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22-08-12 13:36:30毛冰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师德师师德高校教师

毛冰

(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迎来新的发展阶段,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至关重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关重要论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促进作用。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优良的师德师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应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打好坚实基础。

《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指出,强化教师师德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运用到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工作中,对师德失范行为实施“一票否决”。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高师德考核方法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契合民族地区高校建设需要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实际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是新形势下民族地区高校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工作。

一、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为科学、有效地对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进行考核评价,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内容及标准,建设高效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考核评价机制,围绕建设的目标、依据和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及《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以及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是提高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要求。师德师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应紧扣考核目标,结合民族地区工作实际合理设置考核指标,明确考核导向,力求全面反映考核主体师德师风行为,同时与师德“一票否决”定性评价有机结合,约束师德“底线”,突出考核对师德师风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坚持政治要求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学生,从而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对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政治要求。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行为标准要求,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时代发展,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坚持普遍要求与特殊要求相结合

以引导教师发展为目标是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师风评价体系构建的普遍要求。关注教师发展的切实需求,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是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出发点。要使师德师风评价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必须要与教师的发展诉求相一致。利用正向评价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以更为全面地对教师发展进行分类引导,实现评价的引导价值。

(三)坚持近期要求与长远要求相结合

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考核评价的近期要求是指高校教师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师德师风建设取得的效果,强调的是阶段性考核。阶段性考核评价主要以年度或聘期为时间节点进行考核,同时对出现的问题能够予以及时解决。而长远要求是指全面考核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质量,以及长期效果评价,强调的是过程的考核。

二、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指标设计方法

(一)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流程

考核评价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赋予适当的权重进行量化。对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必须全面、系统地反映每一个考核的核心要素,力求提高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质量,使考核评价结果真实、可靠。从整个设计过程看,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需要做到既目标一致又相互独立、既单一完整又相互可比、既可预测又可接受。具体来说,一是要做到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目标的要求和方向是一致的,都是以“立德树人”这个总目标为根本,同时,考核评价指标在同一层次不重复、不矛盾。二是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全面反映总目标,不遗漏、有逻辑,指标之间虽相互独立,但反映的是考核主体的共同属性,不同的考核对象可以横向比较。三是考核评价指标将考核目标具体化后,通过量化手段体现清晰明朗的评价结果,使评价结果易于被考核对象认可和接受。

(二)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指标初选方法

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指标应以教育部制定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基础,按照考核评价指标内涵和标准意蕴[1],根据“立德树人”的理念,基于相关文献研究,参考张媛媛(2019)[2]和刘亮(2020)[3]的做法,初步确立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初拟指标如表1 所示:

表1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考核评价初拟指标

(三)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指标完善方法

考核指标确立后,本着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38 所高校为问卷调查对象,对师德师风考核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查,综合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指标。具体修改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二级指标:在“坚定政治方向”一级指标下,增加二级指标“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学生”,学习是提高政治理论水平的基础,是坚定理想信念的要求。在“传播优秀文化”一级指标下,增加二级指标“积极普及科学知识,积极传播民族地区优秀文化”,民族地区在全面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亟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科学和技术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加强普及、传播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来实现。在“潜心教书育人”第3 个二级指标下增加“不断提高民族地区高校教学质量”内容。在“积极奉献社会”一级指标下,增加二级指标“积极投身民族地区服务社会实践”,用具体行动表现对服务社会的支持,通过实践,用实际行动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调整后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见表2:

表2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考核评价调整指标

三、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标准

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标准的构建须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且须体现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特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发了系列师德师风建设相关文件,明确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各地也从实际出发,建立了师德师风评价机制。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发展要求,在前文初选的考核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本节尝试结合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意见,制定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标准,见表3。

表3 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标准

四、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权重确立方法

在构建了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后,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使用熵值法对各指标计算权重,计算结果如表4。

表4 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指标权重

五、结语

师德师风建设是国家教师队伍建设宏观规划的要求,是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负有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责任,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准确地融入教学,不断提升政治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是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提升自我修养的有效途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是民族地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挥棒,当前部分高校对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存在程序化、考核评价结果使用边缘化等问题,因此要加强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研究,建立正确的考核评价导向,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提高师德素质,对民族地区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师德师师德高校教师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48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
井冈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32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1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8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8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