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禹行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让教育回归本真,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同时,不断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优化教育生态,缓解教育中的焦虑情绪,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模式。
学校体育长期以来处于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义务教育阶段的“双减”工作为处在学校教育边缘化的学校体育带来了发展机遇。体育活动是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发展真正有了时间和空间,对促进 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和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太极拳文化以太极拳为载体,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就当下发展情况而言,太极拳文化面临发展空间萎缩、学校教育“缺位”、文化根基动摇等诸多问题。因此,太极拳文化进校园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不仅能够丰富现代学校体育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有利于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浸润,科学有序地、可持续地推动我国太极拳文化的保护与研究、传承与发展。
虽然“ 双减”政策并不是学校体育的专门文件,但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必然对学校体育产生重要影响。在“双减”政策的引导下,学生学业负担大大减轻,将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从而更有精力进行体育锻炼。
“双减”政策明确限制了校内的作业量、校外培训时间,极大地转变了应试教育下“题海战术”导致的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给学生留出了更多的运动时间与精力。“双减”和“延时服务”落地后,学校体育最大的变化是将大课间活动时长延长、将课程时间缩短,从而确保学生在校运动时间达1.5h,保障了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与精力,使学生参加太极拳运动的时间空间得到了保障。同时,“双减”政策也为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学校体育活动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元、质量更高、效果更好。太极拳运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较强的趣味性以及灵活性,对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要求较低,简单易行,“双减”政策背景下,太极拳文化进校园能够作为学校体育的有力补充,能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资源、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
“双减”政策落地后,学校主动承担起课后服务的工作。在学生减负的情况下,家长和学校愈发关注且支持学校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诸多学校积极探索体育社团活动,增设特色体育活动课。民族传统体育是丰富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双减”政策有效延长了学生在校时间,确保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投入体育锻炼,而学校基础体育设施、体育场馆等资源为太极拳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场地保障。此外,体育教师系统的、有计划的太极拳教学指导,能够有效保障学生的太极拳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因此,打开“双减”政策落地的缺口,推动太极拳文化进校园,探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太极拳文化是以太极拳为载体,以“阴阳学说、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融合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为一体,具有鲜明和谐理念的特殊文化形态。“太极”一词起源于《易经》,太极拳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发展、延续,凝聚着我国民族特有的生命观与健康意识,蕴含着民族文化基因,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瑰宝。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入侵,以奥林匹克为中心的竞技体育严重挤压了太极拳的生存空间,太极拳文化呈“文化边缘化”的发展趋势。
学校教育承载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建设者的重任,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双减”政策背景下,太极拳文化进校园为学生从小接触太极拳文化提供了契机,学生能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了解太极拳文化及其蕴含的哲理,进而加深对本民族风俗、民族精神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让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国际上拥有越来越深的影响力。
“双减”政策要求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建设丰富多元的校本课程,太极拳文化是校园文化生活的丰富与提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均强调加强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推动传统体育进校园。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在现代体育的冲击下,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大部分西化,基本上以足球、篮球、排球和操类项目为主导,在此背景下,将太极拳文化引入学校体育,能够打破目前运动项目单一的窘况,丰富现代体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增加校园体育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太极拳作为“国粹”,拥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太极拳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与表演性,因此,许多学生即使不会太极拳动作,也在不同程度上接触或者参加过类似活动,记忆中的运动表象可以促进教学的发展,只要教学内容合理、方法得当,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此外,太极拳文化中要求的“立身中正”“心静用意”“以意导动”的中庸思想与崇尚“舍己从人”“以善为上,以和为贵”的和谐观念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形式的体验和认可,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还能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严重妨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根 据学生体质监测结果,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肥胖、近视、抑郁症等疾病屡见不鲜,学生身体素质的下滑已经影响了其身心的长远发展。太极拳强调“阴阳平衡,内外兼修”,目前,已有学者运用实证方法证实,太极拳对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增进心理健康有显著效果。
太极拳具备有氧性、非竞争性、韵律性等运动形态。长期的太极拳练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体质,提升敏捷度、柔软性、协调性、上下肢力量素质等身体素质;在医疗方面,太极拳练习还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促进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机能的提高;此外,太极拳练习能够有效改善抑郁症状,对学生焦虑、暴躁等不良情绪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太极拳文化追求“和”,寻求自我精神和身体的不断提升,太极拳文化所凝结的和善、豁达、谦虚等优秀道德品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说文解字》将教育诠释为:教者,即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养子使作善也。可见,教育既传授知识也培养人格,是关于培养人的学问。新时代,学校为了改变应试教育单一生硬的培养模式、改变“高分低能”的培养结果,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该从体质、人格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塑造,而太极拳身为拳法,毋庸置疑可以增强体质,但其对人格放入塑造更是有着独特的价值。太极拳历史悠久,自古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吸收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自身所蕴含了“尊师重道”“虚怀若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各精神,这些精神可以从人格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塑造,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校时期的学习,还能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成长,使学生受益终身。
缺乏优秀的太极拳专业师资严重阻碍了太极拳文化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构建。目前,学校太极拳专项教师的数量、素质、培养等诸多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体育教师或因受现代体育观念影响较深,对太极拳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从而导致了武术教师以兼职为主,专业教师稀缺、缺编现象严重。此外,“双减”政策下,体育教师的工作时间被课后服务延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备课、教研负担,加之配套政策不到位、保障条件不完善,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较差。在此情况下,太极拳文化进校园会因体育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质量不高,严重影响学生参与太极拳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传承太极拳文化形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太极拳教学中比比皆是,学生经过书籍、电影等途径认识的太极拳动作潇洒飘逸,此时的想学只停留在表面,而太极拳动作严谨、节奏分明、内涵深厚,凝聚着各类武术精髓,讲究动作柔和,呼吸、意念与动作相通,这对学生来说晦涩难懂。练好太极拳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学生正处于好动、注意力较难长时间集中的生理阶段,相比简单易学、对抗性与趣味性较强的体育项目相比,太极拳难以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加之,学校太极拳教材套路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样性的需求,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太极拳文化在思想和练习群体上的脱节,为太极拳文化进校园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教材 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有序地传授知识的基础。我国太极拳文化的传承主要基于师徒、血缘等小规模范围的传统传承模式,该体系下的教学内容与现代学校教育班级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目前,大部分学校并未针对太极拳进行整理、改造与创新,在开发设计太极拳教学课程内容时,忽视以学生为本的课程开发原则,导致授课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既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要考虑教学质量,使授课教师不得不将包含大量复杂的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理论的太极拳招式通过演示直接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太极拳文化,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
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是推动太极拳文化进校园的关键环节。学校领导对太极拳文化的重视与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太极拳文化的传播效果。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体育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许多学校领导更加关注“应试”科目师资力量的建设与培训,体育教师存在人员流动性大、工作满意度不高、缺少晋升渠道等问题。此外,太极拳文化凝聚了我国古典哲学、武术、中医学等诸多方面,是最能代表传统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育项目之一。但是,部分学校领导对太极拳锻炼的价值认识存在偏差与不足,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导致太极拳文化进校园活动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太极拳文化进校园的长效发展。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是教学质量的主导者。学校在体育教师招聘时应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太极拳专项教师,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促进非太极拳专项教师的业务水平,确保每位体育教师充分掌握太极拳文化的历史背景与理论知识,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异性,科学地将太极拳文化融入体育教学内容,从而壮大太极拳师资队伍。此外,还应不断优化现有的体育教师队伍,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与专业化的培训,完善学校太极拳课程开发师资队伍。积极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太极拳文化交流会、学术会议,借助进修学习、集体备课等形式提高体育教师太极拳专业知识水平,积极引导广大体育教师深入研究分析太极拳体育课程教学,为体育教师拓宽教育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供良好的平台,保障体育教师团队的整体业务能力与素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育的重要延伸,除了太极拳课程教学外,将太极拳运动融入课间操、课外活动,开展太极拳选修课,吸引有兴趣的学生选修,采取段位制考核,有效分解太极拳学习的过程与目标,激发学生的斗志与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习练兴趣。此外,学校成立太极拳爱好者协会等社团组织,并定期举办运动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校际、学区间的太极拳展演与比赛,邀请高水平运动员举办表演赛,鼓励教职工、学生参与比赛,积极利用校园广播、公众号等媒体,对太极拳文化加以传播和推广,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太极拳文化的魅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接触、了解、学习太极拳文化的兴趣。
学校在太极拳课程开发工作中,要结合本校学生 的兴趣、 学习需求、可接受性等特征,明确本校太极拳课程的教学目标,注重太极拳“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结合,根据太极拳原理有针对性地对太极拳文化展开整理、改造与创新,创编一套简易的适合青少年的太极拳健身套路,并形成书面文本,将太极拳文化纳入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体系中,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进校园提供重要参考。此外,太极拳教学形式多以套路教学、动作学习为主,技术性的教学往往较为枯燥,体育教师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严厉的教学态度,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学趣味性,如太极拳影像教学、创新太极拳配乐等,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助力学生更好地吸收掌握太极拳所蕴含的文化精髓。
学校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播阵地,有责任积极传播太极拳文化,学校领导应转变观念,不断强化对太极拳文化进校园的认知,把太极拳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不断树立太极拳文化全校共建的责任意识。同时,相关部门应做好制度保障工作,积极出台配套考核管理规定,构建明确的太极拳文化进校园评价考核体系,从学生太极拳技能与知识的掌握、学习态度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太极拳课程实践教学,提高太极拳课程评价的可操作性,提升太极拳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扎扎实实地推进太极拳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太极拳文化蕴含着“中庸、 贵和、 自然无为”等我国传统伦理观,从中折射出的哲理对学生体质、心理、人格的培养大有裨益。“双减”政策的落地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太极拳文化进校园“赋能”。太极拳文化进校园不仅能丰富“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资源,且能够科学化、系统化、全面化地推动我国太极拳文化的保护与研究、传承与发展,潜移默化地将太极拳文化与学校教育、学生成长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