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体育服务须关照的六个问题*

2022-08-11 06:43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师资双减体育

张 朋

(温州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温州,325000)

课后服务是指在学校学科课程教学结束之后,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个部门提供的,不同于学校课堂教学,旨在保护和促进儿童成长的教育服务活动[1]。课后服务是放学之后对学生进行在校托管、作业辅导、文体活动与游戏、兴趣培养、社会实践等内容的统称,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作为重要的社会民生问题,课后服务对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公平、家庭和谐及社会进步都具有重大意义[2]。课后体育服务作为“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支撑,但如果仅仅是形式上填补减下来时间和空间,师资、经费、制度、内容及形式、监督评价等问题得不到规范、重建,功效得不到发挥,实施成效不彰,难免还是陷入课后服务“教师累、家长怨、学生烦”的窠臼。课后体育服务也必将是乱象丛生,备受诟病,失去体育在教育中地位提升的绝佳时机。

一、课后体育服务的师资问题

1.鼓励师资来源多样化

谁来提供稳定和专业的课后服务是制约课后服务质量发展的首要问题。世界各国课后服务师资组成均是以在职学校教师为主,其他为辅的多元主体组合。如美国课后服务师资主要由学校教师(42%)、教辅人员(16.4%)、课外中心运行人员(8.7%)和大学生(8%)为师资主体[3]。2007 年推行《延伸学习和放学后助教法案》拨款6 亿美元招募2万名在校大学生参与延伸学习及“放学后项目”,如南印第安纳大学教师教育系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参与放学后项目的服务经历。国内如陕西省在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指导意见中说明,“组建以在职教职工为主,动员离退休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专业人士、大学生志愿者和其他社会热心人士等志愿服务力量”。四川大英县教育和体育局规定课后服务师资以在校教师为主,同时选聘德才兼备的艺体专业教练、行业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为辅导教师,也可少量聘请第三方机构专业人员。安徽省提出优秀教师流动到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开展服务的倡议。本校教师为主的课后服务师资结构优势在于教师了解学生,关系亲密,便于管理;可以规避外聘或社会机构进校园从事服务而带来经费、安全等风险负担。但其弊端也是日益显现,如易造成服务内容的固化和陈旧,服务热情的削减和内部的集体应付。总之,我国课后服务师资人力支持上存在本校教师因工作负荷重缺乏积极性,社会志愿者和家长团队缺乏专业性和稳定性,校外机构团体受到逐利性、资质等问题的困扰。

课后体育服务也存在同样问题,如仅仅依靠原有学校师资远远不能满足课后体育服务的需求。由原体育教师任教,不仅服务内容得不到创新,课上课后相同教师指导会削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增加在职教师的工作负担。若强制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将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作为职称评定、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延长教师工作时间,工作和家庭之间难以获得平衡,极易产生职业倦怠。课后体育服务的师资源问题进一步凸显了我国体育师资的短缺。那么,如何构建课后体育服务师资多元化,让退役运动员、俱乐部运动教练、社会体育志愿者、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诸多体育从业人员能够进入学校进行课后体育服务,对解决师资缺口至关重要。国家体育总局正在探索优秀退役运动员到学校兼职体育教师的举措。部分省市业已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如四川天府新区成立了全国首个体育教师共享中心,由政府主导,构建以体育冠军为引领、体育教师为主体、专业人才为特色的多元化师资队伍。根据学校体育学科课程和课后服务课程的多样化需求,采取“排课走校”方式,提供菜单式服务[4]。丰富课后体育服务师资,除了吸收以上具有相关经历或资质人员以外,还可以与高校合作,探索通过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实习制度的改革,结合全天候的集中实习附加课后服务时段的连续性实习,来补充短缺的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师资。或是将课后体育服务纳入体育各类资质考评内容之一,如列入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体育裁判等级证、教练员资格证等资质认定的研修科目之一,规定其必须承担不少于一定课时的课后体育服务,然后由服务学校提供合格鉴定后方能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可见,一种多元化、跨域融合的学校体育师资结构新局面初步形成。

2.建立准入制度

能否提供服务首在资质。扩大了师资来源,解决了服务师资缺口问题然后就是服务能力和专业化的问题。课后服务师资需制定执教标准,设立入校门槛。国际上的经验是:芬兰从学历、资格和能力三个层面规定课后服务教师的资质。瑞典要求须完成大学相应专业的学业并获得毕业证书。丹麦对所有课后服务中心员工有明确的职责划分,75%的员工接受过教育学专业的相关培训。瑞典重点从价值观和工作职业规范课后服务中心导师。韩国制定相应的“课后教师资格证”即“课后指导师”,实现持证上岗。以此为鉴,国内各省教育部门或各校可从专业、学历、资格证书、技能水平、身心健康、品德等方面综合制定服务教师的入职门槛。如南昌市教育局就规定了体育类教师需具备大学相应专业毕业、教师资格证或2 年以上执教经历,有运动员、教练员等级证书优先考虑等师资标准条件[5]。还可以采用先上岗后培训的应急策略,建立课后服务教师入职绿色通道及其职后继续教育计划,加重职后教育,实现教育教学的专业化。因此,课后体育服务师资问题不只集中在准入门槛、师资队伍组建上,后续的教育服务能力、服务取酬标准等问题的规范和制度重建同样重要。只有标准规范性的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保障相对固定而持续性的服务。

二、课后体育服务的经费问题

1.建立保障机制

2021 年6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明确指出“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6]。课后服务收费制度予以明确。课后服务主要涉及三笔费用:教师课后服务的课酬待遇(有计入工作量和年度绩效,劳务形式发放,义务免费等形式);学生接受课后服务的费用(免费、少量);第三方提供服务的费用。目前各省对课后服务是否收费、收费方式、额度等规定各异。

政府补贴的稳定性关系着课后服务的顺利实施,政府公共财政承担大部分开支,地方政府是课后服务费用的承担主体。但经费制度中一个重要缺失是财政补贴标准,哪个部门出资都没有明确说明。经费来源可靠性不足损害了学校执行课后服务的热情。向特定人群收费设置补偿政策是世界各国共有的一种关怀策略,如瑞典施行城际补偿制度,学生跨区域参与课后服务则学生所在地区应报销在外地课后服务所产生的费用。丹麦则根据家庭收入、子女个数或是否单亲家庭给不同的经济补贴。瑞典、芬兰按照家庭收入等级实施不同的收费标准。按照教育公平的弱势补偿原则,课后体育服务收费应照顾家庭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免费提供。另外,延时服务应当支持教师合理取酬。学校把用于课后服务补助的经费额度,单列为教师绩效工资增量,以保障劳动法和教师法所赋予的休息权和获取相应工资报酬合法权益。

2.确立收费标准

实施体育课后服务,体育场地、器械设施等维护,体育文化和体育科技创新都需要素材和道具及充足资金支持。要有一个合理的收费标准(体育活动占课后服务的大部分时间),既不要超服务限定收费标准,又能体现体育特色活动需求。学校分配补贴时要予以重视倾斜,保证高质、充足提供体育服务。明确课后服务体育教师的课时量计算方法,课时费标准或补贴待遇。建立健全课后服务收费及经费使用的管理办法,做到成本收费和专款专用。从经费制度上鼓励提高学校和教师的服务动能,增加家庭支付的可承担性,还要考虑对特定人群进行减免或补偿政策。

三、课后体育服务内容问题

一般课后服务内容涵盖看护、课后练习和拓展兴趣特长三类。美国80%的课后教育项目包含体育活动[7]。丹麦提供的服务内容涵盖语言课程、家庭作业、户外运动,计算机游戏、烘烤及参观博物馆等多种活动[8]。芬兰的课后服务则以娱乐和安全活动为主,注重营造孩子安静的休息环境[9]。瑞典的课后服务内容包括:语言交流、创意和美学表达形式、自然与社会、学生合作与冲突处理、建设性与改造性活动、游戏、体育和户外活动以及通用技术等。韩国形成了具备“看管+辅导+兴趣开发+社团活动”等功能,科学、严谨、实用、规范的课程体系与管理模式[10]。

我国相关政策反复强调课后服务严禁集体教学,开新课。课后服务内容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设置“五育”并举的服务内容,尤其是体美劳短板弱项,以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深圳市教育局规定了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内容包括三大类:一类是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社团活动与校本课程;二类是学生自主作业、教师答疑辅导等学习活动;三类是因地制宜利用文化场馆和基地而开展的参观、学习、训练、体验等活动。四川大英县课后服务内容包括课业整理辅导、个性发展辅导和专题教育辅导。广东实施的课后延迟服务:一是普通托管服务,以辅导作业的基础服务为主;二是拓展服务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综合实践课程为主;三是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自由个性化活动。陕西省教育厅制定《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陕教规范〔2019〕12 号),指出可提供的课后服务内容有延时托管和集体活动两类。江苏省下发《关于利用优质体育与科技教育资源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启动中小学生体育科技教育课后服务试点工作,体育课后服务资源类型包括“阳光体育”专业团队进校园、体育社团专家进校园、社会体育指导员进校园[11]。

课后体育服务内容包含竞赛参与、运动体验、运动比赛欣赏、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体育科技创新等多样化内容。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育艺术欣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等特色班、兴趣小组五彩纷呈。这恰恰弥补了学校体育教学中所缺失的兴趣培养、裁判知识、竞赛参与、运动体验等内容。其内容设置应多元且体现差异性,一年级一策、一类学生一策。如运动技术掌握较好的学生重点体育竞赛辅导,运动弱势群体重点身体素质提高;体育兴趣缺乏者重点体育文化和欣赏。

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让政策要求停留在“鼓励与探索”层面,同时也使得课后服务评价缺失标准,无法评价的情况。所以课后体育服务规范性需得以加强,如制定最低参与率标准,确保大部分学生接受课后体育服务;确立基本学期服务课时数,每学年保障不低于多少小时的服务;制定体育服务内容纲要,阶段计划和长期规划;注意课后体育服务与体育教学内容界限上存在模糊性,与学校课程的差异化不明显,不易区分的问题;还须警惕因为兼职教师的不稳定性,造成体育服务内容的片段化,服务内容缺乏连续性和支离破碎。

四、课后体育服务的属性定性和安全问题

1.明确属性定性

属性决定服务的性质及工作要求、方向。要明确课后服务的非义务、准公共产品的属性。非义务性课后服务不属于义务教育,是否接受服务属自愿行为。可选择性和非强制性决定了课后服务并非学生“必须接受的教育”,不属于具有强制性、统一性、免费性的义务教育范畴。但课后服务的对象为义务教育受教育者,是与义务教育紧密相关的一种教育延伸服务[12]。准公共产品决定了课后服务具有政府为主、其他为辅,公益性和公共性兼有,有偿收费和财政补贴结合的多元性。因此,课后体育服务提供由家长和学生自愿选择,学校提供课后体育服务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它又具有一定的市场化,应吸收社会机构提供课后体育服务,收费制度为政府补贴、学校酌情收费,教师适当取酬。将课后服务的性质界定为准公共教育服务,这种性质定位为课后服务发展获得更多经费支持、开展形式、内容丰富和活动多样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能够有效地鼓励地方政府和学校探索建立一种需求导向的、凸显教育价值的、非营利性的义务教育学校课后发展服务体系。

2.建立安全机制

安全是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底线要求,也成为课后服务开展主要顾虑问题。课后体育服务更是因体育活动的大强度、高负荷、活动范围广、教育环境开放且接触器械多,意外伤害发生潜在威胁性高等原因,安全问题凸显。学校是课后服务提供的主体,其责任不言自明。本身放学意味学生照护责任由学校转移至家庭,而延时课后服务又重新将学生安全责任拉回校园。学校和老师对学生安全问题是“谈虎色变”,因为安全问题是第一大问题,出现安全问题意味着否定了一切。安全问题弱化体育的多项功能。课后体育服务所涉及安全问题,除了常规体育活动过程中意外伤害,还有一些特殊安全问题,如课后体育服务成为校园欺凌的孳生地,外聘教师违规教学,性骚扰、校外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冲突(言语与行为),教育惩戒过度等。

学校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利用合同约束、保险承诺、多方担责来落实安全责任。通过课后体育服务实施中服务购买合同、志愿者服务协议或劳务合同关系,来确定多方责任和义务,规范主体关系。课后服务时段学生的监护责任家校共担。并通过购买保险的形式针对体育课后服务潜在风险进行风险转嫁。制定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在责任划分、风险排查、防控预警、伤害处理、安防意识等方面综合建立完善的体育安全防控体系。

五、课后体育服务的教育公平性问题

课后服务与教育公平关系,一种观点是课后服务利于促进教育公平[13]。课后服务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背景造成的成长差距,保障了每个学生在课后也能平等地享有成长的机会,保障了教育的结果公平[14]。“双减”政策落地,课后服务的有效推行能够保障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弥补因校外教育支出而扩大的教育不平等,缩小因家庭收入差距而导致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教育差距[15]。课后服务从其本质而言属于增加学校投入的行为,而增加学校投入能够缩小不同家庭背景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16]。此外,通过课后服务优先供给弱势群体,可以减弱阶层差距引起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课后服务有利于增进社会包容、防止社会排斥、促进社会公平。如韩国为满足低收入家庭儿童在教育领域实现公平竞争的需求。制定了“放学后学校”自由听课券,资助低收入阶层子女以扩大其教育机会,缓解阶层教育差距。学校提供课后服务缩小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学生在教育结果上存在的不平等,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条件造成的不平等。

另一种观点是课后服务加重教育不平等。区域、城乡、校际之间课后服务质量的差距,造成新的教育不平等。另外,不同家庭资本的学生课后服务参与机会显著不同。据2017 年《全国中小学生课外培训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参加培训班的学生中,城市学生占比74.3%,农村学生占比25.7%;城市的孩子每周参加1~3 节课外班的人数最多,农村孩子不参加课外培训班的人数最多。张伟平等(2021)调查了6 省32 县130 余所中小学11638 名学生的课后服务内容,其中参加体育、艺术、科普等非学科比例均不到60%。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参加课后服务的比例越高,且高收入家庭学生参加素质类教育比例高于其他群体。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健康状况更好。

不同论述角度和立场课后服务对教育公平贡献是利弊兼有。课后服务是否存在遏制“优”的、平衡“中”的、促进“弱”的,是否真公平?尚需更多的实践行动研究深入探讨。课后体育服务一方面弥补了因家庭条件一般不能参与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学生的运动学习和锻炼机会,弥合教育差距。同时给予运动弱势群体补救式活动支持,优先供给课后服务,减少健康公平差距。而另一方面少量收费高的体育活动(如户外、滑雪等自费装备项目)则会阻碍部分学生参与,加剧不平等。同样一些学习成绩落后者家长往往会帮其选择更多课后学科补习类的服务活动而拒绝参加非学科类娱乐兴趣活动,也造成了这部分群体的游离。课后体育服务实施中对于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童应进行重点倾斜和优先保障。优先保障家庭经济弱势、运动能力弱势、学习成绩弱势等学生课后体育服务的参与,确保公益普惠的原则。还要重视课后体育服务中城乡差异问题,鼓励教师开发创造多样化课后服务,充分利用当地体育资源、社会体育机构提供同质等效的课后体育服务。

六、课后体育服务质量监管问题

1.借鉴先进经验

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是提升课后服务制度质量和成效的重要手段。其他国家课后服务制度发展较早,积累一些成功经验。如法国主要由政府负责,省社会团结局和人口保护局两部门或其他部门作为主检查结构,并形成书面报告。日本制定明确课后服务统一运营标准、具体实践方针及任职人员资格的《课后儿童健全育成事业的设施及运营标准》、《课后儿童俱乐部运营方针》及“课后儿童支援员认定资格”[17]。加拿大1991 年颁布了《国家儿童托管教育质量评估》对中心式托管和家庭式托管分别提出了质量要求。澳大利亚从2010 年11 月起,在各州和地区推行《儿童早期教育和看护全国质量框架》还设立了儿童教育和看护质量管理机构(ACECQA)提供了澳大利亚儿童教育和看护服务规范、评价和质量提升的全国性标准[18]。美国“放学后项目”的评估主要由联邦教育部、放学后联盟(AfterSchool Alliance)、全美放学后教育质量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Quality Afterschool)等政府机构和专门的课后服务教育研究机构进行调查、研究,搜集整理信息,评估项目质量,并及时发布调研报告[19]。

世界各国的重要经验总结就是重视全国性质量标准的制定与落实。一是课后服务推行中的资金、场地、内容、师资等底线性规定,如基本服务时数、生均经费,内容模块、师资比等。如芬兰要求学期内每个学生享受课后服务时间达760 小时。荷兰、丹麦和芬兰课后师生比约为1:10;挪威1~4 年级课后服务师生比为1:15,5~10 年级学生课后服务师生比为1:20;瑞典是平均每个教师负责20 名学生;美国的课后服务方案中要求师生比例在1:10~1:15 之间。二是课后服务质量报告制度,丹麦的课后服务中心提供服务中心环境对儿童身体、心理和审美调查的书面评估报告,家长委员会参与课后服务中心环境评估,课后服务中心负责人至少每三年对其设施和环境进行一次评估[20]。国内2021 年11 月南昌市教育局印发《南昌市义务教育学校校内课后服务质量管理标准二十条(试行)》,规定了各年级学生接受课后时间总量,小学1~2 年级少于总服务时间的60%,3~6 年级不少于50%,初中不少于30%。特色课程的班级人数控制在35 人以内。课后服务工作将纳入对学校考评体系,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和课程师资均须接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的监督及满意度测评[21]。

2.建立监管机制

课后体育服务质量的监管,首先在生师比、体育服务时数、体育服务生均经费、体育服务安全环境水平(活动空间、场地设施等)设置国家和地区基础底线性标准。然后通过科学研究,制定课后体育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应涵盖师资、场地、经费、成效、满意度等多方面。坚持自评、他评、省评三级评价制度,透过学生课后体育服务成效、家长满意度、学校体育课后服务质量等级、教师课后服务动力等多维度测量课后体育服务效果。可委托第三方测评机构进行评估,家长委员会监督,每年坚持进行自评,政府抽查监督制度(如图1)。

图1 课后体育服务关键性问题的梳理

课后服务提高了学校体育的地位。课后体育服务是多元主体参与(政府、志愿、社会机构),具有非义务性和准公共产品的属性。课后体育服务师资队伍应通过多种方式灵活配置师资,建立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退役优秀运动员、体育文化传播者、社会体育机构等为辅的组合型结构。应设置准入门槛,绿色通道和职后教育规划。课后体育服务形式可以是学校自己提供活动、购买服务、转让服务给机构等途径。内容上倡导“一校一案”,制定好课后体育服务具体实施方案。课后体育服务需建立一套长效保障机制,经费来源需要一些基本的标准和规范,明确政府补贴额度、来源,家长支付费用,教师取酬标准等细则,坚持财政倾斜化资助,优先扶持和满足弱势群体课后服务教育需求。

课后体育服务不是把安全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家庭体育教育和引导不能缺位,分清学校和家长的责任,处理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学校建立课后体育服务安全预警和风险防控机制,减少安全问题对教育功能的侵蚀。学校课后服务应立足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别化、实践性学习需求,满足学生“作业、实践、扶弱、特长”等多样化学习与发展需求[22]。其中扶弱和特长即是对教育公平的促进。课后体育服务实施过程要注重教育公平的促进,减少城乡服务差异,对弱势群体进行服务倾斜。课后体育服务的质量监管应首先建立一些基础性底线性标准,然后探索一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维度和多层级的监督评估制度。明确课后服务提供主体、监管主体和付费主体,通过课后体育服务主体资格制度、服务内容和形式、过程监管、质量评估、服务收费等一系列制度建设,将课后体育服务打造成为学校体育教育延伸和功能发挥重要拓展基地,以及“双减”政策落地和教育生态修复的重要支撑。

猜你喜欢
师资双减体育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2016体育年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不断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