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内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严重骨萎缩患者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2022-08-16 08:29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上颌种植体口腔

关 方 田

(平顶山市口腔医院种植科 平顶山 467000)

研究表示,上颌后牙缺失后,患者因为牙槽骨吸收以及上颌窦气化等因素造成种植区域垂直高度不足,加上患者上颌后牙区存在复杂的解剖变异状况,明显提升种植修复的困难程度,尤其是上颌窦气化可引起牙槽骨垂直高度减低,拔牙后的牙槽骨被吸收,可直接影响正常长度的种植体植入。针对此,临床可通过提升上颌窦方式来改善种植区垂直骨高度,进而满足种植需求[1-2]。但目前临床治疗方式较多,以往多采用口腔种植手术植入种植体,虽然取得过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实际工作中发现其在骨结合以及骨吸收上的作用并不显著[3-4]。随后临床经深入分析,发现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效果更好,具备创伤较小、术后愈合快、并发症少、骨吸收好等优势[5]。但目前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对此展开实验,选择我院2020年3月-2021年1月纳入的上颌后牙区严重骨萎缩患者96例,研究上颌窦内提升术在种植修复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0年3月-2021年1月纳入的上颌后牙区严重骨萎缩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提升组和口腔组各48例。提升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34~66岁,平均年龄(48.19±1.26)岁。口腔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48.32±1.20)岁。两组基础信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6]:(1)与临床诊断相符,经各项检查确诊;(2)后牙区存在牙列缺损,咬合关系正常;(3)患者与家属知情同意。剔除标准:(1)存在上颌窦病变、上颌窦底平整、牙周疾病、其他口腔疾病者;(2)窦嵴距超出8mm;(3)长时间接受二膦酸盐或者糖皮质激素治疗者。

1.2 方法

手术前全面检查并清洁口腔,按照X线检查结果明确种植具体位置,并提前准备种植材料。常规消毒口腔,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选择局部浸润麻醉,沿着牙槽嵴顶进行切口,使其完全暴露,并利用球钻明确种植方位。

提升组:开展上颌窦内提升术,选择麻花钻钻至窦底1mm的骨层位置,并利用骨挤压器将种植窝扩大,同时选择配套的骨挤压器填充骨种植材料骨粉,同期旋入ITI种植体,更换扭力扳手沿着植体方向缓缓顶起剩余骨以及窦底黏膜。手术期间保证龈瓣对位,并间断性缝合创伤,7d后拆线。

口腔组:采用口腔种植手术植入种植体,明确种植方向,定位植入种植体,若术中植入扭力超出25N可直接放入愈合基台;植入扭力不足25N时可选择埋入式,术后经X线观察牙尖以及牙全景,并予以抗感染治疗,7d后拆线。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种植体周边垂直高度的提升距离、骨吸收量、愈合时长,同时对比两组种植体周边软组织状况,统计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前后进行生活质量(QOL)评分调查,比较两组治疗结果。

QOL评分:测评生活质量水平,各项目总分60分,<20分为差,20~50分为一般,51~60分为良好。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骨结合情况分析

提升组提升高度、骨吸收量高出口腔组,但愈合时长短于口腔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骨结合情况分析

2.2 两组种植体周边软组织状况对比

提升组探诊深度、菌斑以及出血指数均低于口腔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种植体周边软组织状况对比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提升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与口腔组的1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n(%)]

2.4 两组QOL评分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QOL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提升组各评分均高于口腔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QOL评分的对比(分)

3 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7-8],口腔修复期间通常存在功能性颌骨重建、牙缺失后牙骨严重萎缩、牙列游离缺失等问题,其中部分牙骨严重萎缩者,通常伴有上颌窦底骨高度出现变化,且窦腔中骨间隔缩小,导致可利用的牙槽骨高度不足,一旦牙缺失后,患者局部骨生理随之发生改变,甚至引发骨质疏松,促使种植体缺少骨质支持,直接影响上颌牙区种植术的顺利实施。

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不断改进,既往在口腔种植手术植入种植体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临床,而上颌窦内提升术被提出,其在治疗上颌后牙区严重骨萎缩患者的剩余骨高度不足现象上效果显著[9]。另外自体骨被临床公认为植骨的金标准,主要是因为其材料存在一定骨诱导性、成骨作用以及骨引导性等,但极易被吸收;随后生物玻璃、脱矿冻干骨粉、无机牛骨等植骨材料依次被提出,但临床关于上颌窦内提升术中是否需要植骨尚无统一定论。有报道显示[10],未使用植骨材料时,术中植入上颌窦的种植体周边也发现新骨产生,但其新骨形成量明显较使用植骨材料者更少。从本研究结果中看到:提升组骨结合以及种植体周边软组织状况优于口腔组(P<0.05),且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QOL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提升组各评分均高于口腔组(P<0.05),提示提升组愈合时长更短,且改善种植体周边垂直高度,并增强骨吸收,防止出血,避免严重并发症产生,安全性高,促进生活质量提升。经分析发现,上颌窦黏膜被种植体顶起,构成一个空间,堆积在此位置的血块为新骨产生提供支架,并对骨膜内的骨先质细胞进行刺激,使其产生新骨。另外在骨吸收上,骨经过挤压后导致骨吸收,并减低垂直高度,加上修复义齿后,种植体周边骨质更为紧密,进一步促进骨吸收,并提升种植体存留率。上颌窦内提升术作为微创手术,创伤较小,且避免外科器械直接与上颌窦底黏骨膜接触,减少并发症出现的风险,且骨冲压器械能够挤压患者松质骨,并使其成为致密骨质,并有效提升种植体植入时的稳定性,直接缩短愈合时长,促进病情快速恢复[11]。另外缺牙患者上颌骨的结构较为特殊,存在上颌窦腔,且骨余量较少,骨密度较低,因此牙缺损后可能产生骨量不足现象,最终构成严重骨萎缩[12-13]。经过上颌窦内提升术后,将种植体顶起,形成一定空间,在此位置堆积的血块为新骨构成创造了支架,并对骨膜内骨先质细胞进行刺激,并增加新骨形成的几率[14]。而在骨吸收上,骨经过挤压后可造成骨吸收,并降低垂直高度,使义齿修复期间,促进种植体周边骨质更为紧密,进一步提升骨吸收,增加种植体存活率。研究指出[15-16],探诊深度、出血指数作为评价牙龈炎活动的常见指标,一旦探诊深度超出3mm,同时探及出血、颜色鲜红等均是牙龈炎的主要征象;而菌斑指数可对口腔卫生、牙周病进行评价。上述结果表明,提升组菌斑指数、出血指数、探诊深度指标更优于口腔组,进一步证实上颌窦内提升术的疗效,可促进口腔修复,为预后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上颌窦内提升术的疗效更为突出,能够有效缩短愈合时长,并增加骨吸收量,减少并发症出现,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上颌种植体口腔
短种植体的临床研究进展
上颌第一磨牙牛牙症伴牙源性上颌窦炎一例
种植体折裂的临床分型与临床治疗方案
基于CBCT的昆明地区人群上颌磨牙MB2根管特征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口腔健康
翼上颌区种植相关解剖结构的影像学测量及分析研究
上颌窦口大小与上颌窦副口对上颌窦气化影响的CBCT分析
比较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临床效果的5年回顾性研究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三减三健”之健康口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