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郭进,张斌,朱杰
1 蚌埠医学院研究生院,安徽蚌埠 233030;2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六安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房颤(AF)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3%~21%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会出现新发房颤(NOAF)[1]。AF 患者心率过快、房室不同步可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造成需氧量增加和缺血加重。研究显示,NOAF 患者的中远期预后较差[2-3]。而AMI 可通过炎症反应和心房舒张期超负荷诱发NOAF[4-5]。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是以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为基础计算得到的,是一种新型炎症标志物和心脏疾病患者不良预后相关指标[6-7]。但是目前关于SII 对AMI 患者发生NOAF 影响的研究较少,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下研究。
1.1 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①符合AMI 诊断标准[8];②入院时为窦性心律;③住院期间至少连续心电监测72 h,每日行标准12 导联心电图检查。排除标准:①年龄<18 岁;②合并感染性疾病;③合并甲状腺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④有房颤病史(阵发性、持续性或永久性)和心脏瓣膜病;⑤因任何原因接受正性肌力药物(可能引发AF)治疗;⑥相关临床资料不全。选择2020 年10 月—2021 年10月六安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MI 患者234 例,根据入院后是否出现NOAF 分为NOAF 组27例和非NOAF 组207 例。NOAF 组男18 例、女9 例,Killip 分级1级8例、2级14例、3级1例、4级4例,吸烟12例、饮酒5例,高血压史19例、糖尿病史7例、脑卒中史4例,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18 例、他汀类27 例、β 受体阻滞剂18例、抗血小板药物27例;非NOAF组男157例、女50 例,Killip 分级1 级170 例、2 级26 例、3 级3例、4 级8 例,吸烟97 例、饮酒33 例,高血压史121例、糖尿病史53例、脑卒中史23例,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158例、他汀类206例、β 受体阻滞剂154例、抗血小板药物206 例;两组Killip 分级比较P<0.01。两组计量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计量资料比较[-x±s/M(P25,P75)]
1.2 SII测算方法 入院时抽取研究对象的外周静脉血2 mL,置于含EDTA-K2的抗凝试管中,采用迈瑞BC-5500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计算SII。SII=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6]。
1.3 分析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K-S正态性检验,呈正态分布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以AMI 患者发生NOAF 为因变量、SII 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SII 对AMI 患者并发NOAF 的影响。绘制SII 预测AMI 患者并发NOAF 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根据约登指数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 组SII 比较 NOAF 组和 非NOAF 组SII分别为1 580.7(984.5,2 387.0)、976.2(571.0,1 407.1),两组比较P<0.01。
2.2 SII对AMI患者发生NOAF 的影响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I 升高是AMI 患者发生NOAF 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1,95%CI:1.001~1.002,P<0.01)。
2.3 SII 预测AMI 发生NOAF 的效能 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II 预测AMI 患者发生NOAF 的AUC为0.72(95%CI:0.613~0.826,P<0.01),敏感度为0.667,特异度为0.715,最佳截断值为1 332.86。见OSID 码图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AMI 患者广泛使用的治疗方式,但患者在PCI 术后发生NOAF 的概率与溶栓再灌注治疗相比并未减少[1,9]。在本研究中AMI 患者NOAF 发生率为11.5%,说明AMI 患者发生NOAF 并不少见。NOAF 往往是自限性和短暂性的,但研究表明AMI 后NOAF 的发生会导致再梗死、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病死率升高[10]。此外,NOAF患者更容易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其大出血风险明显升高[2-3]。因此,及早发现AMI 患者中的NOAF 高危个体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SCHMITT等[1]进行的荟萃分析研究发现,老年AMI 患者更有可能并发NOAF,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心房纤维化和平滑肌细胞增生,为AF的发生提供了解剖学基础[3,9]。多项研究显示,左心房过大、初始舒张压较低、入院心率快、Killip≥2 级等是NOAF 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10-12]。AMI 患者急性期出现NOAF 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缺血、心房灌注减少、炎症反应、自主神经调节异常、心房压力升高等[5,11]。
炎症与应激反应在AMI患者NOAF 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4-5]。炎症因子可作用于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及相关受体,引起肌质网舒张期钙渗漏增加,电传导性和动作电位时程改变,导致心房交界区局灶性放电和折返,使其易感性增加,从而促进了NOAF 的出现和维持[13]。AMI 发生时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可释放促氧化和促炎症介质,并导致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的形成。NETs 具有高度的促炎性和血栓前性作用,并与梗死面积呈正相关关系[14]。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可促进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由于血小板增多,持续性炎症反应会导致血栓前状态。此外,大量中性粒细胞分泌氧自由基和蛋白水解酶,可损伤内皮细胞,从而进一步激活血小板,释放血管收缩剂和炎症趋化因子,导致炎症细胞进一步定植于坏死心肌,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研究显示,循环中的血小板数量增加与心血管疾病临床转归不良有关[15]。另一方面,淋巴细胞在免疫调节途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应激反应,体内皮质类固醇水平升高,进而导致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张智文等[16]指出,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和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对AMI 患者NOAF 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夏熠等[17]发现,NLR是阵发性和持续性AF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本研究推测结合了3 种炎症细胞类型的SII 可更全面地反映宿主体内免疫和炎症状况的平衡状态。
YANG 等[6]报道显示,经PCI 治疗后SII 明显升高的冠心病患者多存在预后不良。AGUS 等[18]发现,SII>2 314 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病死率升高有关。HUANG 等[7]报道,SII 是预测老年AMI 患者接受PCI 治疗的院内和远期临床不良结果的潜在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NOAF 组SII 明显升高,且SII是AMI 患者发生NOAF 的独立危险因素;SII 预测AMI 患 者 发 生NOAF 的AUC 为0.72,敏 感 度 为0.667、特异度为0.715,说明SII 对于AMI 患者发生NOAF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综上所述,SII 升高是AMI 患者发生NOAF 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对于AMI 患者发生NOAF 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入院时SII测定可以作为一种简单的、经济有效的炎症指标来预测AMI 患者NOAF 的发生,有助于制定早期治疗策略以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但本研究有几个局限性:首先,这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仅限于患者病历中可用的数据和参数;其次,部分患者在入院前不可能完全排除存在(短期)无症状AF发作的可能性,导致本研究发病率较高;最后,其他炎症标志物如白细胞介素、C 反应蛋白等在本研究中未进行评估及比较。因此,未来需要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来验证该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