情韵十足,俏丽灵敏。
高邮民歌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千百年来它在新老歌手间口口相传,生生不息。根据高邮民歌申遗材料记载,已知传承谱系如下:
第一代传承人张王氏、武秀英、朱巧云均已经作古,其中张王氏正是第二代传承人王兰英的母亲,王兰英也是高邮民歌唯一的一个国家级传承人。
第二代传承人是王兰英、龙秀鸾、夏国珍。
第三代传承人是曹德怀、贾晓贤、许厚祯、强怀。
第四代传承人是王慧群、谈红梅、高凤兰。
第五代传承人是杨旭娟、朱祥、周亚玲。
在传承族谱中,王慧群是第四代高邮民歌传承人,排在第三代高邮民歌传承人曹德怀之后,第五代高邮民歌传承人杨旭娟之前:王兰英、曹德怀、王慧群、杨旭娟以及后来的杨阳,这样的排列清晰地延续着高邮民歌的传承脉络。
从虚心地向老民歌手学习,到不满足于现状走出去拜师学习现代演唱技法,王慧群拓宽了她的歌路,丰富了她的唱腔艺术,赋予了她民歌演唱的新时代的靓丽音色。王慧群的歌唱风格以其“爽朗天成,野味芳馨,俏丽灵敏”广受人们喜欢,许多人拜她为师,其中杨旭娟、杨阳就是她的学生,她们也没有辜负希望,在省内外各类民歌邀请赛上屡屡获奖。
高邮民歌,它从民谣俚曲,唱到现代音乐大厅,并且多次出国演出。经典作品《高邮西北乡》的旋律在央视三频道及春节联欢晚会中常常播放。《送夫参军》旋律优美,是久唱不衰的红色经典。《数鸭蛋》选入了中小学音乐教材,成为民族音乐精品。王慧群老师演唱的新民歌(高邮人习惯的说法)《我的家乡在高邮》成为新时期高邮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在新时代的今天,王慧群老师在继承老一辈民歌传承人唱腔风格的基础上,又积极探索民歌演唱的新路径,不断拓宽优化自己的演唱风格,以期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艺术风格。因此,她是一位高邮民歌的创新实践者、承前启后的开拓者,祝愿她能培养出更多的歌者,一路高歌在高邮民歌传承创新的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