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娟
(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昆山 215331)
低分子肝素是目前临床使用率较高的新型抗凝剂,其具有较强抗凝作用,且生物利用度高,患者接受治疗后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低[1]。但也会出现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等,对患者身心造成影响[2]。腹部是人体皮下组织最为丰富的部位,该部位毛细血管较少,因此临床注射的选择范围较大,同时由于腹部温度恒定,药物注射后吸收速度较快,因此可通常为低分子肝素的首选注射部位[3-4]。为减少腹部皮下出血面积,在本研究中对收治的行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设计定位标尺定位注射部位,对比常规注射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行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男35例,女17例;年龄为41~75岁,平均(55.71±6.28)岁;疾病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冠心病20例,高血压12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20例,高中或中专23例,大专及以上9例。观察组男37例,女15例;年龄为39~76岁,平均(56.02±6.35)岁;疾病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21例,冠心病19例,高血压病12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20例,高中或中专24例,大专及以上8例。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90周岁;均需接受低分子肝素注射治疗;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注射前存在腹部皮肤破损、硬结、瘀斑或红肿;对使用药物过敏;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存在具有出血倾向的器官损伤;存在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脑出血;存在轻中度肾功能损伤;存在较难控制的动脉高压;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低分子肝素注射治疗[注射用低分子量肝素钙,规格:5000抗Xa因子国际单位,生产公司:兆科药业(合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80166]。对照组采取常规注射方法,在患者腹部进行皮下注射,腹部上起左右肋缘下1 cm,下至耻骨联合上1 cm,约上下5 cm,左右10 cm,(脐周2 cm,除外),两次注射点距离在2 cm以上,干预人员用左手捏起患者皮肤,右手于皮皱最高点进行垂直注射,推注时间为10 s,推注完毕后停留10 s再拔针,注意避免按压。观察组设计定位标尺以明确注射点位,该标尺形状为长方形,标尺中心正对患者脐部,在标尺上方12点位置对准人体中线,以脐为中心分为4个象限,按照象限区域从右上腹开始顺时针方向,由内向外标记1-8个号码,分别表示每次按序注射的部位。见图1。干预人员在对患者注射前,首先摆正标尺,再根据上一次的注射区域和数字选择本次注射部位,然后消毒注射,注射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图1 定位标尺
1.3观察指标:①皮下出血:统计两组皮下出血发生情况,+:皮下出血直径为5 mm以下;++:皮下出血直径为5~20 mm;+++:皮下出血直径超过20 mm;++++:皮下血肿形成[5]。②并发症:统计两组注射期间发生皮下血肿、皮下硬结、皮下瘀斑的例数。③注射部位疼痛程度:采用10 cm长的标尺评价疼痛程度,0~10 cm表示0~10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6]。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皮下出血情况:观察组皮下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皮下出血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皮下出血情况比较[n(%),n=52]
2.2并发症: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n=52]
2.3注射部位疼痛程度:观察组注射部位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注射部位疼痛程度比较[n(%),n=52]
低分子肝素的抗Xa活性较高,会降低患者凝血功能,因此在进行皮下注射后可造成皮下出血,引发患者注射部位疼痛,对其身心造成不良影响[7-9]。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腹部皮下出血会对药物吸收利用造成负面影响,并且有碍下次注射部位的选择,此外注射后由于出血所造成的瘀斑等会对患者外在形象造成影响,患者会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感,从而使用药依从性降低[10-12]。由于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患者通常要在腹部进行多次低分子肝素注射,因此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降低注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合理轮换选择患者腹部皮下注射部位对于降低皮下出血率具有重要作用[13-14]。本研究通过设计定位标尺定位注射部位应用于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行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患者应用定位标尺可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并减少皮下出血量。分析原因主要为,该圆形定位标尺充根据角度划分圆圈区域,并合理划分注射时间,干预人员能够根据数字、时间及区域清晰明确注射点位,使每个注射部位相隔时间在7 d以上,避免注射点位短期内重复注射,促进注射点部位恢复,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缓解出血程度[15-16]。本研究表明应用定位标尺可保障患者注射安全,降低注射疼痛感。分析原因主要为,通常护士进行轮班制,难以每位患者专人注射,但在交接班时难免会对各患者的各个注射部位信息出现疏忽和遗漏情况,因此轮换部位通常为护士辨识腹部注射针眼及患者自述信息[17-18],但由于注射进针点较小,且注射痕迹会很快消失,同时患者自述难以明确记住每日各注射点位,因此常规注射方法易出现注射局部出血、红肿等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疼痛感。护士通过定位标尺更便于记忆和核对,每日清晰选择注射点,从而有效避免同一注射部位重复注射,最终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患者疼痛感[19-20]。
综上所述,腹部注射定位标尺应用于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中不仅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皮下出血发生率,还可减轻皮下出血程度及注射部位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