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洁,王 磊,管 峥,赵娟娟,吴新萍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江苏 扬州 225002)
维生素D是一种类固醇激素,不仅负责维持体内钙水平的调节以及骨骼的发育,而且对免疫系统和神经肌肉功能等也具有重要作用[1-2]。有研究证实在婴儿期低水平的维生素D与新生儿败血症及呼吸道感染、肺结核等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3-4]。孕妇缺乏维生素D与先兆子痫、妊娠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有关,特别是血清维生素D水平低于50 nmol/L时使早产风险增加[5-6]。2015年国外一项研究对94例胎龄<32周早产儿的维生素D水平调查发现,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高达92%[7],国内在2019年河南某地区单中心新生儿维生素 D缺乏的发生率为54.71%,然而目前针对早产儿大样本维生素D缺乏发生情况的研究尚较少。因为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浓度为定义维生素D状态的最佳标记,故本研究通过检测早产儿出生时的血清25(OH)D,调查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下一步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1.1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6月~2019年7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出生胎龄为27+4~36+6周,生后24 h内办理入院的早产儿。排除标准:①非本院出生且入院时日龄超过24 h;②入院后家长放弃治疗未检测血清25(OH)D;③孕母患有可能影响维生素D或者钙代谢疾病或药物治疗;④患儿未存活。所有纳入患儿在生后24 h内采集血清25(OH)D,本研究已获得扬州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研究方法
1.2.1临床数据收集:母亲和新生儿数据均通过病历回顾收集,母亲临床数据包括产妇年龄、分娩方式和孕产史,新生儿临床资料包括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胎数、出生季节、Apgar评分、入院时血清25(OH)D值、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等。
1.2.2血清25(OH)D检测:住院早产儿于分娩后24 h内首次静脉采血时留取静脉血标本,由本院检验科专业人员采用酶联免疫检测法,由英国IDS limited公司提供试剂,采用CB701型洗板机,CB2371型酶标仪,操作严格按试剂盒和仪器说明书进行。
1.3数据定义及分组:在本研究中,维生素D水平的分级采用2011年美国内分泌协会的临床实践指南[8]:维生素D缺乏为血清25(OH)D<50.0 nmol/L,维生素D不足为血清25(OH)D 50.0~75.0 nmol/L,维生素D充足为血清25(OH)D>75.0 nmol/L。季节划分:春夏季指3~8月,秋冬季指9月~次年2月;胎龄划分:极早产组(<32周),中度早产组(32~33+6周)和晚期早产组(34~36+6周)。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维生素D缺乏的人数/总人数×100%。
2.1一般资料:2018年6月~2019年7月我院新生儿科共收治早产儿数为506例,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早产儿487例,其中维生素D缺乏早产儿283(58.1%)例,非维生素D缺乏早产儿204(41.89%)例。纳入流程见图1。
注:缺乏组:血清25(OH)D<50.0 nmol/L;非缺乏组:血清25(OH)D≥50.0 nmol/L
2.2维生素D缺乏组的一般特征及平均维生素D水平:283例早产儿的临床及人口学特征见表1。平均胎龄为35周,平均出生体重为(2 401.40±502.21)g,男为143例(50.5%),平均25(OH)D水平为(40.78±6.02)nmol/L;分娩方式中剖宫产稍多155例(54.8%),两种分娩方式中25(OH)D水平差别不大;双胎占17.3%;春夏出生的早产儿25(OH)D为(41.44±5.14)nmol/L,秋冬出生的早产儿25(OH)D为(40.12±6.39)nmol/L,两组25(OH)D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年龄<30岁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为164例(58%),母亲年龄≥30岁早产儿的25(OH)D的平均水平为(41.32±5.39)nmol/L;根据产次分析,第一胎分娩和非第一胎分娩的早产儿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4)。
表1 维生素D缺乏组早产儿一般特征及平均25(OH)D水平
2.3不同胎龄不同性别25(OH)D水平比较:在极早产儿组中,男早产儿的平均25(OH)D水平为(42.51±4.59)nmol/L,女早产儿25(OH)D平均水平为(39.42±4.79)nmol/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度早产儿组男与女早产儿25(OH)D平均水平分别为(41.86±6.12)nmol/L、(42.35±5.45)nmol/L,女早产儿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晚期早产儿组25(OH)D水平在男和女早产儿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
图2 不同胎龄不同性别平均25(OH)D水平情况
2.4不同体重维生素D缺乏发生情况比较:在纳入的早产儿中体重<1 000 g的早产儿共3例,发生维生素D缺乏为2例(66.67%);24例早产儿的出生体重为1 000~1 500 g,其中有12例早产儿发生了维生素D缺乏占50.00%;出生体重在1 500~2 000 g的早产儿维生素D发生率为52.78%比出生体重在2 000~2 500的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略低;共有206例早产儿出生体重≥2 500 g,其中有120例早产儿发生了维生素D缺乏。见图3。
图3 不同体重维生素D缺乏发生情况
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公共问题,国外有研究报道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最高为92.0%,最低为12.6%[9]。国内有文献指出,2016年江苏某地区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为42.0%[10],河北某地区的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为97.4%[11]。在本研究中,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为58.1%,有研究指出维生素D水平主要取决于母亲妊娠时的维生素D水平,这可能与不同地区对孕妇孕期维生素D补充的管理、孕妇对维生素D的认知程度不同等因素有关。
以前的研究证实维生素D水平的高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种族、地域、遗传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12-14],本研究是同一个地区同一种族同一生活环境的人群,来探讨其他影响因素对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D水平的影响,我们发现冬天比夏天更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且25(OH)D在冬天水平相对减低,结果与相关研究相一致[14]。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单胎和多胎中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没有明显差异,基于目前对胎数是否会影响维生素D水平尚不清楚,故下一步可以进一步研究胎数对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是否有影响。维生素D缺乏在母亲年龄<30岁和≥30岁中没有太大差异,这和上海的一项研究结果是一样的[14],考虑与其维生素D水平不仅受母亲年龄的影响,还与胎龄、母亲孕后期的营养状态等因素有关。Milene Saori Kassai等[15]在2018年通过对早产儿母亲和足月儿母亲分组进行维生素D水平的研究发现,早产儿组的25(OH)D的水平比足月儿组更低,这也和我们的研究发现相吻合,胎龄小的更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
早产儿出生时的维生素D水平与母亲孕期的维生素D水平呈正相关。胎儿在母亲体内维生素D的唯一来源是通过母体-胎儿转运获得,出生时的维生素D水平为母亲维生素D水平的75%~100%[16],新生儿维生素D来源于胎盘的营养供给,孕后期母体内25(OH)D水平迅速增加,故早产儿在孕后期可以从母体获得大量的维生素D[17],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在小胎龄、超低出生体重儿中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更高一些,这是因为早产使维生素D先天获得不足。在不同性别中维生素D水平在极早产儿组中有差异,这可能极早产儿组人数较少,母亲妊娠期维生素D水平不同等因素有关,下一步应扩大样本量、了解母亲孕期情况进一步探讨不同性别之间的维生素D缺乏程度是否有差异。
本研究局限在于只是对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情况的概述,没有进一步分析相关的危险因素和随访后期的维生素D水平。本研究发现在32周前出生的早产儿血清25(OH)D水平更低,如此低的维生素D水平是否会导致这些早产儿在新生儿期的疾病状态及远期发生代谢性骨病等疾病的风险增加,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界值。了解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情况,对孕晚期产妇及其早产儿进行常规的血清25(OH)的检查,并且对早产儿母亲和早产儿采用个体化补充方案,可优化维生素D水平状态,降低持续性维生素D缺乏症的发生风险,进而预防早产儿发生佝偻病和其他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