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证书制度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4S”教学改革探索
——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2-08-12 13:36:32朱勋梦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电子信息对口生源

朱勋梦,黄 平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物理与工程技术系,广西 桂林 541199)

21 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伴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科技、生活和生产各个领域,社会大量需求适应市场的电子信息技术技能型人才。由此,对接市场和社会培养电子信息技术技能型人才刻不容缓。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是以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知识,可满足各类电子信息产业产品生产与设计、检测维修、技术管理等岗位任职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以及高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结构的不断变化[1],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电子信息类专业如何在挑战中不断壮大和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深化教学改革是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2-6]。

高职教育是跨界教育,是以“培养服务、生产、管理等一线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重点关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2019 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是使人与职业相融合的教育过程,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手段。”[7]从2019 年起,各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学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工作。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无缝对接企业的岗位,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掌握专业知识、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还应使他们具有相应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有近20 年的办学历史,建成了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为龙头、移动通信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骨干的电子信息专业群,成为自治区级示范特色建设专业,在积极落实国家和自治区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总结出电子信息类专业“4S”教学改革经验。

一、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现状

教育部等部委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员到2025年预计缺口950 万人[8],信息技术人员缺口较大。人才的缺口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因此,加快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步伐势在必行。

目前,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生源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在全国普通高考统一招生考试成绩合格者中录取(简称“普招”);第二类是从高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院校组织的联合考试成绩合格者中录取(简称“单招”);第三类是在中、高职衔接的对口招生考试成绩合格者中录取(简称“对口招生”)。由于受市场、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各省、各校间的生源均有差异。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电子信息专业群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简称“电子”)、移动通信技术(简称“通信”)、机电一体化技术(简称“机电”)3 个专业,2017—2019 年招生数及生源情况统计如表1 所示。

表1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群2017-2019 年招生及生源情况统计

分析表1 中的数据可知:

第一,专业生源主要来自普招、单招和对口招生。招生形式由以往普招一种形式过渡到普招、单招和对口招生3 种形式。

第二,自然班级由普招、单招和对口招生学生混合组成,而学生大部分来自单招和对口招生,少部分来自普招学生。

第三,普招学生呈整体减少趋势,而单招和对口招生学生呈整体上升趋势。2019 级电子信息类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共招学生304 人(其中普招学生占19.3%、单招学生占16.7%,对口招生学生占64.0%),对口招生学生所占比例较2018 级(占比17.9%)、2017 级(占比22.7%)都高。

第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普招学生基础知识较为扎实,而对口招生学生动手能力强。目前大部分学校对学生是以专业为单位分班,其人才培养方案、上课方式均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在近几年的生源中,还有部分学生来自文科。

由上可见,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缺口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为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二、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4S”教学改革探索

(一)“4S”教学改革的内涵

“4S” 是由4 个英文单词的首个字母组成,4 个英文单词分别为:方案(scheme)、分层(stratify)、内容(substance)和技能(skill)。“4S”教学改革中的第一个“S”即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第二个“S”(stratify)即“对口招生、单招和普招”生源分层次教学改革;第三个“S”(substance)即“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第四个“S”(skill)即“专业技能实操”教学的改革。

(二)“4S”教学改革实践

1.“scheme”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针对生源情况的变化,现有的培养方案必须要做出适应性调整。中职与高职学校的不统一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专业课程内容、职业技能课程、职业资格课程及职业拓展模块) 导致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产生了差异。商敏红通过分析对比中、高职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发现高职教学内容与中职教学内容重复率高达80%[9]。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是依据专业课程分班,如果按照原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那么教学内容对中职对口招生学生就失去了吸引力,不仅浪费教学资源,而且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过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和考试基本以传统理论为主,中职学生基础薄弱,传统理论考试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要求,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重视学生实践性课程,检验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降低专业必修课所占的学分比例,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自2017 年起,考试方式由传统的理论考试变为理论与实践(如模拟电子技术及实验等)、理论与上机考试(如可编程控制器技术PLC、单片机应用技术等)、技能考试(如电子设备芯片级维修)、技能测试(比赛)代考(如电工考证实训、大学生电子竞赛实训等)、作品设计制作(如小电子产品设计制作)等多种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核的课程合格率明显上升,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就业后用人单位反应良好。这说明改革后的方案适合目前高职学生,利于“1+X”证书考试的实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2.“stratify”改革——“对口招生、单招和普招”生源分层次教学改革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没有根据生源、招生等因素采取独立分班上课,基于这种不同生源的学生共同上课的现状,在不改变现行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可对学生进行动态培养。在大一上学期对对口招生学生安排一定基础的专业课程,如电路基础、电子技术和单片机应用技术等。经过学习后,学生的发展方向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使每位学生都有所提高,做到因材施教,将所有课程分为基本素质模块、职业核心素质模块及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在大二、大三安排职业技能课程、职业资格课程及职业拓展模块,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能力现状以及职业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在实施“1+X”证书制度过程中,普招、单招学生开设以获取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为主,而大部分对口招生学生由于已获得初、中级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则开设以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为主。同时,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由浅入深,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初级、中级、高级)教学。在分层次教学中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对实践教学内容中的基础模块、应用模块和综合设计模块实施分级分层,立足专业底线,尝试“小灶式”培养,构建递进式教学课程能力模块,形成多层次能力培养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3.“substance”改革——“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教育学的螺旋上升认知理论认为,在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划分深、浅不同的层次,教学过程中要对知识的学习循序渐进,最终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10]。依据此理论,结合中、高职学生衔接的特点,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对各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满足能力递进式培养的规律,科学、合理、有效地构建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根据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就业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梳理教学环节里每一层次的课程,改变以基础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制订项目模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专业核心类课程如单片机应用技术、PLC 控制技术等可采取项目化实训教学,以每一个课程项目作为着眼点,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对学生简单讲解该项目涉及的知识,然后再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每个模块中的课程相互结合,根据知识难易程度及知识间的衔接关系在每学期选择开设课程,形成多形式、多手段、多方法的教学内容体系[11,12]。依据让“基础差的学生有出路,有基础的学生能提高,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的理念,建立“出路”“提高”“发展” 的教学内容培养体系,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4.“skill”改革——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改革

针对产业发展岗位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创新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固化的模式。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2017 年所建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示范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和2012 年所建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为平台,以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职业技能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等专业技能竞赛为载体,发挥学生在学习场景中的能动性和实践性。在每一个专业技能实践环节中,结合学生就业岗位方向的要求,以有利于学生电子信息产品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的实验项目作为观察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训室,以技能竞赛、发明创新科技项目小组为平台,进行技术创新。每个兴趣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开拓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例如,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与工程技术系组建的发明创新科技项目小组目前已有学生获得4 项授权专利。同时,每年定时举办科技素质文化节活动,并定期展示和奖励优秀作品,形成了以“创新实训室—学科竞赛—发明创造”为中心内容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达到了“工学融合、产教融合”实验实训基地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论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层次教学、创新实践教学等“4S”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实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梯度发展,优化和完善了培养目标,有效贯彻实施了“1+X”证书制度,为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适应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与产业对接发挥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电子信息对口生源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广州文博(2023年0期)2023-12-21 07:23:28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简介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今日农业(2019年13期)2019-01-03 15:05:47
对口帮扶这一年
电子信息工程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针对电子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
电子制作(2017年2期)2017-05-17 03:54:49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中国卫生(2016年10期)2016-11-13 01:08:12
对口支援的6篇“代表作”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