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华
(无锡市儿童医院输液室,江苏 无锡 214000)
儿童输液室的服务对象是儿童,但是由于人流量大、病种多样、儿童特殊性等原因,导致管理难度增加,不仅容易引发院内感染,还会引起医患纠纷。输液是常见的治疗措施,输液室护理人员的输液技巧、理论知识、并发症预防等因素可直接影响护理质量,护理质量又与患儿病程、疗效、家属满意度存在紧密联系,因此,儿童输液室护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1-2]。但是输液室常规护理由于存在护理缺乏规范性、针对性、主动性,无法满足患儿的护理需求。环节管理是对输液室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具有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性等特点,可使各环节工作得到紧密联系,各环节协调配合,从而有效提高整个输液室的护理质量[3-4]。对此,为提高儿童输液室的护理管理质量,降低输液风险事件,保障患儿输液安全,本研究在儿童输液室中开展环节管理,并探讨其效果。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儿童输液室治疗的80例患儿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研究。对照组40例,均行常规护理管理,男22例,女18例,年龄1~10岁,平均(5.15±1.22)岁。其中,支气管肺炎8例,胃肠炎7例,支气管炎6例,化脓性扁桃体炎5例,疱疹性咽峡炎5例,病毒性咽炎6例,其他3例。观察组40例,均行环节管理,男20例、女20例,年龄1.5~12岁,平均(6.33±1.42)岁,其中,胃肠炎9例,支气管肺炎7例,支气管炎5例,疱疹性咽峡炎5例,化脓性扁桃体炎6例,病毒性咽炎4例,其他4例。监护人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整个研究期间,均为同一批护理人员;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已排除凝血功能异常;心肾功能不全;精神、智力障碍者;拒绝配合、中途退出者。两组患儿年龄、病因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核对药液瓶签、给药方法等,遵医填写输液贴,并贴在输液瓶上,取出输液器,插入瓶塞,关闭调节器,核对患儿姓名,挂好输液瓶,排空导管、针头内空气。扎止血带,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根据病情调节输液速度,再次核对患儿姓名、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等。输液前,向家属讲解输液物品名称、剂量、滴速、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提高家属的配合度,同时,通过发放宣传手册、视频等方式,让患儿直观了解输液治疗的重要性,提高其依从性。提醒家属若发现穿刺点出血、针头脱落等情况,需及时告知护理人员处理。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环节管理,具体为:①接药环节:接药护士严格核对患儿的药品信息,包括患儿姓名、患儿年龄、药物名称、使用剂量、使用方法等,确认无误后,把药品放入接药筐,并送到儿童输液室。②加药环节:加药护士需按照标准穿戴衣帽、口罩、手套。操作前,严格消毒双手,清理操作台面,每次操作,台面上只能放一名患儿药物,防止错拿等危险事件。需注意有些药物可能存在化学反应,应更换针管配置。药液配置完成,送至儿童输液室,由专人核对,确认无误后为患儿输液,并按要求加药。③输液环节:儿童输液室减少人员流动,广播提醒患儿家属看好患儿,防止患儿来回跑动。护理人员在穿刺前,尽量安抚患儿情绪,如给患儿用家长手机看动画片等,争取得到患儿的配合,穿刺时,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若首次穿刺不成功,则需更换针头才能再次穿刺。穿刺完成后,告知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及管理患儿方法。④巡视环节:每隔10 min左右,安排护理人员巡视输液室,及时发现患儿及家属的一些不良行为,并进行劝阻。若患儿呕吐,则帮助清理分泌物,给予生理盐水漱口;患儿腹痛,则需密切观察,腹痛加剧,则及时上报医生处理;患儿发冷或出汗,指导家属正确处理。⑤物品处理环节:儿童输液室的废弃医疗物品,需进行分类处理,在输液室放置几个大的分类箱,生活垃圾箱、医疗垃圾箱等,使用过的注射针头,剪去针尖胶带包扎后单独回收。医疗废旧物品回收、处理需做好登记,以方便管理。
1.3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②记录两组患儿在输液期间的风险事件发生例数,并计算其发生率;③遵医行为:在患儿治疗结束前一天,由护士发放科室自制遵医行为调查问卷对输液期间患儿及家属的遵医行为情况评估,包括游走输液、患儿卫生行为、家属卫生行为、家属看护行为4个项目,每个项目25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则遵医行为度越高;④家属满意度:在患儿治疗结束前一天,由护士发放科室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指导患儿家属填写,共发放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100%,问卷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操作熟练度、基础护理、科室环境、护理舒适度5个项目,每个项目20分,满分100分,评分越高,则表示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越高。
2.1两组的穿刺成功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n=40]
2.2两组输液期间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输液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输液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n(%),n=40]
2.3两组遵医行为比较:观察组遵医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及家属的遵医行为评分比较分,n=40)
2.4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比较分,n=40)
静脉输液是儿科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对患儿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的作用,但是,由于患儿年纪小、易哭闹、接受能力低、依从性低等特殊性,往往增加输液护理难度和风险事件发生率。大量临床发现,输液穿刺时,患儿情绪大,严重哭闹不配合,则会严重影响护理人员的穿刺效果,降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需多次才能穿刺成功[5-6]。相比成年人的输液,儿童输液对护理人员工作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需加强儿童输液室管理,确保护理有效性。常规护理已不能满足患儿的护理需求,儿童输液护理因其风险性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环节管理是通过优化输液室的各个护理环节,全面持续性护理,以提高护理的实用性、有效性,为患儿提供更规范的护理措施,满足患儿的护理需求,促进患儿更好更快恢复[7-8]。
目前,儿童输液多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输液时,部分患儿哭闹、剧烈反抗、不听讲,大大增加护理人员的穿刺操作难度,有研究表明,儿童静脉注射治疗中,首次穿刺失败率高达40%以上[9-10]。本研究结果提示,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更高,且输液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结果说明儿童输液室环节管理可有效提高患儿配合度,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输液不良反应。观察组在输液环节,严格控制输液室的人员走动,并采用广播等方式时刻提醒患儿家属看好患儿。穿刺前,安抚患儿情绪,等患儿放松后立即快速穿刺,从而有效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在完成穿刺后,护理人员还详细告知家属对患儿的护理管理及输液相关注意事项,提高家属的看护能力,在巡视环节,护理人员定时巡视输液室,能够及时发现输液相关不良反应,并及时进行对症处理,从而有效降低穿刺处感染、静脉炎等不良反应发生风险[11]。
儿童输液需有家属陪护,但由于陪护家属对输液认识不高,加上对患儿的宠爱、纵容,在输液过程中,甚至有些家属带着孩子游走输液,不注重自己和孩子的卫生。有学者认为,这是由于家长过度依赖护理人员,但是儿科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难以同时管顾,因此,需提高家属输液相关的认识,使其合理配合[12]。本研究结果显示,环节管理可有效减少患儿游走输液行为,提高家属看护能力,改善患儿及家属卫生行为,有利于提高患儿治疗效果。在输液环节,儿童输液室广播循环播放,提醒家属防止患儿来回跑动,有效减少游走输液事件发生。护理人员在穿刺前后都对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教育,提高家属对输液安全的重视。在巡视环节护理人员巡视输液室过程中也能够及时发现患儿及家属的不良行为,并进行针对性教育,可提高家属及患儿的卫生行为。指导家属观察和处理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发冷、呕吐、腹痛、出汗等情况,有效提高家属的看护行为[13]。
在儿童输液室,疾病类型多,患儿年纪小,认知能力、自控能力均比较低,情绪起伏大,容易发生意外拔管、导管堵塞、液体外渗等风险事件[14]。本研究结果说明环节管理可有效降低输液风险,提高其安全性。实施环节管理,使每个环节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接药环节严格核对患儿信息及药品信息,确认无误后才能把药品送到输液室。加药环节严格消毒双手,保持操作台面整洁干净,每次操作只放一篮药物,有效减少给药错误的风险。在输液和巡视环节,有效及时发现导管堵塞、意外拔管等风险。本研究结果提示,环节管理可有效消除家属顾虑,提高其满意度。由于多数家属主观偏爱患儿,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哭闹、反抗导致穿刺不成功,容易引起家属不满而引发护患纠纷。为消除患儿家属的顾虑和担心,在环节管理中,护理人员主动为家属讲解患儿病情、用药剂量、效果等,取得家属的信任及配合,提高其满意度[15]。
综上所述,环节管理可有效提高儿童输液室的穿刺效果,减少输液不良反应和风险事件,提高遵医行为及家属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