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李晓丹
(1.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199;2.桂林市秀峰区教育局,广西 桂林 541001)
“发散·聚合·表达”小学写作教学模式是笔者根据写作心理学、创新思维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着“发展思维,促进表达;激发潜能,作文育人”的基本理念,历经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的写作教学模式。在明确这个写作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程序、教学策略手段和评价体系的基础上[1],本文进一步论述写作教学模式的重点、确定重点的依据及其意义。
“发散·聚合·表达”小学写作教学模式遵循的基本逻辑和路径是由内化的思维到外显的表达,课堂教学程序一般分为“审题、发散、聚合、画图、表达、点评”六个环节。“审题”,即师生简要分析写作题目,明确当次写作任务的目的要求和内容指向。“发散”,即发散思维,全班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围绕题意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激活思维和潜能,充分发掘潜在的写作素材,打开写作思路,克服无话可说和无材料可写的尴尬状态。“聚合”,即聚合思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思维发散获得的众多素材和思路加以比较、筛选,朝着一个主题或中心归类聚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克服漫无目的的发散现象。“画图”,即画思维导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关键词、线条及简单图形等元素,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成果固定化、直观化和形象化。“表达”,即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大胆写作,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将思维状态物化为文本形态,从而得到高水平的习作。“点评”,即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师生及时开展多元评价、总结提升,为后续写作蓄力。
在上述六个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发散”和“聚合”。“审题”是“发散”和“聚合”的起点,“画图”是连接“发散”“聚合”与“表达”的桥梁,“表达”是用文字落实“发散”“聚合”成果的过程,“点评”是对“发散”“聚合”成果的验收和评价。
因此,“发散·聚合·表达” 写作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写作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全班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以发散思维发掘写作素材,以聚合思维筛选聚焦中心、整合素材,最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将聚合思维获得的有机整体落实于表达,形诸文字变成文章。
确定“发散·聚合·表达”小学写作教学模式重点的依据如下:
语言表达和思维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思维是内核,语言表达是外显。朱绍禹教授曾经说过:“在语文科里,语言和思维往往两位一体,密不可分。”[2]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写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北京师范大学刘淼教授认为,作文从思维到外部书面语言表达需要经过三级转换:第一级转换,是从思维到内部言语的转换;第二级转换,是内部言语到外部口头言语表达的转换;第二级转换后,表达上不合乎要求的需要进行第三级转换,即进入再加工期,进行增加、删改、取消、更换、修饰等加工,合格后进入书面语言表达[3]。
思维是写作心理过程的核心和关键因素,贯穿写作的全过程,学生写作从审题立意,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再到最后的推敲修改,每一步都离不开缜密的思维,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作文质量的高低。小学生写作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作文中心不明、无话可写、陈词滥调、记流水账、篇幅不够等,都可以从思维方面找到原因。
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曾是传统语文教学推崇的一条基本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教学原则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或者被其他教学原则所取代。近年来,又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这条原则。比如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倪文锦教授就曾撰文呼吁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认为这一原则“并不是任何个人的兴趣或爱好,而是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和实践性课程的本质要求”“语言训练绝不是单一的技能训练,它同时也是思维的训练、心智的训练”“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思维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一直是个短板”“思维是语文教学的总开关,读、写、听、说语文能力的培养都不能脱离思维训练”[4]。
语文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国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权威指导文件,是语文教材编写的依据,是语文教学的准则,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检查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笔者统计发现,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前言”“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和“教学建议”几个部分中,一共9 次提到“思维”一词[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在“前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几个部分中,更是46 次提到“思维”一词[6]。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要素和加工厂。两个语文课程标准都用“发展思维”取代了以往语文教学大纲中“开发智力”的表述,充分彰显了“思维”作为智力核心要素和加工厂的重要性。
这是从国家层面规定了语文课程必须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同时承担起“发展学生的思维”这一重任,为语文教育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重视发展学生思维是高瞻远瞩之举,符合“授人以渔”的教育之本。21 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创新教育,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而创新人才最重要、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具备创新思维能力。语文课程重视并帮助青少年学生发展与提升思维,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从而为国家兴旺发达储备人力资源。
统编版语文教材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很好地贯彻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指示。这一点,在写作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在写作提示中,编者都很注重抛出一些学生只要“跳”起来就够得着答案的问题,巧妙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又尤其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2 单元习作“我的奇思妙想”的写作提示,先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想发明一些神奇的东西。会飞的木屋,水上行走鞋,时空穿梭机,会变大变小的书包……”接着,引导学生进行聚合思维:“你想发明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功能?让我们把它写出来吧!”并以“会飞的木屋”为例,给学生做了思维导图的示范[7]。
再如,六年级下册第4 单元习作“心愿”的写作提示,先给学生出示了一幅以“心愿”为基点进行多方向、多层次思考的发散思维图,接着提示学生,可以根据发散思维图上的丰富信息进行聚合思维:选择自己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写下来,“写之前想一想,选择什么材料能够更好地表达你的心愿,再根据想表达的内容,选择一种适合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故事、写信,或者日记、创作诗歌”[8]。
这样的写作提示,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在构思立意时激活思维的导引和示范,有利于语文课程标准“发展思维”的理念落到实处。
确定“发散·聚合·表达”小学写作教学模式的重点,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依据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方向,思维可以分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基点出发,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就像喷泉从喷口向四面八方喷射许多水柱一样,也像礼花绽开向四周喷撒许多彩纸一样,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等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思维的广度。所以有人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中最美的花朵。发散思维主要是求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打开写作思路,激活写作灵感,找到写作素材,解决“无米”之忧,提高写作速度,写出具体、新颖的作文。但是,发散思维也有着繁杂散漫的弱点。
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方向相反,是把众多的思路聚集成一个焦点,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的思考方式,具有聚焦性、指向性、比较性、程序性等特点。聚合思维主要是求质,可以把发散起来的思维导向一个中心,克服漫无目的的发散现象,使之符合写作必须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要求,可以让学生的写作有中心、有条理、有深度、有创新。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连用,既保量又求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以共同为学生的写作保驾护航。
很多小学生怕写作文、烦写作文、写不好作文。小学生习作写不好主要表现在:中心不突出,立意不深刻;选材不感人,不新鲜;内容空泛,记流水账,没有真情实感;写法不新颖,缺乏文采,不够生动。
“发散·聚合·表达”模式下的写作教学,通过思维发散,写作素材和潜能得以开发,学生变得有话可说、自信满满。学生通过聚合思维,将众多的素材归类聚焦,围绕一个中心写作,有利于顺利实现写作过程的转化,有效传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达成个性化表达的要求,写出高水平的习作。同时,提升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减负增效”,在“双减”背景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痛点。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怕教作文、不会教作文、教不好作文。作文教不好主要表现在:写作教学无章可循、无序可依、随意散漫、高耗低效;写作指导“目中无人”,死板生硬,没有让学生“动”起来,也缺少鲜活的生活气息。
“发散·聚合·表达”模式下的写作教学课型,对教师来说,易于上手,便于操作,写作教学变得有章可循、有序可依、灵活有趣,有利于提高写作教学效率和写作教学水平,得到了一线小学语文老师、教研员和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育专业实习生的广泛认可与推广。
笔者已经多次采用“亲自执教习作示范课+写作教学讲座”的教研方式推介“发散·聚合·表达”写作教学模式,每次的习作课和写作教学讲座都深受一线语文教师和教研员的欢迎和好评。
2021 年12 月29 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与兴业县教育局合作举办了习作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由笔者主讲,兴业县120多位小学语文教师到现场听讲,800 多名教师观看线上直播。笔者在兴业县第一实验小学六年级1 班执教的“和××聊聊天”习作课上,指导学生审题之后,先是引领学生发散思维,挖掘出丰富的作文素材;接着引导学生进行聚合思维,在海量的信息中聚焦中心,筛选出最想写、最有话写、最有正能量的关键信息;再启发学生用图文并重的方式画出思维导图,把写作的最佳方案固定下来。在随后6 分钟的课堂自由写作时间里,上课的30 位同学中有20 多位同学写了半页作文纸以上(一页作文纸为240 个空格),梁福泽同学的《和狼聊聊天》和卢诗彤同学的《和妈妈聊聊天》都写了一页多纸,而且文从字顺,言之有物。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和高效率写作,赢得了听课教师和兴业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王健的高度赞赏。兴业县融媒体中心、兴业县教育局公众号、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官网都进行了报道。兴业县第一实验小学也以“发散思维拓展写作海域,聚合思维掌舵写作航舰——兴业县小学语文习作教研活动”为题写了美篇。该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刘燕虹课后在微信中告诉笔者,“发散·聚合·表达” 小学写作教学模式让同学们的思路拓展不少,同学们后期写的习作,结构框架都比原来紧凑、完整,写作速度也相对提高。刘老师表示她以后也要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发散·聚合·表达” 小学写作教学模式虽然得到一定程度认可,但是依然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笔者团队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上下求索,继续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