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欣
自新世纪以来,融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中华民族音乐蕴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传播问题受融媒体技术的影响,呈现了不同的态势。音乐界的学者们对于融媒体时代下中华民族音乐传承与传播的现状、困境与策略作出了多方面的分析,但也存在需进一步探讨的领域。本研究旨在对这一主题的文献进行梳理,回顾融媒体时代下中华民族音乐传承与传播的研究成果与现存瓶颈,陈述需更加关注的问题,以望对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传播前景有所助益。
通过中国知网以关键词“融媒体、互联网、数字时代、民族音乐、传承、传播”进行检索,梳理2016年至2021年的相关文献。为确保所选文献的学术性与主题性,进而筛选出发表在重要音乐类期刊的文献,剔除无效文献,得到有效文献为19篇。通过对这19篇文献进行提炼分析,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传承传播方式与模式的研究
优化传承传播方式与模式是中华民族音乐得以发展的重要路径,充分利用融媒体时代的传播优势,能为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传播提供实质保证。从统计文献来看,其中有3 篇对此范畴进行描述,占比15.8%。自21 世纪以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模式与新型模式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使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2018年,王茹指出我国传统传播模式受到冲击,融媒体时代的出现,让听众更加满足全方位的感官传递,对于多元化的媒介予以接受。视听传播模式在画面传播渠道的推动成为主流,融媒体时代下中华民族音乐的实时性传播得以发展。2021 年孙德军指出,社会、高校、课堂与教学是推进我国传统音乐传承的四个切入点:第一,信息化技术传播对于传统音乐与相关思想的传承尤为重要。第二,推进高校建立我国传统音乐信息化教学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颇有助益。第三,信息化教学要推动翻转课堂进入高校教学。第四,慕课教学模式打破了时空与受众限制,要积极实现全民参与传统音乐的学习与传承,推动传统音乐在全民中传承。综上所述,充分利用并探索多种网络教学模式,可促进传统音乐在普及中传承。值得关注的是,2021 年李莹提出了近景传播、远景传播与场景传播三种模式。近景传播是基于自然场景舞台或舞台表演空间,包含了音乐表演空间与音乐表演舞台的广义音乐传播。如HAYA乐团在美国、新加坡等地举办音乐会且融入蒙古族的马头琴与民族元素,展现“音乐无国界”的风采,让世界感受到中国音乐的魅力。基于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场景传播模式具有融合性、虚拟性与适配性。
2、传承与传播特征的提炼
融媒体时代下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传播呈现出鲜明特点,研究者们面对当下的传承与传播现状,从不同角度对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传播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整理。关于此论点的文献数量为9 篇,占比为50%。自2016 年起,王茹、李阳、戚化怡、祁蒙、陈乃平和邢晓丽多次提出多元性是融媒体时代下中华民族音乐传承与传播的显著特征。其中包括中华民族音乐的文化多元性、传播方式与传播主体的多元性等。陈乃平指出,文化事业伴随着我国歌手、乐队以及演出团队逐渐发展,乐坛新秀的传播主体不断涌现,如腾格尔、德德玛与凤凰传奇等。乐坛新秀的引领使大量少数民族歌曲备受追捧与喜爱。此后,邢晓丽与戚化怡提出融媒体时代的影响使中国的音乐传播方式与分享方式多样且多元。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使业余爱好者不拘束于时空的限制,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获得相应的音乐。分享方式的多元化改变了过去的单向传播形式。多元性是当代中华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标志。交互性是融媒体时代赋予的新力量。在中华民族音乐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以传播者或发布者为中心,受众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二次传播或模仿改编,大大提高其传播效果。此外,受众精确是大数据时代的一大突破,受众可以自主选择中华民族音乐内容。便捷性是融媒体时代带来的至关重要的优势。研究者们认为,融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丰富了传播空间。如贵州黔东南地区苗寨中微信群与QQ 群对歌的形式是借助网络新力量的表现,使苗族文化得以延续与交流。
3、传承与传播困境的审思
融媒体时代下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传播困境是影响民族音乐正向发展的一大问题。正确且全面总结传承与传播的机遇与挑战是此问题研究者们的必经之路。有9 篇文献对此进行阐述,占比50%。学者们多次强调,关于中华民族音乐传承与传播的主要问题为商业化的冲击破坏了民族音乐的生存面貌。资金与资源的倾斜使传播重心多留在能创造商业价值的作品上,而受众少,带有语言差异以及传播范围小的民族音乐不能带来较大经济效益。因此在音乐软件的主页中难以发现民族音乐的影子。新音乐与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与融媒体传播门槛较高也使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传播岌岌可危。研究者朱丽娟提出,处于“方兴未艾”之时的“新音乐”层出不穷,尤其是流行音乐等快餐式的音乐占据市场,这对于濒临遗忘边缘的传统音乐是巨大的挑战。中华民族音乐在融媒体时代下传承与传播的问题还体现在对网络宣传内容创新力度缺乏,主体性观念缺失等。研究者戚化怡就这一问题做出了详细论述。如对苗族音乐进行宣传时,各大网站宣传内容多用图片与文字传播,导致了网络空间活力不足,评论互动人数少。
4、传承与传播策略的探索
随着中华民族音乐传承与传播困境的出现,大部分学者们对这类问题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并论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有16篇文献聚焦了此话题,占比84%。从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方面来说,2016年祁蒙提出要以新媒体为根基,实现民族音乐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音乐要依托新媒体,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同时融入世界多元文化,实现交流合作,这有助于中华民族音乐永久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此外,对民族音乐文化实现新媒体创新来带动传播是可推之举,以民族音乐文化自身素材为基础,融合现代文化,以此显现出古今相融的艺术魅力。吴晓屏认为,民族音乐应注重对传统的保护。其次,大数据技术要作为了解各民族思想的技术支撑,利用科技对网络数据搜集,总结并归纳各族人群心理变化且作用于传播决策,并实现指导作用。再次,要多元利用新媒体,降低新媒体传播门槛,鼓励更多人利用新媒体向外展示民族文化,努力消除文化隔阂。研究者们持续关注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问题。2017 年,杨瑾提出要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建立数据库(包括传承人信息、数字技术采集以及原生态且不受约束的民歌等)并实现相关数据的云保存。2018 年,李阳提出,中华民族音乐要坚持走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市场在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要实现民族音乐产业化,建立完善产业链,通过大众对民乐的认识来形成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相关的良性循环。
2021年,戚化怡认为苗族音乐的传播要加强网络传播力度,建立专门的苗族文化宣传网站与社交账号。积极利用线上召集沟通,最终落于线下活动的传播空间。从“主体缺位”之问题到“主体对话”的辩证思考,我们意识到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要树立正确价值观。
通过整理与归纳有关融媒体时代下中华民族音乐传承与传播发展方式、特点、现实困境与解决策略,足以看出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论与分析,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进步。但面临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民族音乐的保护与推广迫在眉睫,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传播还面临着一定的瓶颈。因此要让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与现在飞速发展的媒体技术相适应,需要对以下三方面加以重视。
1、音乐文化与多种文化互涉,多层面拓展受众兴趣度。从当今时代人们对中华民族音乐的接受程度来说,人们已经能了解到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但民族音乐丰富多样,民族语言也是数不胜数。这些差异是受众对不同民族音乐缺乏兴趣的一大原因,受众难以用审“美”的心态去对待民族音乐的传播。尝试通过音乐文化以外的渲染途径,或许是提高受众兴趣、促进有效传播的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当代人民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难以实现自主培养对于民族音乐的关注度。民族音乐的特殊性对受众的审美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为了让受众多层面感受且接受民族音乐,第一,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让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乐走进音乐类综艺节目,为民族音乐拍摄纪录片与短小民间故事等,利用纪录片的宣传与民间故事的影响力使受众由浅入深的了解民族音乐。第二,多种文化的具体化可以理解为民间文化,例如参照汉代时期“百戏”的传播形式。有歌有舞,有角色扮演,并配合着故事情节和完整的故事表演。第三,多种文化的另一层面在于要实现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音乐文化不限于只在音乐领域传播。在讲述少数民族地域文化、服饰文化或建筑文化时,涉入民族音乐的元素,让关注其他领域的民众耳濡目染地感受返璞归真的少数民族音乐的神秘力量。
2、渗透“人人都是传承人”观念,构建多民族共同体。通过已有研究文献可以看出:部分少数民族音乐以“现代性”为追求。部分青少年受众对待外来音乐感到新鲜好奇,追求时尚。部分传播对象对于除本民族之外的少数民族音乐表示难以接受。部分传播主体们借以民族音乐的特殊性过度改编,抑或是本末倒置,以传承与传播民族音乐的名义,实则将民族音乐作为点缀获取传播热度。从传播主体来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民族音乐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与民族音乐演唱的特殊性促使了人民对流行音乐的了解远超本民族音乐。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传播现象更是不断减少。传播主体缺乏“民族音乐乃立足之本”意识的前瞻性。由此可见,传播主体的困境与融媒体的监管力度息息相关。应加强各平台的传承与传播门槛,出台融媒体时代下中华民族音乐传承与传播的规章制度。对于“主体性缺位”的音乐严格分类,对于过度改编民族音乐以谋求功利的现象公开杜绝,减少因传播主体的价值失衡对受众进行误导。
3、平衡创新力度与研究方法,借以实证研究提升研究专业性与科学性。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象征着中华民族发展中形成的文化形式。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华民族音乐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打破一成不变,在创新上各有千秋。但为迎合大众潮流的过度创新值得我们深思,脱离原有文化内涵的创新将会使民族音乐成为大众潮流音乐的附属产品。例如,“凤凰传奇”善于在传统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融入摇滚、说唱等新的元素,使作品符合大众口味得以传播,但对民族音乐本身的过多改编违背了作品本身风格,破坏了民族音乐的本质。
此论文的主题涉及音乐学与传播学两大学科,对于这类多元化与综合性的研究工作来说,只采用思辨研究或实证研究对于实际研究成果不够严谨。因此,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配合二者的混合研究更加适用于综合程度高与相对复杂的研究工作。以两者研究方法相互补充的理性态度,取长补短、规避不足,从而拓展研究工作的广度,探索研究问题的深度,提升研究的专业性与科学性。
综上,在融媒体时代下,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传播既迎来了机遇,也充满着挑战。当前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播模式与方式不计其数,传承与传播特点伴随着多元性、交互性、便捷性以及受众精准等。传播困境主要体现在商业化的倾向使中华民族音乐居于劣势、“新音乐”的冲击也给民族音乐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等现象仍然存在。这需要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与探索,通过引领树立自觉的责任意识,重视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传播工作,在时代的机遇到来之际,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的优势,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